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5分钟,上了一堂AI通识课,西湖大学首次模拟人类专家思考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00:22 1

摘要:西湖大学最近推出了两个能改变学术审稿节奏的工具,专门收纳AI生成论文的AIraXiv开放预印本平台,以及能模仿人类专家思考逻辑的AI审稿系统DeepReview。

西湖大学最近推出了两个能改变学术审稿节奏的工具,专门收纳AI生成论文的AIraXiv开放预印本平台,以及能模仿人类专家思考逻辑的AI审稿系统DeepReview。

后者几分钟就能给出详细的审稿意见,对当下被海量AI论文困扰的学术界而言,算是个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案。

现在打开学术平台,AI撰写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多。

之前跟一位高校的研究人员聊天,他提到传统审稿模式下,审一篇论文平均要等两三周,如今大量AI生成的稿件混入其中,不少缺乏核心学术价值,光是筛选出值得深入评审的内容就消耗了大量精力,导致真正优质的人类原创研究反而要排队等待,整个审稿流程的效率被拉低不少。

这种情况下,如何给AI论文找个合适的“归属”,同时快速判断其价值,就成了学术界的迫切需求。

既然AI论文已经多到需要专门分流,那先为它们搭建一个专属的管理平台就很有必要,AiraXiv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设计的。

它是目前首个专注于AI生成学术成果归档、展示和评审的平台,相当于给AI论文找了个独立的“住处”。

研究人员上传AI论文时,不用填写繁杂的表单,一键就能提交;提交后,论文可直接接入DeepReview系统,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反馈,无需像以往那样等待人类专家的排期。

平台还会自动为每篇论文提取核心关键词、生成简短的内容总结,研究人员不用通读全文,就能快速了解论文的核心观点,大幅减少了无效阅读的时间。

说实话,这种分类管理的思路很务实,将AI论文与人类原创论文分开处理,能有效减轻传统审稿体系的负担,让领域专家把精力集中在更具突破性的人类研究上,避免在低质量AI“水文”中浪费时间。

有了专门的平台收纳AI论文,下一步自然是判断这些论文的质量,DeepReview就承担了这个“AI审稿人”的角色。

它不像有些AI工具那样简单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而是模仿人类专家的审稿逻辑,分步骤开展评审。

首先会检索相关领域的文献,对比分析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否具有新颖性,同时验证引用文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虚假创新”或引用错误的问题;接着从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内容表达的清晰度、对学术领域的贡献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

还会模拟多名不同研究背景专家的视角,确保评价不会过于片面;最后会检查论文的逻辑连贯性,验证结论是否有数据或实验支撑,防止出现无依据的“幻觉式”结论。

本来想,AI审稿会不会比人类专家更粗糙?后来发现它输出的意见非常详细,不仅明确列出论文的优势与不足,还会针对不足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比如“建议补充对照实验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这种细致程度远超很多简单的AI评审工具。

能实现这样严谨的审稿流程,背后离不开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1.3万篇AI生成论文及人类专家审稿意见的DeepReview-13K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训练出了DeepReviewer-14B模型。

这个模型的参数规模虽不算行业内最大的,但在审稿过程中使用的“计算资源”更少,性能却优于参数规模更大的CycleReviewer-70B模型。

在与GPT-o1、DeepSeek-R1等主流大模型的对比测试中,它的表现也更为出色。

很显然,AI审稿的核心不在于模型参数有多庞大,而在于训练数据是否贴合学术评审的实际需求,能否精准模拟人类专家的思考逻辑,西湖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一点上把握得很准确。

这些成果的诞生,与西湖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WestlakeNLP)的研究积累密不可分。

这个实验室成立于2018年,由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西湖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的张岳教授领衔。

张岳教授不仅著有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专著,还曾担任顶级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在学术界具有深厚的积累。

实验室长期聚焦语言模型推理能力、通用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致力于让AI更深入地参与科研过程,推动“AI科学家”的发展。

说实话,当前不少AI研究偏向技术炫技,而这个团队选择聚焦学术审稿的实际痛点,这种贴近行业需求的研究方向,更易产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从目前来看,AiraXiv与DeepReview只是AI参与学术生态建设的初步尝试,但已经展现出了改变学术审稿模式的潜力。

未来,随着平台覆盖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展,论文关键信息的提取与展示方式持续优化,优质AI生成成果的传播效率会进一步提升。

长远来看,AI或许会在科研选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更多环节发挥作用,而人类研究者则可将精力集中在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核心工作上,形成“AI辅助+人类创新”的新型科研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的成熟还需要更多研究者参与探索,比如如何让AI审稿更好地适配不同学科的特点,如何进一步提升评审意见的准确性等。

毫无疑问,西湖大学的这次实践为AI与学术研究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若能持续优化,必将推动学术交流生态向更高效、更透明的方向发展。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