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泡水喝的这个东西竟是致癌物,还能跟着血液在身体里到处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9:40 1

摘要:但是你知道吗?每天装茶叶泡水喝的茶包,居然也能释放微塑料,增加患癌风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快跟着互助君一起来看看吧!

想必许多觅友都了解,塑料制品若使用不当,会对身体有害,比如保鲜膜加热食物、普通塑料袋装食物等。

但是你知道吗?每天装茶叶泡水喝的茶包,居然也能释放微塑料,增加患癌风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快跟着互助君一起来看看吧!

2024年,来自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环境科学期刊《Chemosphere》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市售茶包隐藏的健康风险。

图源:参考资料[1]

实验发现,泡茶时塑料茶包会释放大量肉眼不可见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颗粒*

聚丙烯材质的茶包为例,每毫升茶汤竟释放约12亿颗纳米级颗粒(平均直径仅136.7nm),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1/500,比红血球小50倍,甚至能穿透肠道屏障,直接进入细胞核威胁DNA。

相比之下,纤维素茶包释放约1.35亿颗/ml(颗粒稍大,244.7nm),尼龙6茶包释放约818万颗/ml(138.4nm)。

图源:参考资料[1]

*: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常见于食品接触塑料的使用过程;纳米塑料是更微小的微塑料(),可穿透细胞膜,进入生物体深层组织。

这是什么概念?以一杯200毫升的茶为例,聚丙烯茶包会释放2400亿颗纳米颗粒,远超瓶装水中的微塑料含量(瓶装水每升仅含约24万颗)。

这些颗粒不仅能够穿透肠道屏障,还可能随着血液扩散至全身,长期积累下来,可能会引发炎症、造成基因损伤,并诱发癌症。

02

其他有关危害

此外,长期过量摄入微塑料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

1)心血管系统

微塑料进入人体后,部分会随血液流动,附着在血管壁上,像“隐形垃圾”一样堆积。它们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变硬、变窄,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甚至心脏病、中风的风险

2)神经系统

更小的微塑料纳米级颗粒可能通过血液进入大脑,会像外来侵入者一样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工作,引发大脑炎症,影响神经信号传递,甚至损伤神经元。长期积累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2]。

今年1月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小鼠动物实验显示[3],微塑料穿透血脑屏障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脑血流停滞、血栓形成及神经功能障碍。

图源:参考资料[2]

3)生殖系统

微塑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塑化剂)是“内分泌干扰物”,会模拟或干扰人体激素(如雌激素),尤其对生殖系统影响显著。它们可能影响精子活力和质量,导致男性生育能力下降;也可能干扰女性卵巢功能,增加月经不调或不孕风险[4],或可能加剧雌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的进展,并干扰内分泌治疗效果[5]。

03

其他生活中“隐形”的塑料致癌物

除了塑料茶包,生活中还有以下这些可能被容易忽视的塑料致癌物。

1)毒水杯

PC材质(含双酚A,高温释放)、劣质不锈钢(析出铬、锰)、PVC杯(含邻苯二甲酸酯),可能会干扰内分泌代谢、致癌、肝肾损伤及神经系统损害。选购需认准: 304或316不锈钢、PP或Tritan塑料、无铅玻璃及釉下彩陶瓷,避免彩色装饰、高温使用,定期更换老化容器。

2)劣质塑料餐具与仿瓷碗

劣质塑料餐具(PC-7号含双酚A、PVC-3号含塑化剂、甲醛超标)和仿瓷碗(劣质品遇高温、酸性食物释放甲醛、含重金属),同样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造成肝肾损害等。

建议购买塑料餐具时认准5号PP、4号PE或BPA-Free材质;仿瓷碗选GB 4806.7标准,避免装高温、酸性食物,以及勿用塑料餐具加热或盛放油炸食品,发现裂痕立即更换。

图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7-2023)

04

保持健康,建议这么做

看到这里,觅友们有的也会觉得恐慌吧,生活里很多塑料制品,这要怎么办?难道都不用生活了吗?

其实并不是!除了塑料制品容器,生活里还有很多可以替代的环保材料,一来可以帮助减少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二来可以共同营造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

1)用天然材质替代塑料

日常可选择纸质或棉质茶包替代聚丙烯、尼龙材质;餐具优先选用不锈钢、玻璃、硅胶或竹木制品,远离上述的不健康塑料材质。

2)小改变、大不同

建议用布袋、不锈钢吸管及可重复餐具替代一次性塑料;避免塑料接触高温(如微波炉、热汤)或暴晒;塑料容器使用6-12个月后及时更换,出现掉色、裂纹等立即淘汰。

3)从身边小事做起

选购时认准“食品级”“BPA-Free”及GB 4806系列认证产品,用硅胶、竹纤维工具替代塑料海绵等。

05

写在最后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塑料制品的出现一方面给生活提供了便利性,但一方面也加剧了大环境的健康危害,希望觅友们能从身边小事做起,远离这些致癌物,拥有环保意识,让身体减负,更好对抗疾病!

温馨提醒:文章旨在传递疾病知识,不作为诊疗方案推荐及医疗依据。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小狮

参考资料:

[1].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3736

[2]. Nihart, A.J., Garcia, M.A., El Hayek, E. et al.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453-1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841831/

[4].https://mp.weixin.qq.com/s/4hxsb4rI-exZOUCNqpKXNA

[5].Lee, S. W., Kim, H. Y., Jang, S., Kim, W., Kim, C., Lee, J., Ryoo, Z. Y., Han, J. E., Baek, S. M., Park, J.-K., Hwang, J. S., Lee, S. J., Lee, Y. J., Park, S., Han, S., & Choi, S. K. (2025).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plastics and breast cancer: Polystyrene-derived microplastics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via estrogenic endocrine disrup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13(2), Article 115473. https://doi.org/10.1016/j.jece.2025.115473

来源:乳腺癌互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