摘要:编者按2025年1月12日晨,诗人灰娃在睡眠中逝去。灰娃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1939年到延安,就学于“儿童艺术学园”。1946年跟随部队转战晋冀鲁豫地区。两年多后身染重病,辗转治疗。1955年入北京大学俄文系读书。1960年到北京编译社
诗人灰娃
2025年1月12日晨,诗人灰娃在睡眠中逝去。
灰娃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7年生于陕西临潼。1939年到延安,就学于“儿童艺术学园”。1946年跟随部队转战晋冀鲁豫地区。两年多后身染重病,辗转治疗。1955年入北京大学俄文系读书。1960年到北京编译社工作。1972年开始自发写诗,通过诗歌来疗愈自己精神上的疾患。历经近百年的风雨,她依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坚定地行进在诗歌的道路上。
灰娃的诗歌近乎一种心灵的独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诗歌潮流的影响,在她的诗里见不到常规的范式,根植于汉语的弹性和模糊性的词语创造,使她更加善于发现汉语自身隐含的可能性。她的诗歌语言简洁精准,极富浪漫气息,画面、声音、色彩与情思熔为一炉,铸造出独属于灰娃的诗歌语调。2016年,凭借独树一帜的诗风,灰娃获颁“柔刚诗歌奖”荣誉奖。
202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灰娃诗全编》。诗集由著名出版人汪家明和艺术家冷冰川共同编选,辑录诗人目前可见的全部诗歌作品,并附有大量灰娃的照片及手稿资料,完整生动地展现出一位年近百岁的女性诗人热烈而自由的生命与诗歌轨迹。
诗人灰娃在《灰娃诗全编》首发式现场
灰 娃 诗 歌 小 辑
不要玫瑰不 不要玫瑰 不用祭品
我的墓 常青藤日夜汹涌泪水
清明早上 唤春低唱 一只文豹
衔一盏灯来
匆匆赶来安顿歇息
我深思在自己墓地
回望所来足迹
深一脚 浅一脚
寻思那边我遗忘了什么
崖畔 光影 清水 风声
徘徊 徘徊
总是 总是寻找什么
我已告别受苦的尘寰
这儿远离熙攘的人世
白日里我听见 蟋蟀空寂鸣叫
黑夜里我听见 山水呜咽奔流
我有心跟山水悠悠流走
又恐怕山水一去不回头
启明星哟
风里露里 请以清光辉映
不要
不要向灵魂询问
心上的清泉直到云朵张起风帆
在紫色流霞上浮泛
落花闪过金光点点的水面
黄昏星就要俯下头来
将它柔和的光芒
射向山岗
你可知道
我正渴望伸手触摸母亲
戴在我发上的艾草,渴望
闻到艾草芬芳,乡间端午
空气中注满美酒醇香
往昔的记忆又飘忽絮语
折根柳枝做成口笛
端阳日午
躲在柳丝飘拂的树荫
口笛声声发出尖利响音
如今老人们都一一辞了人间
我心灵的泉水幽咽回旋
它渴想再次流向
我们清寒的农舍
那门窗有美的木纹
端阳早上
饰以艾草银色盛装
艾叶清芬四处飘荡
各色香袋光彩纷纷
棕叶清香浸人心肺
至今一闻绿叶山林清气
我怎能不心驰神往
霎时就飞回我们那
河边的苇丛柳林
向我闪亮沙漠清泉
我梦见一束束银色艾草
召唤我,要我去林边采摘
已然黯淡了双眼满含泪水
银色幽香的艾草我亲手
插在如今那冷漠呆板的门窗
插在孩子们的柔发
孩子柔发丝绸一样
插在……插在亲人墓畔
亲人们活过,爱过
却抛下我们在世路
竟天人永隔了
在那墓园,那儿已是萧索寂寞
我们还要唱起安慰死者的
安魂的歌,因为啊
因为那儿埋葬着
朴素、美丽的灵魂
安息着忍过、苦过的心
寂静何其深沉昨夜
寂静何其深沉
声息何其奇异
宇宙一样永恒
参与了鬼神的秘密
那只南来的黑燕
在我耳边低声絮语
诉说上帝安顿我灵魂的
一番苦心
1981年
月亮从大漠滚上来大漠的精气神
那些个金环银环
在高处射出冷光
弯道尽头
马贩子绸缎商越走越小
空荡荡戈壁上骷髅飘飘忽忽
新月形沙丘链和
沙丘背阴之侧居住着
猫头鹰、刺猬、蝙蝠、蜥蜴
这是它们的老宅打从
狼烟消散就选中这厢的
我早知道它们
心怀某种憧憬
和一些奇想不避讳
庞大的兽类
天上湛蓝湛蓝的深海里
一个个
又圆又满的
月亮们对谁
也没有敬意
什么苦难也不眷顾
日头一落就出发
在大漠上空滚动
轰隆轰隆的巨响
1991年
“听自己良心以沉默言说”
——灰娃其人其诗[1]文|孙晓娅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女性诗歌惊雷登场,迅速崛起的女诗人群体成为新时期重要而亮丽的文学及文化视镜。她们置身历史拐点的前沿,林子的《给他》和舒婷的《致橡树》从陈旧的性别道德文化传统中破茧而出,奏响了当代女性诗歌的序章。较之很快被纳入公众视野的舒婷以及蓄力回归诗坛的陈敬容和郑敏,同期还有两位女诗人更近乎女性诗歌阵列中的“独行者”。她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诗坛的任何关注,年龄和处境与艾青、牛汉、曾卓、公刘、白桦、流沙河、邵燕祥等重归诗坛的“归来”诗人相差无几,且二人都未被归入同时代的诗歌主潮之中。她们的共性在于都把诗视为“自我治疗”的手段,且“回归”时的年龄、境遇和“回归”后诗情爆发的状态都极为相近,她们就是灰娃和郑玲。虽然与“归来”诗人同步回到诗坛,但是二人的影响力远不及陈敬容和郑敏,在彼时诗坛上的关注度尚无法与舒婷、翟永明等女诗人相提并论。虽然孑然独立,在诸多方面迥然有别于同时期的女诗人,但她们超然而殊异的灵魂和风格、持续攀升的创作力和纯洁无染的心性成为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风景线中卓然独异的景观。灰娃在新诗史乃至在百年新文学史中都具有典范意义,她的经历、精神和人格及有别于众的诗风都堪称独步。她是以诗歌疗治精神疾患,从“文学外”走入“文学内”,把诗歌化为生命有机成分,且从不归属于任何流派和主义,与任一诗歌潮流都不沾边。她泅渡过无边的黑暗和痛苦,但诗行里满是光明和美:“我心底里美善的谦敬低低沉吟/不由低下头,心中不朽的灵魂/有些迷醉,有些念想/有些神往……”(《丁香丛里的疯人》),“心中不朽的灵魂”使她的诗超越了阐释的智慧。如果说灰娃的诗歌之旅始于懵懂的谦敬和神往,那么,在生命和创作的旅程中,她一直都谛听美的召唤,安静地“睁大眼睛/谛听我的心脏”(《遥望党家寨子》)。一、
“自我聊谈”的起笔
灰娃(1927—2025),原名理召,祖籍陕西临潼,1927年出生于秦川中部,未及记事年龄随双亲来到古都长安。1931年入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读书,一直读到六年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躲避战火,灰娃随家人迁往距西安百来里之外的一个村子暂居。1939年,被姐姐和表姐送往延安,进入“延安儿童艺术学园”学习音乐和戏剧。当时的延安不仅是战争的后方,还是文化艺术的“大后方”,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灰娃在此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1946年,灰娃与八路军新四旅作战参谋武昭峰结婚,随部队转战晋冀鲁豫地区。1948年,患肺结核前往南京治疗,1951年转至北京西山疗养院,同年,丈夫武昭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955年,灰娃身体初愈,考入北京大学,曾在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1960年被分配到北京编译社做编辑,后又因病提前退休至今。1964年,与开国少将、战争史专家白天结婚,这段婚姻持续到1974年白天因病逝世。1966年“文革”开始后,灰娃陷入了精神分裂,持续六年之久。
灰娃部分诗作手稿
灰娃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时期的“地下”。1972年,在医生看来,灰娃已经恢复健康。但外人无法真实“勘探”出她内心深处的恐惧、疑惑、愤恨、绝望和悲凉,于是,寻找心灵出口的她尝试通过写诗排遣悲情。最初她为自己写的“东西”感到恐慌,她常常把刚写完的诗作撕掉或扔进马桶,这种边写边撕的状态幸而被张仃发现才停止。张仃是灰娃在延安儿童艺术学园求学时的美术导师,新中国成立后因同住北京,经常来往,他及时、敏锐地捕捉到灰娃的诗才和灵性,并建议她将内心美好的感受写出来,把诗当作美的出口。受到鼓励的灰娃从此将写出的诗装在铁盒子里,埋在花盆下,直到1977年春,她才敢把诗稿取出来示人。这段时间保留下来的诗作有《大地的母亲》《无题》《心病》《路》《水井》《我撒手尘寰……》《土地下面长眠着——》《墓铭》《我额头青枝绿叶……》《不要玫瑰》《只有一只鸟儿还在唱》《我怎么能说清》《带电的孩子》《童声》《己巳年九月十二日》《鸽子、琴已然憔悴》《穿过废墟 穿过深渊》等。
与同时代诗人的地下写作不同的是:从灰娃的创作动机看,彼时她并无清晰地记录下个人思想的主动精神;从创作结果考察,在集体沉默的年代她确实写出了独具灵魂深度和精神膂力的诗作,在逼仄的环境中她通过诗歌获得了精神的安宁与意志的永生。此外,与同时代“归来”的诗人相比,她无从而谈“归来”,她的诗歌创作起点更近乎诗歌之树上自然生发的嫩芽——纯然的“野生野长”……无论从哪个方面考察,她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书写范式都没有可模仿性,她的诗与其说是一代人的精神自传,不如说是突破精神梦魇后灵魂遨游的自性踪迹,是自由生命的心灵史;其纯然个人化的精神体悟、创作行为和诗学呈现,均没有可复制性。
从起笔之始,灰娃的诗歌创作自始至终都不同流俗,甚至与时尚绝缘,她与生俱来的不受成规束缚、追求自由、崇尚美的灵魂,以及民间和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染,使她的诗歌内蕴着独异的创造性、超然的生命力,并自带神性的光辉、魔幻的神秘气息以及民俗之风。即便放置于中国女性诗歌史发展历程中考量,灰娃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学者认为她的诗歌创作已成为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灰娃现象”[2],是“人类精神自救的一个奇迹”[3],她的每次创作高峰都近乎从生命底层喷发出的岩浆。在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类似的创作现象凤毛麟角,国外女作家中也仅有美国小说家、诗人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她们创作动机的共性在于都发乎生命与潜意识的需要,因为精神的疗救而被动走入文学的园地。灰娃的诗中既不见由男性凝视与欲望构建出的女性形象,也未突出当代女性自我赋权的写作意识,而是在诗性流淌中,呈示生命最本真的感受、领悟以及语言的魔幻之力。写诗使灰娃严重的精神疾患不治而愈,成为她和外界交流的“翻译”载体,诗歌是诗人“把爱的钟声久久叠印在/山川大地”(《这爱国的身体》)的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灰娃的诗歌创作达到新的高峰,内容逐渐丰富,不仅延续了70年代的“自我谈聊”[4]式的写法,还将目光投射到祖国的高山大川,探索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综观灰娃创造的意象世界,它们不独承载了个人的情感,还闪烁着灵气和神性。在灰娃创作的诸多意象中,“死亡”和“黑夜”尤为频繁出现,这两个意象也是当代女性诗歌的关键构成。但是,不同于翟永明、伊蕾等当代女诗人常常用此二者承载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表达,灰娃旨在借由这两个意象打开生命不同时空的维度:诗人在其中寄寓了主体超验的精神体验,是向死而在的生,是黑夜精灵清晰的洞察。此外,她的诗中还常常隐含着一个神性之维的“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超性别指向的个体对话的世界,带我们感受或穿越跌宕起伏、光怪陆离的人世间与奇异的神灵境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个诗人坚贞而灼热的泪痕:“没有谁/敢/擦拭我的眼泪//它那印痕/也/灼热烫人”(《无题》),触碰“那些直击人心的价值思索”(《春剪》)。灰娃这种不断追问自我、独立自省的精神,以及持续不断的诗艺探索,在中国当代诗歌史和知识分子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启示性。灰娃的个人经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延安时期的童年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精神分裂时期;新时期与张仃结为伴侣;张仃逝世至今。灰娃自“文革”后期开始写诗,她每个人生阶段的诗歌创作都如其创作于2019年的《怀乡病》一诗中所言,“生命密码已编织成斑斓悠长的日子/铭刻在心上,谱写在歌里”。灰娃生前出版的相关著作有:诗集《野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诗集《山鬼故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诗集《灰娃的诗》(作家出版社,2009),回忆录《我额头青枝绿叶:灰娃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诗集《灰娃七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诗歌随笔集《不要玫瑰——灰娃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诗画集《张仃灰娃诗画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诗集《灰娃诗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灰娃相关获奖经历有:2016年5月1日,获第24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2020年12月24日,入选《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度魅力人物”致敬名单。2024年8月14日,灰娃获得中坤国际诗歌奖,并亲自出席颁奖典礼,她应该是中国文坛最高龄的上台领奖者吧!
二、
分裂的“另类”
纵览中外女诗人的创作历程,诗总是与青春结缘,茨维塔耶娃18岁时就自费出版了诗集《黄昏纪念册》,阿赫玛托娃23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黄昏》,冰心读大学期间就结集出版了小诗集《繁星》和《春水》……古今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年少时即自觉以诗练笔,写作风格在创作中也逐渐成熟。灰娃则不同,她年近半百开始写诗,自始即形成了比较成熟稳定的风格,她的诗是灵魂的独语,记录下内心的挣扎、对故土的思念、对现实的思考。诚然,与当代很多女诗人相比,灰娃不是多产的诗人,但是她诗歌的独创性给汉语诗歌提供了新异的创作经验,无可替代。她的每一首诗都来自灵魂深处,唯心灵受到牵动方能起笔,并带领我们走入一片无人到访过的奇异境地。
天生的敏感细腻注定了灰娃的孤独和寂寞,这导致她一度成为常人眼中的“另类”。她曾在诗中暗示过她与现世的无法沟通:“我们的手臂 人说是钟情热切/我们蹒跚人间紧拥磨难/过路者都把这浩大悲壮/把这隐痛 轻笑闲谈”(《路》)。诗人见识了生活中叠加的虚假与谎言,满腹的委屈和“隐退”之心无法向俗世里的人们倾诉,一颗本真质朴的心笼罩在浓重的孤苦烦闷之中,因而有诗句“我们蹒跚人间紧拥磨难”。但正是这“孤独与寂寞,对外有助于默观默查,有助于更深沉更冷静地观照社会;对内有助于自省反思,彻悟人生,凝聚内心的生命力”[5],使得诗人对自己曾经坚守的信仰、对现实和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缪斯选择了灰娃,把灰娃引入诗的苗圃,犹如种子遇到阳光和土壤,又如同泉水找到流泻的出口,诗人终于为自己内心积蓄的焦虑和形形色色的美找到了倾吐的渠道,她凭借精神直觉直抵作品深处,挖掘分裂的自我和驳杂的情感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她对内心幻象的正视和处理也是她对自我生命的反省。无法妥协于现实,使灰娃的精神走向分裂,因此,自我的分裂成为她诗歌创作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能从她写于“文革”时期的诗里发现分裂的、变形的自我,还可以在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中找到往返于生命中两极的对峙的情绪体验。这一方面体现在诗人经常让灵魂脱离肉体俯视下界,观望自己的墓地,另一方面表现在诗歌前后两部分多呈现出两种截然对立的诗情意绪。
冬日的美,是那种让人沉醉、让人迷恋的美。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强与不屈。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张仃绘灰娃像,20世纪60年代
灰娃在诗中侧重表现灵魂脱离肉体,以超脱的方式向下界观望自己的身体,通过灵与肉的分裂制造出互看的镜像效果,让诗人更清楚地找到了本我:“哦,默默不语的灵魂/在以往/我们曾/手牵手面对面地痛哭过/还相互按着彼此创伤/以暗灰的幕布 将/凄情笼罩”(《路》)。诗人的灵魂出窍,神识和肉体相对,灵魂面对自己残缺不全的躯体,自我抚慰,诗人沉思于自己的墓地:“不 不要玫瑰 不用祭品/我的墓 常青藤日夜汹涌泪水/清明早上 唤春低唱 一只文豹/衔一盏灯来//匆匆赶来安顿歇息/我沉思在自己墓地/回望所来足迹/深一脚 浅一脚”(《不要玫瑰》)。
诗人的灵魂徘徊在自身肉体的栖息地,似在总结和回望既往痛苦相伴的一生。分裂的自我形象在诗人新世纪的写作中仍然存在,比如《鸽子、琴已然憔悴》:“生命流程的投影飞逝的星云/轻摇声响护祐/天光雷电倏忽/盘桓在星座运行的汪洋我/这是从哪里归来?认出了自己/和自己相对泪如雨/就在这一刻 这一刻/暗隐凶兆那笑声四面冒泡 我的心/化作嫩蔓卷须朝里蜷缩 而/梦的边缘有只鹰展翅回旋/把诀窍秘语撒在我眼帘/迷茫着梦着有朝一日心灵修复/灵魂回归”。身与心被撕扯成两半,灵肉分离,甚至无法辨识出自己。唯魂兮归来之时,发现曾经的生命早已逝去,面对备受摧残的面孔,“和自己相对泪如雨”。虽说诗人的精神分裂早在1972年已经痊愈,但那颗敏感的心总是在不停地挣扎:“心中栖着的鸟儿向天张望/吹熄我灵魂的灯 难道是/神的旨意?/我的幽灵在预感中挣扎/她这是和自己搏斗/不幸的幽灵为什么要/有颗心呢!”(《忧郁症》)诗人纤敏多情,注定要比常人承担更多的痛苦和煎熬,生活中太多的残酷令她感到无奈和不尽的悲哀,于是诗人抽空了自己,以旁观者姿态,审度灵魂与现实的搏斗,思量其如何背负命运的苦难和打击。由是,灰娃的诗内生出坚韧与质疑互为异质对冲的气格。
灰娃的诗中时常游走着幽灵,用于表达内在的孤独和寂寞。幽灵连接了身体和心灵,促成了二者的互听与互看,串联起同一首诗中前后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狼群出没地方》,这首诗创作于1978年,时值“文革”刚结束不久,诗人当即记录下她对一个时代的苦痛和个体不幸遭际的感受,并由此完成压抑精神的释放和焦灼心理的转移。不同于《狼群出没地方》,《忧郁症》《是谁背叛神的意志灭了蛐蛐知了王国》等诗多表达了对峙的情绪以及灵魂的冲突。凡尘俗世中太多的丑恶与不公是诗人寻觅美的心所不能容忍的,世事的喧嚷和嘈杂更是她所唾弃的,诗人与现实环境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在这样的心态下,诗人挣脱现实的桎梏,回归内心,倾听灵魂深处的呓语。从这一层面看,与其说她忠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的潜意识。
灵魂的纠结与挣扎游弋状态贯穿灰娃大部分诗歌,自我矛盾分裂构成其诗歌内在的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她的精神分裂与诗歌创作本身可以看作是诗人对权力话语的背叛或逃离,是其寻求自我救赎的一个路径,相伴而生的是超越主流意识形态、极富个性的诗歌话语系统的确立,是诗人积极寻求主体觉醒的姿态。
三、
故土风情的追忆“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说灰娃作于“文革”时的诗歌是对现实的厌弃,那么因诗得以疗救的她在度过精神危机之后,则开始探寻生命之美,体现出自觉的审美意识。她从记忆中的故土寻找生命的真与美,营造出“审美性的自然(风俗)空间”,从而构筑了她“逃避现实、远离权力话语的灵魂栖息地,或者说精神家园”。[6]灰娃诗中的故乡并不是生养她的地方,而是她童年时期因躲避战火而暂居一年多的小村子,那里的田园风物和农家生活在其记忆中留下极为美好且难以磨灭的印象。对灰娃而言,越是在现实中见识了人心的狡诈与险恶,也就越发珍惜童年乡居生活,心神恍惚中短暂相遇的故乡。组诗《野土九章》和《祭典》[7]是灰娃对故土风俗人情和节庆典礼的集中观照,更是她躲避惨淡现实的避难所。这两组诗不仅传达了灰娃厌弃现世、热恋故土的情愫,更表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其逐渐消失的叹惋。人人都说自己故土好
可我的故乡真真叫人心放不下
——《大地的恩情》
峥嵘与旖旎并存的山川,神秘的传说与悠久的历史,叫诗人“心放不下”。诗人梦回故土,怀念故乡四季的轮回。故乡西坠的落日,夏季突降的大雨,冰蓝幽寂的“月光”,生机勃勃的“四月天”,万物竞相发华滋长的绿的世界,生生不息、蓬蓬勃勃的生命的乐音……就算是在常人眼里阴森可怖的坟墓,在诗人笔端也变成清凉温馨的所在。
“腊月把你铺成雪原/你的树林披挂起银色华彩/秋风流动驱赶你蓝色的雾/金叶铜叶旋风里飞转”(《故土》)。无论何时何地,诗人那饱含深情的双眼始终紧紧跟随故乡大地,观察故土上的每一片树林、每一块土地,观察它们的季节转换,叶长叶落和颜色变换,赋予它们华丽的色彩,成就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灰娃对故乡的怀恋绝非单纯的追忆,而是焦灼灵魂的安顿,她对故乡充满了虔诚的敬意。在她的笔下,故乡满蓄着温情,内蕴庄重肃穆的生命气息,诗人调取浸染了鲜活的生命经验的词汇追忆故乡,《野土九章》组诗铺展大量笔墨描写农村生活场景中的细节,诗人用白描手法原生态地展现出农家孩子幼时的生活图景,乡村生活的艰辛贫苦不妨碍孩子们享受忙碌、充实、欢快的童年,乡村孩子朴素的装扮被描绘得生趣盎然,色彩缤纷且极具画面感,那银镯仿佛随时都会叮咚作响,他们的穿戴与厚朴的野土、明亮的天空交融一体,毫无违和感(《神奇的打扮》)。
灰娃诗中的细节描写无时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韵味,除了写孩子们,她也写“人声水声环飞,树影花影横过”的水井(《水井》),写清明祭祀、端午节、七夕乞巧节等农村风俗人情和民间诗意图景……在灰娃看来,故乡是风俗人情的载体,虽然“野土”上的生活是贫苦艰辛的,但因为迷人且又充满神秘的意味,时时让人怦然心动。灰娃用诗歌诠释了她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的情有独钟,表达了她对节日风俗文化的理解。诗集《野土九章》中看似简朴的日常生活、传统的节庆仪式,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谢冕曾经说:“在灰娃的创作中,文化和审美资源的加入或渗透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融入生命感悟的发酵,所以她的诗有着醇酒般的浓郁。”[8]诚然,不仅灰娃笔下的自然兼具超然的神性、人间的秩序性以及童年的回忆性,跃然其诗行间的历史想象中还寄寓了她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博大文化的理解,通过极具隐喻性的历史反思揭示出造化与历史的神秘关系。时常置身历史场域中,诗人的意绪自由驰骋往返于自然与历史、当下与未来。《武则天皇帝陵》一诗中,苍凉磊落的祭坛安顿了长睡不醒的亡灵。诗人的思绪迅速地穿梭于古今之间,历史遗迹虽然惨遭无情岁月的毁损,昔日的繁华热闹变成残垣颓碑,但女皇成就的千古绩业却没有被历史的烟云湮没。任由后人评说的无字碑更引发诗人对历史的思考:逝去的已成为永恒。中华文明的书写刻入岁月之中、苍穹深处,民族的智慧得以代代流传:
你是用
草、篆、隶书写在
江山苍穹之间我们民族
深刻的个性
雄浑、端庄、清逸、敦厚
——都蕴蓄在一个
朴素之中
诗人发幽古之思,在这些景物上倾注了她对人生、对历史、对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凝结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在人的一生中,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皆如过眼云烟,这一切在死亡面前会瞬间崩塌,化为虚空,但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可以超越死亡和时空的限制,获得永恒。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史语境与现代女性诗歌话语的生成及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本文正文部分摘录整理自《漂往远海:中国女性诗歌史(当代卷)》,孙晓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
[2]李兆忠:《〈山鬼故家〉的独特风光——兼说“灰娃现象”》,《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3]周瓒:《灰娃:“我可以一辈子凝望这片蓝色的雾”》,《传记文学》2018年第3期。
[4]王鲁湘:《向死而生》,载灰娃著《山鬼故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213页。
[5]吴思敬:《心理诗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81页。
[6]李遇春:《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391页。
[7]《野土九章》组诗共九首,分别为《乡村墓地》《大地的恩情》《水井》《午间村庄》《神奇的打扮》《出嫁》《人与神的故事——七夕乞巧的仪式》《大地的母亲》《天下黄河》;《祭典》组诗共十六首,分别为《故土》《村口》《归》《暮》《我怎么能说清》《纺车》《月光》《四月天》《我怎么能忘怀》《土地下面长眠着——》《心上的清泉》《哭坟》《端午的信息》《鸽子》《在幽深的峡谷》《我美丽忧倦的大地啊——》。
[8]谢冕:《缪斯的神启——诗人灰娃》,《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发表于《当代·诗歌》2025年1期
诗人灰娃:一只文豹,衔一盏灯来丨纪念
来源: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