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徐杰:科技为笔,书写“蟹”逅乡村振兴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9:07 1

摘要:秋日的清晨,大纵湖的晨曦刚染红水线,90后新农人徐杰就已迎着朝霞走向她的千亩蟹塘。十年前,这位服装设计师放下裁剪刀,拾起蟹塘记事本;如今,她带领的团队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水质,以微生物制剂替代传统饲料,让大纵湖大闸蟹亩产翻番、身价倍增。

奋斗中的盐都人

秋日的清晨,大纵湖的晨曦刚染红水线,90后新农人徐杰就已迎着朝霞走向她的千亩蟹塘。十年前,这位服装设计师放下裁剪刀,拾起蟹塘记事本;如今,她带领的团队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水质,以微生物制剂替代传统饲料,让大纵湖大闸蟹亩产翻番、身价倍增。

从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到可溯源蟹环,从电商直播到预制菜研发……徐杰的创业史恰似她最熟悉的大闸蟹——褪去青涩外壳,终以膏肥黄满赢得市场。当乡村振兴的浪潮拍打水乡,这位把论文写在塘埂上的“当家人”正用青春证明:新时代的田野,同样能托举起滚烫的梦想。

抉择

当裁剪刀遇上蟹钳子

2014年秋,徐杰面临职业抉择:都市写字楼的绘图板与水乡蟹塘的记账本,同时摊开在她面前。作为服装设计公司的新锐设计师,她本可延续光鲜人生,但身为大纵湖三代养蟹世家独女,家族蟹塘的转型困境让她夜不能寐。父亲电话里“缺个懂现代养殖的接班人”的叹息,让她做出惊人决定——用辞职信换沾满泥巴的防水连体衣,用设计图纸换养殖日志。

从设计师到蟹塘“女掌门”,转型之路满是泥土味的成长:黎明即起,跟着老师傅巡塘、测水质、记口诀,笔记本写满专业术语;见蟹农被中间商压价,她率先直播带货,以生态养殖的透明化赢得信任;首创蟹塘责任制,将千亩蟹塘划分为责任区,通过质量与效益双挂钩的激励机制,让蟹塘年均产值达800万元。

十年间,她以设计师审美重构养殖流程,用互联网思维重塑销售渠道,让大纵湖的蟹从“论斤卖”变“论只卖”。站在塘埂上,她笑着说:“当年画服装图纸的构图能力,现在全用在规划蟹塘生态布局上了。”

革新

给千亩蟹塘装上智慧大脑

2015年早春,当徐杰提出用传感器替代老蟹农的经验判断时,塘埂上炸开了锅。老师傅们质疑道:你测的那些数据,能比得过我们几十年摸爬滚打的手感?徐杰默默把《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塞进沾满泥巴的防水服口袋,开始了她的双向说服计划。

每天凌晨四点,她跟着老把式们巡塘,笔记本上并排记着pH值6.8-7.5与水草青绿蟹体壮的经验口诀。在省水产研究所实验室,她举着显微镜向专家请教:“您看,这纤毛虫是不是印证了农谚‘蟹抖壳,水要换’的病理学原理?”三个月后,当她在塘边用平板电脑展示溶解氧与蟹群活动关联曲线时,老师傅们第一次点了头。

2016年改造季,蟹塘架起银色物联网传感器阵列,无人机投喂的饲料在空中划出精准抛物线。在中控室大屏前,徐杰向参观者演示:“这个红色预警区块的氨氮值超标,系统已自动启动增氧机。”老蟹农王伯摸着智能投料机感叹:“现在养蟹,像在玩高科技游戏!”

2020年获评国家级示范场那天,徐杰把证书复印件贴在了老蟹农的休息棚。2023年新建的尾水净化系统更是让环保局专家惊叹:三级沉淀池+人工湿地,这标准比太湖流域的要求还高!如今大纵湖的蟹农们发现,跟着徐杰的年轻团队,不仅蟹子肥了,连湖水都清得能看见水草跳舞。

站在塘边,徐杰手机突然响起预警提示。她知道,这就是新时代的蟹塘交响乐——每个数据都是跳动的音符。远处,无人机群正载着蟹苗飞向霞光中的塘口,老中青三代养蟹人的身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创牌

让大纵湖螃蟹爬上全国餐桌

当同行还在研究如何提高蟹塘亩产时,徐杰的办公桌上已铺开三张战略地图:一张标注着长三角高端酒店分布,一张记录着电商平台消费数据,还有一张绘制着大纵湖文旅资源网络。“阳澄湖的光环确实耀眼,但我们要做的是让消费者为品质买单,而非单纯为产地溢价。”

为打开市场销路,徐杰制定了双轮驱动品牌战略——借势公域,打造私域流量池。在保留大纵湖地标背书的同时,徐杰注册蟹帝楼商标,设计出融合水波纹与蟹钳的LOGO。专卖店采用透明厨房设计,顾客可现场验蟹;线上则通过短视频记录蟹农日常,用镜头语言讲述蟹苗入塘到成熟的全周期故事。同时,利用溯源体系构建信任壁垒。其研发的蟹环防伪系统包含三重验证:二维码溯源、微距防伪纹路、紫外线暗记。2024年中秋旺季,有消费者因扫描出养殖员老李的巡塘记录视频,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这段看得见的信任,带动当日订单激增37%。

不止卖鲜活蟹,徐杰还推动产业链的立体化延伸,让深加工突破季节限制,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醉蟹产品,通过低温熟化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80天,成为年节爆款。蟹塘研学项目设置蟹医生职业体验环节,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寄生虫防治过程,这种沉浸式科普使复购率提升至65%,实现了让体验经济激活品牌价值的目标。

自己的产业做起来了,徐杰没忘了身边的乡亲。她借自家电商平台帮周边养殖户销蟹,丰收季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务工,每年助村民增收超1万元;还与阳澄湖养殖基地合作,组织蟹农交流,分享好经验。

如今“蟹帝楼”已进驻8个城市商超,复购率达45%。面对未来,徐杰的愿景清晰: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扩大“蟹帝楼”的品牌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看见农业的星辰大海。

2025年秋阳下,徐杰的防水衣袖口仍沾着蟹塘泥泞。这位新农人的故事,恰似盐都大地跃动的浪花——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浪潮。当被问及十年坚守的动力,她望向波光粼粼的千亩蟹塘:这里每一道波纹,都是土地写给奋斗者的情书。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