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县卫氏博济医院,是民国时期美国驻天津基督教公理会设在德州的一所教会医院,也是鲁西北大地第一次出现的与西方文明接轨的现代意义上的西医院。在其存在的25年中,德州一带的仕宦富商以及部分平民百姓也曾得到过该院的医治,使人们对西医西药有了完整的认识,对开阔德州地域人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是民国时期美国驻天津基督教公理会设在德州的一所教会医院,也是鲁西北大地第一次出现的与西方文明接轨的现代意义上的西医院。在其存在的25年中,德州一带的仕宦富商以及部分平民百姓也曾得到过该院的医治,使人们对西医西药有了完整的认识,对开阔德州地域人们的医学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因该医院是作为教会传教的附属工具而存在的,它也明显带有文化侵略的特征。该医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次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与掠夺,最后被强行关闭。医院与博文中学的楼房和设施一起成为侵华日军在鲁西北、冀东南的大本营。但作为德州区域的一段屈辱历史,在德州人们的记忆中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
一、医院的设施与经费
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美国驻天津基督教公理会利用卫运河的交通优势,在恩县庞庄(今武城县郝王庄乡庞庄)设立教堂,附设医院。主持人美籍牧师兼医生亨利·波特(Heney.D.porter)及美籍犹太人德富兰(Francis.F.tucker)医生。津浦铁路通车后的1916年,美驻天津基督教公理会,为借用铁路交通优势扩大教会势力,增强教会在鲁西北一带的影响,果断把恩县庞庄的教会医院与学校一块迁来对周边辐射力较强的德县。从津浦铁路修建中的1909年,教会便在德县城东郊(现德州市第二中学所在地)购买云昆山(德县枣市街山成玉钱庄经理、回民基督教徒)的300亩土地,先后两次耗资118,500美元,建成大小楼房10余座,平房若干所,分设医院(卫氏博济医院)、学校(博闻男子、卫氏女子中学,护校)和教会住宅3处,取名曰:“三育村”。“三育村”建筑自西向东依次为医院、女子中学、美教会住宅、男子中学等四个部分。“三育村”周围筑有高约3米、厚约1米的土围墙,东西两端面南各建有大门一个。其建筑形式全部按西方艺术造型,于德州别具一格。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位于“三育村”西部,坐落于医院区域中央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楼房,另加一层地下室,整个建筑面朝西南。全楼分左右两翼,左为博济女医院,右为卫氏男医院,合称“卫氏博济医院(Williams-Porser hospital)”。一楼为综合门诊(包括内、外、妇、儿、急诊五科)和外科热敷治疗室、化验室、药房、X光室、财务室、总务处;地下室设有太平间和部分仓库库房;二、三楼由中间分为男女病房,女居左,男居右,床位各50张。二楼中央设有问事处。三楼左右两端设有少量结核病房,以木架装铁丝网为墙与其它病房隔离。主楼以外,还建有手术室、消毒室、小礼堂、职工饭厅、病人伙房、锅炉房、浴池、发电机房、铁木工房、护士楼等,各房、室的间数虽然多寡不一,但功能基本完备。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基金、投资及日常经费,来源于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及一些不定额的私人捐助。在中国由天津马场道53号基督教公理会审计处,全权受理其日常事务。另外,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山东临清,山西汾阳、太谷,通县和天津等地,均设有医院、学校和教会机构。美籍工作人员的薪金由美国教会供给,月薪约在250美元上下(当时1美元约合旧币2.5元)。中国医师的薪金约120-150元旧币(当时精制面粉一袋〈40斤〉价格为4.5元旧币),护师(士)、化验师(士)、药师(士)、等约在35-50元旧币,普通工人、技工在15-35元旧币之间,均由医院供给。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工作人员(包括勤杂)约100人左右。中、外医(药、护、化验)师约20人,多数有大学以上学历。如“抗日战争”前的崔海桥、齐载阳、侯道芝等3名外科医生,都是六年制齐鲁医科大学的毕业生;日伪时期的医师吴光临、那雨春、孙建琳等,均为奉天小河沿医科大学六年制毕业生,并曾分别获得不同的医学学位。还有医师黎庭广是山西川至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院长德籍犹太人包林是维也纳医科大学毕业生。护士长及护士约20余人,均为专科学校毕业。护士实习生约30人,均是本院护校的在校学生。其他工作人员约30多人,多为行管和后勤人员。医师每年要定期去北京协和医院考核一次,合格者医院方可进行留用,否则另行安排。护士每年在本院考核一次。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首任院长德富兰,于1931年7月11日因枪杀工友王国庆(武城县毛庄人),引起公愤后离职回国。该院历任院长曾有苏文瑞、郭寿仁、孔美德(女,美籍,兼临清华美医院院长)、郝思齐(男,美籍审计师,兼临清华美医院院长)、包林(德籍犹太人)等。笛荷莲任总护士长。张仁山任总务主任。医院由5人组成的院务委员会(以院长、护士长为首组成)对全院进行管理。
二、医院的业务及流程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一楼综合门诊(包括内、外、妇、儿四科),每周六天门诊,急诊科不分昼夜,平常只有两名大夫和几名护士值班,处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诊或复诊,经挂号后,凭挂号券交病历候诊。所用病历由护士传递,大夫均用英语书写病历。每日门诊一般100人次左右。附设的外科热敷治疗室,负责门诊的小手术、换药及针剂注射等。其他辅助科室如:化验室可检查大便、尿液、痰、血液等四大常规。医院无血库,只能临时代患者寻找血源。X光室和药房合并管理,平时有两人值班,双方兼顾。有小型X光机一台,可做透视和拍片。药房常备药品约400余种。当时的药房以原料药物为基础,按协定和传统处方配制,其类型分片、粉、水、酊、膏、浸膏、油、浆、液擦等内外用药。如自制阿斯匹林、硫酸镁、毛地黄、士的年、生理食盐水、葡萄糖、颠茄合剂、勃阴氏合剂、奚皮氏散Ⅰ、Ⅱ号(Sippys Powder)等。至于具体药品目录,可见《协定处方集》(由前山东齐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编)。药房药品均按英文字母顺序放置。原料及药品,主要通过美国的科发,德国的谦信、拜耳,英国的大容来默克,以及瑞士、法国等多家公司在中国上海、天津等地代理商订货购进。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病房分为内、外、妇、儿等科。内科只限于药物治疗及注射、输液等;外科可作阑尾切除、截肢、疝气修补、肠吻合、肿瘤切除等手术;妇产科除接生外,还可做剖腹产、子宫摘除等手术。医院病房中设男女床位100张,按床位设置的优劣分成三个等级。其住院费分别按等级每日交纳0.5元、1.5元、5元(银元)。一、二等病房设在三楼,住院病人大多是少数有钱的人及政府高级官员。三等病房设在二楼,均为普通床位,备有钢丝床、被褥及外罩、蓝色床单等。按规定每天由护士整理床铺一次。一、二、三等病房房间大小不一,大者可容数人,小者可容2-4人。患者住院,须经门诊大夫诊断确定,住院处登记、交费,按病情不同,分别由病房护士安排入院。进入病房前,除病伤不能沐浴者外,一概沐浴,换穿住院衣服。患者衣物登记装袋储存。入院后,建立住院病人床牌,检T、P、R,由住院医师制定病人饮食种类和治疗与护理方案,并取标本作四大常规检查。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病人住院期间,生活和护理完全由医院护理人员负责,不准亲友陪床和随便探视,禁止为住院病人送进任何食物和用品。病人的一日三餐,由伙房定时供给。医院还雇有专人饲养奶羊,按时供应病人羊奶。对于危重病人,医院设有招待室供家属住宿,允许每日下午探视。住院手术一般隔日一次(急诊例外),手术前在医护办公室张贴通知(包括受术者姓名、年龄、床号、手术名称及施术者签字等)。病人的饮食起居和病情变化由护理人员负责记录,白天用蓝笔,夜间用红笔。清晨查房后,护士人员方可在护士长的监督下进行交接班。医院另备有机动护士班。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特护方面,还设专职护士。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患者出院,须由住院医师许可,住院处才能办理出院手续,患者方能领取本人衣物,交回医院衣物。病人出院后,护士要立刻整理和清洁病人用过的床铺,对病室进行消毒。住院病历,有医师负责整理存档。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的工作服装:医师为白色卡其布开领大衣,腰前两个明兜,不戴帽。护师(士)外衣为白色平布紧领、紧腰连衣裙式服装,着软底白色布鞋,白色过膝筒袜(禁穿硬底鞋),帽白色硬布造型呈︹形,横系一黑卡。实习护士为白色平布圆领或小开领短袖上衣,外套蓝白线十字交织的平布缺袖罩裙(套头穿),帽如护士,但不系黑卡,以示区别,鞋袜与护士相同。护理工人为藏蓝色平布紧领大衣,穿软底鞋,一般不戴帽。病人为白色平布对开襟系带代扣单衣,便裤,棉衣为藏蓝色外套,内衬软布棉胎,便于更换洗涤。
三、医院附设“苏氏护校”
德县卫氏博济医院附设一所护校。开始由美籍苏文瑞女士主持创建,故名“苏氏护校”。学制四年,招收初级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女生为主,兼收少量男生。教学课程有生理解剖、细菌、药物、应用护病技术、内科传染病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术等,由各科医师轮流执教。学生除听课外,还去病房进行护理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人配备怀表一块,以记脉搏、呼吸次数。这所护校教学质量较高,在中华护校全国会考时,其成绩多次名列前茅。
苏氏护校学生毕业后或留本院,或去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教会医院工作。
德县县城沦陷后的1938-1942年间,卫氏博济医院下属的苏氏护校虽受到一定影响,但仍招收了40名女生(二个班级)学员,在病房进行培训。
苏氏护校历任校长有苏文瑞、于淑安、陈俊华、笛荷莲(H.dizzeney)等。其中陈俊华系北京协和医院高级护校毕业,是由卫氏博济医院特邀来校任职的。
四、医院变成侵华日军指挥部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碍于美国的军事实力,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关闭德县卫氏博济医院,但对医院进行了严密监视和控制。他们一方面禁止医院收治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伤病员,禁止医院的药物外流;一方面又幻想将其变成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医疗机构。但是,具有正义感的外籍医师和具有爱国精神的中国医护人员,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的态度,在长达三年半的日军的淫威下,默默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侵华日军屡以查验户口、良民证、旅行证、身份证的和搜查反日分子的名义,对美籍人员进行刁难,干扰和破坏医院的工作秩序,使医院的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
1941年12月8日,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院长孔美德及美籍人员被日军集中于山东潍县,作为日美战俘交换回国。德籍犹太人包林接任院长。不久,医院被日本军队强行关闭,“三育村”的所有建筑物均被日军作为其指挥机关、特务机构的驻地和营房,成为日军在德州的大本营。为此,日军还专门修建了德州历史上最早的两条水泥路,即三育村至肖何庄飞机场路和三育村至德县发电厂路。包林去天津马大夫医院工作(后喝酒精自杀,原因不明),全体人员自行解散。伪新民会日本人小川贯一掠取医疗器械,纠集部分人员,建成所谓“德县新民会诊所”。至此,卫氏博济医院已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段辛酸历史。
抗战胜利后,我党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于1946年6月11日将卫氏博济医院和博文中学校舍连同德州火车站、德县兵工厂一起拆除。1952年,德州市人民政府又在卫氏博济医院和博文中学旧址上建起德州市第二中学。
(原载《德州晚报》2011-6-3,《德周刊》2013/9/13 照片来源网络)
来源:禹贡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