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宋克的风景油画,宛如一部沉默而深情的土地史诗,其画布所承载的,远非瞬息万变的光影或奇崛秀丽的景致,而是一种深植于大地脉搏的沉静力量与内在的哲思。他的画作拒绝成为一处具体风景的明信片,而是致力于将观者引入一个更为宏大、更为永恒的关于存在与时间的语境之中。
《北镇双塔》80x100cm 2025
走入宋克的风景,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的“土地感”。他笔下的山川、原野、苍穹,往往被处理得浑厚而坚实,充满了可触可感的体积与质量。他擅长运用丰富而微妙的色调层次,来构建空间的深度与土地的肌理。那不是轻浮的、表面的美,而是一种历经亿万年地质变迁所沉淀下来的沧桑与厚重。泥土的褐赭、秋叶的棕红、冬日的灰紫、暮霭的青蓝,这些色彩在他笔下并非单纯的自然摹写,而是经过了内心的沉淀与转化,成为情感与精神的载体。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低沉而恢弘的色彩交响,吟唱着大地的丰饶与寂寥。
《北方街景》80x80cm 2025
而这种“土地感”的升华,则在于宋克画作中弥漫的“静谧感”。他的风景里常常人迹罕至,甚至摒弃了飞鸟流云的动态点缀,时间仿佛在此凝固。这种静,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某种“即将发生”或“已然永恒”的张力。它像一场盛大戏剧落幕后的片刻,万物回归其本质,天地显露出最原始的表情。观者在这绝对的宁静面前,会不自觉地将外界的喧嚣摒除,转而向内倾听,与自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份静谧,是画家过滤了现实的杂音后,对自然本质的一种提纯,它引导人们去凝视、去沉思,去体悟那份超越日常烦扰的恒定与安宁。
《码头晨光》80x100cm
宋克的艺术魅力,更深层次地来源于其笔触与色层所构筑的“绘画性”。他的画作远看气象浑然,整体感极强,仿佛自然自成;近观则会发现画面充满了书写性的悸动与材料的美感。他并不刻意隐藏笔触的痕迹,相反,那些或堆砌、或扫刷、或勾勒的笔法,与色彩一道成为了情感的直接流露。颜料本身在他的调度下拥有了生命力,厚处如泥土般铿锵坚实,薄处又如呼吸般通透轻盈。这种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极致追求,使得他的风景超越了单纯的描绘,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物”,一面是映照自然的镜子,另一面则是展现画家心迹与创作过程的痕迹。这种痕迹,正是艺术家人格与激情最真诚的投射。
《荣城渔港》80 x 80 cm 2025
最终,宋克的风景油画达成了一种“心境风景”的至高境界。他的画布既是窗口,也是镜面。我们透过它,望见了那片苍茫、厚重、静谧的土地;同时也通过它,照见了自己内心的辽阔、深沉与对宁静的渴望。他的艺术,不是在讲述一个关于远方的故事,而是在邀请每一位观者,重返心灵的故土,在无声的轰鸣中,感受与天地同在的永恒瞬间。这正是其作品持续打动人心的核心力量——一种将地理转化为心理,将风景升华为人文的非凡能力。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鄂尔多斯的云》80x100cm 2025
《正午》60x80cm 2025
《斜阳古韵》80x100cm 2025
《古树成林》80x100cm 2025
《威海八月》60x80cm 2025
《洞桥春光》60x80cm2025
《石门村》60x80cm
《晨光下的古堡》80x100cm
《鸡鸣城古树》80x100cm 2025
《徽州五月》80x120cm 2025
《札萨克夏日》60x80cm
《帕米尔高原的云》60 x80 cm 2025
《诸暨斯家村》60 x 80 cm 2025
画家简介
宋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主任,北京美协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北京市委、外交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机构 。
来源:中华网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