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和尚成为革命先锋,领导创建绩溪九华根据地,临难威武如金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0:54 1

摘要:6岁的小孩,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比他大十岁的师兄僧必桃照应。到了读书年龄,他白天到离寺一里多的三亩坵私塾读书,晚上回来攻读佛经。张银祥秉赋聪颖,一学就会。

小九华山

张银祥,1901年出生,安徽绩溪县九华乡(今荆州乡)庄里村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母亲陈富姣双目失明。

张银祥6岁那年,父亲张金田因过度劳累而病逝。一家人走投无路,母亲含着泪水忍痛将他卖进了离村三里的小九华银屏寺当小和尚,法名僧银祥。

6岁的小孩,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比他大十岁的师兄僧必桃照应。到了读书年龄,他白天到离寺一里多的三亩坵私塾读书,晚上回来攻读佛经。张银祥秉赋聪颖,一学就会。

转眼间,张银祥长大成人,因幼年生活贫苦缺乏营养,长得身材瘦小,身高不过1米6,但他仪表温文,处事稳重,生活俭朴,好行善德,博得施主和众僧的一致好评,20岁就被推选为住持。

张银祥对佛教是虔诚信奉的,他相信凭佛祖法力,可以制服邪恶,引人向善,众僧信奉经言,可以脱离苦海。但随着岁月流逝,眼见得皖浙山区人民磕破额皮,跪烂膝盖,烧尽香纸,仍无宁日,苦难并未解脱,银祥心中对神治世道渐渐开始动摇了。

20世纪40年代,国内政治腐败,生产凋敝,又遭日寇侵凌,抓丁拉夫无有宁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苦不堪言。

地处皖浙交界的荆州,有首民谣:“四边都是岭,中间一口井,人多田地少,国民党敲诈狠,被逼外谋生,垦荒种山和卖山,找到穷人大救星,打进荆州闹翻身。”

这说的是荆州一些穷苦农民,为求生计和躲避壮丁,外出本县二都、旌德、宁国等地的深山里开荒种山,春去冬回。1942年冬天,这些种山的荆州穷人在外地找到了共产党地下组织。他们参加共产党后,在荆州秘密传播革命真理,发展党员。

1943年夏,王诚信、舒梦熊等中共旌绩宁工委游击队领导人先后到荆州组建地下党组织,开辟小九华游击根据地。张银祥同志在党的教育下,参加了革命。

从此他以和尚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成为地下联络员。1943年10月,由周发水、周观春介绍,张银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0月,荆州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麻叶岭建立,他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饶世英的协助下(饶世英是银屏寺女佣人,后经游击队领导同意,与张银祥正式结婚,1945年入党),张银祥积极为我游击队搜集、传递情报,输送接济粮、油、盐等物资。

他利用银屏寺有利条件,为我游击队保管储藏布棉、弹药等军需物资,游击队秘密过往人员也常食住该寺。他任住持的银屏寺,成为党在荆州地区的一个可靠的秘密联络点。

1944年12月26日,旌绩县委书记唐辉亲自指挥,在“巢大”部队一个排的配合下,攻克了国民党九华乡公所。不久,为策应苏浙军区部队南下,旌绩宁工委王诚信部派出戴吉祥、舒梦熊两个班于1945年春节武装占领九华。

此时,大雪封山,不见路影,张银祥发动群众,扫除积雪,欢迎人民子弟兵的到来,庆祝九华游击根据地由地下转向公开。正月初三,新庙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皖南山地抗日反顽游击根据地第一个民主政权──九华乡农民协会。

张银祥在寺中腾出40床棉被送到新庙,供游击队住宿;集中民间的猎枪、刀、矛,组织民兵协同游击队在荆州四周13座岭头要道布防,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领导群众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粮、抗丁、抗夫斗争。

九华的公开斗争,使得皖浙边区国民党政府惶恐不已,不断派遣特务侵扰我游击区,1945年二月初八竟调顽军52师155团全部、浙西行署特务营、绩溪自卫队等约三千多人的兵力,分六路向小九华游击根据地猖狂进攻。

我游击队40多人和九华民兵三路迎敌,进行了顽强的阻击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坚持了24小时后,部队撤到外线活动,敌人扑入九华,新生的红色政权历时37天被扼杀。

游击队撤离荆州后,地方党组织仍旧坚持斗争,张银祥和侄子张洪元隐入距银屏寺三里多路的长湾岩洞,白天住岩洞,晚上出来活动。

顽52师撤出荆州后,旌绩宁工委书记王诚信和戴吉祥、方明沮等游击队领导人于1945年5月带领游击队员15人到荆州进行秘密恢复整顿工作,正式成立绩宁昌边区工委,首驻松烟塘与黄茅尖之间的耿中形(即转桥湾)。

张银祥仍回银屏寺配合游击队继续党的地下工作,相继在荆州的白石源、成材坞、横山路、后山庵、小九华、上垱等地建立游击驻点。

由于游击队和民兵不时出击扰乱敌人,顽52师扶植的九华乡长王师吓得带部逃走,乡公所从此不敢抓丁要粮,名存实亡。1945年底开辟绩宁昌新区的各路武工队也陆续返回荆州,汇集白石源,欢度1946年春节。

1946年9、10月间,荆州地下党成立了中心支部,张银祥任组委。

1946年大年三十晚上,银屏寺举行军民联欢会,负责留守荆州做巩固工作的戴吉祥讲了一番风趣而鼓舞人心的话。还有一位家住绩溪城内,寓居银屏寺的章礼山先生也讲了话,表示拥护革命。会后军民十五桌,一起吃年饭,上胡家的吹唱队表演了坐唱节目,甚为热闹。

1947年秋,清算反霸斗争如火如荼,张银祥在游击队的支持下,发动民兵清算了荆州最大的恶霸——石桥头村孙逸之,搜出衣物、食物(粮食5000多斤)等不少东西,将财物分给了穷人,债租契约当众烧毁,劳苦大众欢欣鼓舞,革命热情高涨,参加游击队的青年不断增加。

除恶反霸的斗争高潮震撼了皖浙两省边区,国民党政府妄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残局,进行了疯狂的反扑,重兵压境,对我游击队进行“戡乱”、“清剿”。

1947年11月上旬,国民党发动63师456团一个营、保四团第一队、绩溪县保警队、浙江保安团和宁国特务大队等兵力,进攻我路东(芜屯公路东)戈溪(今家朋乡)、九华地区。

1948年1月初,敌侵入九华。敌军荷枪压阵,岗哨森严,扶植地方国民党政权,筑碉堡、建常备队。国民党“戡乱”委员会把群众围集在上胡家杨树窝,召开村民大会,发表反动演说,污蔑共产党,并当场关押几十人,实行移民并村,深坑、松烟塘等偏僻地方不准住人。恶霸党棍反攻倒算,血风腥雨笼罩着荆州的每个角落。

为保存革命力量,游击队决定向歙县转移,将基层干部和强壮的基干民兵编入部队,随军行动。张银祥因有严重胃病,严冬又患气管炎,没法跟随部队转移,由两个侄儿张洪元、张洪贵陪他隐蔽在银屏寺东边名为狮嘴啸天的石洞中。

这个洞很高,需竖起24级长梯才能进洞,还很深,进洞后可以将梯子拉上去,藏在洞中,以备上下之用。洞距庄里村二里余,距银屏寺只一里,都是崎岖山路,少有行人,食物可以利用黑夜去庄里或寺中带来。

63师驻下就不走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国民党军在松烟塘、深坑、横山路等村庄,烧撤民房三四十间,残酷杀害革命志士20多人,关牢100多人。

他们从被捕者口中得知张银祥没有离开荆州,隐蔽在附近,于是千方百计进行搜捕,强行将各村青壮年编成“模范队”,盘查哨日夜侦探张银祥的行踪,将各村房屋外墙刷上二米高的白色墙裙,黑暗中也可以发现人影。天一黑就戒严,扬言要放火焚烧山林。

情况越来越危急,但张银祥不顾敌人的围追堵截,坚持地下联络。

由于集体行动目标太大,三人决定分散行动。张洪元先行,他趁夜间离开岩洞,攀上洞后高山,沿山脊东行约五里,到了康山岭,这是绩溪、昌化的分界岭,又循山腰横路到了汪家村名背后的山坡,不料却被邵家村岗楼上的土枪队发现。

张洪元一到汪家村就被逮捕,拷打之后,被关在一间旧屋里。半夜后,张洪元扭断窗棂,越窗逃走,沿小溪回荆州,刚到朱显,又被盘查哨发现,向63师报告,被捕解到上胡家村杀害。

农历十二月初七傍晚,为保护党的地下革命活动经费和物资,张银祥、张洪贵离洞下山先回银屏寺,远远望见银屏寺大门紧闭,静无人声。两人不明寺里是否驻有敌兵,迟疑片刻,便登上寺对面的藏殿。

殿中央的天花板里藏着游击队的经费,这是张银祥避匿山洞之前秘藏在上面的。他抬头细看,见天花板有移动的痕迹,判断定是出了叛徒,得马上转移。事不宜迟,两人立即从殿后下山,急行几里山路,到了梅树下村,找到了经常为寺里维修翻盖的砖匠何社灶,想备些干粮,稍事休息,半夜之后再由山路去逍遥、大障一带的游击区。

不料,张银祥的行踪早已被叛徒侦觉,驻麻叶岭村的敌自卫队紧急集合,加上三亩坵各村的模范队,由周某(原地下党支部委员)带路,向梅树下村包围。

张洪贵年轻,又经多日辛苦奔波,上床就睡着了。张银祥在朦胧中听到脚步声嘈杂,急忙踢醒张洪贵说:“有情况。”两人急忙起身,但敌人已经进门了。

自卫队把叔侄俩押解到麻叶岭,绑在柱子上,一面拷打,一面狂笑说:“终于找到匪首了!”他厉声怒斥:“我是共产党员,你们才是匪。”

敌人又将他的两个大拇指合在一起,用绳子捆绑,悬空挂在梁钩,脚下再加绑一块又一块大砖,渐增拉力,一边打一边逼他招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昏过去了,就放下来灌石灰水,醒来后,又逼他招,不招又打,昏倒了再灌辣椒水。可如此残酷毒辣的手段,也没能动摇他钢铁般的意志。

天色微明,自卫队和模范队60多人押送张银祥去上胡家九华乡公所邀功。张银祥双手被捆,被两个队员左右挟持。出村就是一段狭窄险路,路下是高15米的石壁,河水湍急,他奋力挣扎,想纵身一跃,将两个队员一起带下河,同归于尽,但因遍体鳞伤,挣而不脱。

过了王仙庄,就是下坞山口桥,张银祥站立桥头不走了,他向北望望群山,意思是向游击队驻地的同志们告别,对两名队员说:“我就在这里……”

那些无枪的队员都是附近各村的青年,都认识张银祥,听了他的话就松了绑。但立刻上来四五名自卫队员,将他搡过石桥。桥面的石板路一边依山,一边临河。他席地坐下,两个自卫队员拉拉扯扯,他的身子只坐着旋转,拉不起来。

一个佩手枪的军官喝退士兵,一把抓住张银祥的胸襟,狠狠提起,银祥屈起双膝,用尽平生之力一蹬,踢中军官的小腹,仰面跌下河去,两个士兵同时开枪,张银祥倒在血泊中。

军官上岸后,喝令模范队的周某去王仙庄村借斧头。村民们都知道周某借斧头是要干什么,没人愿借,周某从一农户灶前寻得一把钝斧,就用这把钝斧活活砍下张银祥的头颅,带到上胡家乡公所。

张银祥的妻子饶世英和女儿周松月被关押在上胡家十多天了,受了多次严刑拷打。张银祥牺牲后,敌人从狱中提起饶世英,将张银祥的头颅两耳穿绳挂在她的胸前,由士兵押着游街两天,然后将饶世英杀害在上胡家杨树窝。

饶世英死后,师兄僧必桃不忍让张银祥死无全尸,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张虎皮,要师弟周振修带上,到上胡家村胡某家行贿说情,领回了张银祥的头颅,深夜回寺,幸遇碓匠周桂福作伴,一同到铁斧潭边,将银祥的头和身缝合袋殓,草草安葬于铁釜边田中。

解放初,为纪念张银祥,九华乡曾被改名为银祥乡,并将烈士遗骨迁葬于地藏殿背后隔溪的山脚下,立碑为志,碑刻“光荣烈士”四字。

因溪中湍急难行,涉水扫墓不便,1981年8月迁葬于地藏殿原址,重建陵墓,树立墓碑,碑刻“张银祥烈士永垂不朽”,镌刻烈士生平事迹于墓门,陵墓两边的石柱联是:“九华星火燎原皖浙,壮士烈血染红山川。”

来源:晚上没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