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通过社交平台公开表达不满,称自己许久未光顾西贝,此次消费却发现店内菜品几乎均为预制菜,且定价偏高,最后直言“实在太恶心”,还呼吁国家通过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通过社交平台公开表达不满,称自己许久未光顾西贝,此次消费却发现店内菜品几乎均为预制菜,且定价偏高,最后直言“实在太恶心”,还呼吁国家通过立法要求餐饮企业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相关内容发布后,评论区迅速引发大量讨论,餐饮圈这起争议很快成了焦点。
吐槽的话刚传开,第二天贾国龙就坐不住了。这位西贝创始人专门召开发布会,连续强调“一定起诉”罗永浩,还主张“按国家标准,西贝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他特别辩解,中央厨房切配的羊排属于“原料”,不能算作预制菜。
老实讲,听到这个说法时,我本来想顺着西贝的逻辑琢磨“原料和预制菜到底差在哪”,但后来发现,普通消费者眼里,只要不是门店现切现做的,大概都算预制菜,双方对“预制菜”的认知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到了9月12日,西贝的应对动作更具体了。品牌先是推出“罗永浩菜单”,把老罗吐槽的菜品一一列出,接着又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的后厨,欢迎公众随时参观。
罗永浩这边也没停,直接拿出10万作为“线索费”,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还预告当天晚上八点半会开启直播,想借着这个机会推动预制菜行业的信息公开。
说实话,他俩吵的表面是“西贝有没有用预制菜”,其实内核是消费者到底有没有知情权,花了钱,该不该知道自己吃的是现做的还是加热的半成品。
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做过一次调查,大部分人觉得餐厅该主动说清楚哪些是预制菜,不少人要是发现被瞒着,以后就再也不光顾这家店了。这组数据挺能说明问题的,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欺骗”的感觉。
之前就有连锁中餐品牌被顾客发现偷偷用预制菜,却一直宣称“现做现炒”,评论区里全是“退钱”“再也不来”的声音,最后那个品牌因为口碑下滑,单店月营收都降了不少。老祖宗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放到吃饭这事上,就是让咱们明明白白消费,商家瞒着不说,本质上是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搞不清的是,为啥商家总喜欢在“预制菜”的定义上绕圈子。贾国龙说中央厨房的羊排是原料,我咨询过相关律师,现行国家标准对预制菜的定义确实有点模糊,比如主食类允许工厂制作后加热,不算预制菜,“原料预处理”和“成品预制菜”的界限也没划清,这就给了商家钻空子的空间。
普通消费者哪懂这么多标准,在他们看来,非门店现做的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只会让双方的矛盾更突出。
再看看国内外的情况,国外有些餐饮企业做得就挺明白,菜单上会明确标注哪道是现制菜品,哪道是中央厨房预制加热的,有的甚至会写上预制菜品的生产厂家和保质期,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
咱们这儿呢,也就上海等少数地方有明确规定,要求餐厅标注预制菜,全国性的标准还没影呢。其实预制菜本身没什么不好,它符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还能帮餐饮企业降低不少人力成本,出餐速度也能提上来,连锁品牌想扩张,基本都得靠它。
但消费者反感的是“隐瞒”,要是提前说清楚,不少人是能接受预制菜的,关键还是得透明。
从商业角度看,西贝和罗永浩的这场交锋,更像一场各有考量的博弈。
西贝心里其实门儿清,预制菜是把双刃剑,能帮着降成本、提效率,但要是认了用预制菜,之前打造的“现做”招牌就砸了,所以才急着和“预制菜”划清界限,甚至用“开放后厨”“公开作业指导书”的方式缓解质疑,却没想着直接标注预制菜。
罗永浩这边呢,一句吐槽之后拿10万找证据,还搞直播,如此看来,他既帮消费者说了话,也赚了不少关注,算是双赢。但不管双方的初衷是什么,客观上确实把预制菜行业的问题摆到了台面上。
最近也有一些好消息,2025年8月,广东省启动了“餐饮预制菜标注管理试点”,要求试点城市的连锁餐饮企业,在菜单和线上平台同步标注预制菜,违规的最高能罚5万,这给全国性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不少实践经验。
中国烹饪协会也联合几家餐饮企业,在起草《餐饮行业预制菜标注指南(征求意见稿)》,想把预制菜的定义、标注范围和方式明确下来,预计2026年能出初步方案。但这些还不够,监管部门得加快推进全国性标准的落地,别让“原料”“预制菜”这些词再被来回掰扯。
对商家来说,与其在定义上玩文字游戏,不如大大方方标注出来,比如西贝可以把“中央厨房原料”进一步说明是“非门店现切”,诚信经营才能留住顾客,耍小聪明并非明智之举。消费者也得提升自己的维权意识,要是发现商家隐瞒,能通过12315平台投诉,同时也别把预制菜一棍子打死,理性看待才能让行业更健康。
这次罗永浩和西贝的吵吵,其实给预制菜行业提了个醒,透明化才是长久之道。预制菜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是没了透明,只会让消费者越来越不信任。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