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青:一辈子坚守 为了青山更青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09:41 1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护林人,他致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监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新发现清凉峰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多个种群和蝾螈科脊椎动物新物种,成功育苗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填补安徽省长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

皖浙交界处,天目山山脉蜿蜒盘踞,海拔1787.4米的主峰清凉峰巍然耸立,群山拱卫间,苍翠林海绵延铺展,构成华东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这片生态秘境,有一位忠实的守护者——

37年来,他坚守在大山深处,每次巡山坚持徒步15公里、爬升1000余米,用心用情守护4万余亩山林,清凉峰37年来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作为新时代的护林人,他致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监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新发现清凉峰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多个种群和蝾螈科脊椎动物新物种,成功育苗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填补安徽省长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

从木棍巡山到红外监测,从呵护一草一木到繁育濒危物种,守护清凉峰的内涵和方式不断发展变化。

不变的是,他时刻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这辈子只干一件事——做大山的守护者。”

他就是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站长王山青

一声嘱托 一生坚守

“今天要把损毁的警示牌全部更换到位,大家注意脚下碎石路段,同时重点记录沿途植物开花情况,影像资料务必多角度采集。”4月9日,晨雾还未散去,山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王山青便穿好工作服,背上黑色双肩包,带上相机、望远镜、手锯、枝剪、铁丝,带领队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4万余亩山林,虽然范围是固定的,但王山青每次都会根据植物分布、季节时令、“驴友”进出情况选择不同的巡山线路;每条线路尽管也都走了无数遍,但脚步却始终带着初访者般的谨慎与热切。

“我生来就与大山有缘。”1970年,在林业系统工作的父亲为他取名山青,意为山清水秀,希望他守护好这里的大山。

1982年,歙县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父亲成为保护区的第一批护林员,让孩子守护大山的朴素愿望也有了具体坐标。

年少时,每逢寒暑假,王山青就成了父亲的“小尾巴”,跟着他钻进清凉峰的怀抱。

1988年,父亲退休,王山青接过接力棒,正式成为一名清凉峰的守护者。

“我把清凉峰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把它守护好。”那时候,父亲一句深情的嘱托,深深扎进王山青的心底,成为他今后矢志不渝的坚守。

走上护林岗位,面对的实际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王山青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独自到最偏远的上坦观测站驻扎巡护。

“当时观测站仅有几间简陋的土坯房,夜晚四周漆黑一片,陪伴我的只有山林间的鸟鸣和动物的低吼声,没有自来水,我就到水沟取水;没有电,晚上只能用煤油灯照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山青记忆犹新。

除了条件艰苦外,王山青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不确定的安全风险。

清凉峰保护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每次巡护,不可避免要经过一些地势陡峭、人迹罕至的区域。有一次,他在巡护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滑倒摔伤,导致左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现在每逢湿冷天,他的腿就会疼痛。日复一日地爬山,他的双脚磨出了厚厚的茧,鞋子穿坏了上百双。

“很多人问我,山林巡护工作辛苦又危险,你怎么就没想过离开?”王山青也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甚至这些年很多单位向王山青抛出了橄榄枝,他都一一回绝。

“我走了,山怎么办?这大山就是我的家,谁会抛弃自己的家?”

其实,在王山青看来,守护清凉峰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每当看到濒危物种在保护区重现踪迹,火灾隐患因为我们的及时发现被消除,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我们的宣传下逐渐提高,这份工作的价值感油然而生。”王山青说,“一天不上山,我就感觉缺少了什么,心里不踏实。”

对清凉峰的热爱与付出,也让王山青收获了个人的成长。

2010年,王山青担任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站长。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科技护林 青山更青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地区的“物种基因库”。如何保护好物种资源、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是清凉峰守护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几株已经开花,下周差不多要结种子了,我们务必及时过来收集种子、及时播种、及时育苗”。巡山至清凉峰“老拐队”(小地名)野生长序榆分布区域,王山青兴奋地向队员们叮嘱道,并与大家一起将挂在树干之间的黑色太阳网兜整理好。“如果没有这些网兜,树上的种子就会掉落到小溪中被水冲走。”王山青告诉记者。

长序榆是榆科榆属长序榆组树种,世界上仅存4种,其中3种产于北美、1种产于中国。作为古老的类群,长序榆天然状态下存活率极低,个体数量极少,属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在我国,长序榆零星地分布于福建、安徽、陕西等地。

2008年,结合史料记载及村民提供的点滴线索,王山青和队员们在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长序榆生长的具体位置,并找到长序榆60株。

2014年,安徽省开展极小种群长序榆生境保护和人工繁育项目,在省内其他地方还未发现实际分布的情况下,王山青主动申请,带领队员们积极开展长序榆人工繁育实验。

“连续两年我们都没有成功。”王山青介绍,育苗过程充满波折,种子收集率不高、播种时间不及时、土壤湿度调控不到位等因素都导致了育种失败。后来,他们发明了太阳网兜,在原生地长序榆种子成熟前,组织人员安装太阳网兜,提高种子收集率,并建立了专门的长序榆苗圃繁育基地,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2016年,团队成功繁育出长序榆苗,填补了安徽省在长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

截至目前,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共成功繁育出长序榆种苗470余株。他还将团队开展长序榆保护和育种的成功经验写成题为《长序榆野生种群状况、保护措施及播种育苗试验》的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相较于老一辈的“铁脚板”经验,现代护林更注重科技与自然的协同,为筑牢生态屏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为了更好地摸清清凉峰保护区的家底,王山青引导团队利用无人机开展山林巡视,绘制森林图谱;在保护区关键点位安装红外相机等监测设备,有效捕捉和发现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同时,他还带领管理站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经常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近年来,共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的小群落3个和野生红豆杉种群1个。2024年,还发现了蝾螈科脊椎动物新物种——陈氏肥螈。

每次巡护和调查,王山青都做好必要的记录,先后撰写了60余本日志,拍摄了千余个视频、万余张照片。他将这些珍贵资料以及监测设备捕捉到的影像剪辑整理,推动建设了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展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引导群众更多地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

保护与管理相辅相成。

“这里是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员不能随便进入,请你们立即返回。”4月9日1时许,一群“驴友”欲非法闯入,王山青第一时间劝阻。

针对一些业余爱好者违规进山的情况,王山青一方面在关键入口设置了视频监控,实时掌握人员流动情况,严控违规进入行为;另一方面独创“区域+标记”的土办法,在守护片区内的路段设置警示牌并公开个人电话,既警示违规者,也为遇险驴友提供及时救助通道。

近年来,王山青年平均劝阻数十批违规进山的“驴友”,组织参与了超过50次搜救行动,通过法治宣传和现场劝阻,显著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王山青倡导并参与起草了《安徽歙县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保护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规范依据。

薪火相传 绿色永驻

“老乡,现在春天干燥风大,一定不能带火源进山啊。”傍晚六点结束巡山时,王山青遇见返村的乡邻仍不忘叮嘱。

“他干活认真负责,好!”说起王山青,歙县三阳镇上坦村村民洪志贵竖起了大拇指,“他总是一遍又一遍来给我们宣传‘树不能砍,烟不能抽’,我们村里人都认识他。”

“保护绿水青山需要群众一起行动。”每月,王山青要走遍周边30多个村民组,反复宣传防火、禁伐政策及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与周边村民建立信任关系,形成“保护区+镇村”联防联控、协同保护的模式。

作为站长,王山青对青山的默默坚守,一言一行更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清凉峰保护区歙县管理站的每一位同事。

“那时候,刚来到这里,我总是想走。”现为副站长的柯胜兵是站里的第一个研究生。刚来那年,管理站人员学历结构亟待提升,亟需像他这样的生态保护研究专业人才。王山青便通过陪他吃饭、聊天解闷、分享守护清凉峰的意义等方式,激发他工作的热情,在王山青的带动下,柯胜兵决定留在站里。

1998年出生的洪鑫是站里成员中年龄最小的。“在我心里,王站长既是引路人,更是贴心人。”林学类专业毕业的洪鑫,从小对摄影很感兴趣。到站里之后,王山青为他找来了自己相熟的植物分类领域的专家和摄影老师,让他能将工作和兴趣更好地结合起来。“他总是鼓励我,要善于观察,学会自己思考分析,不明白再去向老师请教求证。”2019年入职至今,洪鑫已经用相机记录到600余种野生植物。

“那时候,同样的卷子,总分我能比第二名多80多分。就是凭着这股子钻劲,怀着对林业的赤诚走到今天。”作为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的特聘教师,王山青总喜欢和年轻同志分享自己1994年在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求学的经历,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大家、激励大家。通过言传身教,王山青为歙县管理站培育了一支专业化的护林队伍,让守护青山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

三十七载步履铿锵,王山青以坚守丈量青山的高度,用科技点亮生态的生机,以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如今,清凉峰的苍翠林海不仅是物种基因库,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他播下的绿色火种,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青山常在,薪火不熄,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正以丰盈的绿意,馈赠世代守望的赤子之心。

短评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在皖浙交界的清凉峰深处,护林人王山青用37载光阴丈量青山,以脚步与科技守护着4万余亩山林安澜。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坚守的传奇,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诠释,印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朴素真理。

王山青的坚守始于两代人的约定。从父亲手中接过护林重任的那一刻起,他便将守护清凉峰视为毕生使命。在与黑夜为伴的无数个夜晚里,在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疼痛时,在无数个艰难、困苦、孤独的日子,他的信念从未动摇。这种“铁脚板”精神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清醒认知——青山并非无言的背景,而是生命的摇篮、发展的根基。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巡护,他让清凉峰37年未发生火灾,更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用无人机、红外相机和生物多样性科技馆等方式手段,将传统护林升级为科学守护,取得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

王山青的坚守更是一场关于传承的接力。他培养年轻团队,用言传身教点燃后辈的热情;通过科普宣传,让公众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从单枪匹马到带领专业团队,从劝阻村民砍伐到建立 “保护区+镇”联防模式,王山青用实践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依靠制度约束的刚性,也要激发情感共鸣的柔性。如今,清凉峰的苍翠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成为周边群众及年轻一代心中的生态文明坐标。

三十七年风雨兼程,王山青将光阴和智慧倾注在清凉峰的每一片绿叶上,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责任与情怀交织、守护与科技同行,青山便不再沉默。它将以生生不息的绿意,回报每一份真诚的付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生动的注脚。

作者:王蕾 胡利龙 樊成柱 张妍 吴灿 李晓洁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胡晓苗

二审:王翠竹

终审:黎小强

来源:黄山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