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还有个做设计的朋友找我聊,说客户总让他“加点情绪进去”,可他盯着电脑屏幕半天,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说实话,这事儿不光他犯难,好多品牌都搞不清,那些听起来虚头巴脑的“感觉”,怎么才能变成用户愿意买单、甚至离不开的东西?
最近总有人问我,做产品和服务时,“情绪价值”到底该怎么落地?
前几天还有个做设计的朋友找我聊,说客户总让他“加点情绪进去”,可他盯着电脑屏幕半天,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说实话,这事儿不光他犯难,好多品牌都搞不清,那些听起来虚头巴脑的“感觉”,怎么才能变成用户愿意买单、甚至离不开的东西?
其实我之前也琢磨过这个问题,本来想从理论书里找答案,翻了几本后发现,倒不如看看身边人买东西的样子。
有个年轻同事,前段时间买了个“焦绿香蕉”摆件,摆在工位上,香蕉上印着“别慌,你已经很棒了”。我问他这玩意儿值多少钱,他说三十多,“不是图它好看,就是累的时候瞥一眼,心里能松口气”。
还有人送朋友Jellycat玩偶,不说“祝你开心”,只说“这个玩偶跟你一样可爱”,你看,这就是情绪价值的门道,它不是卖东西,是借着东西传递“我懂你”的心意。
老实讲,现在人买东西真不是看参数了。就说香薰吧,有人宁愿花三百块买个带海浪声的“助眠故事香薰机”,也不选一百块的纯出雾款。
我之前也纠结过,觉得不都是出香味吗?后来自己用了一次才明白,睡前听着海浪声,闻着香味,比光有雾的感觉踏实多了。这就是情绪价值的魔力,它能让产品从“能用”变成“不用就少点什么”。
那情绪到底是怎么悄悄影响我们买东西的?
喜欢电子产品的人怕是最有体会,明明知道某款手机性价比一般,可就是被它的外观戳中了,纠结半天还是下了单。这背后其实是心理学里的“情绪感染理论”,简单说就是产品的颜色、形状,甚至一个小声音,都能把它想传递的情绪“传”给你。
比如看到圆滚滚的家具,就觉得安全;听到APP里“叮咚”的提示音,莫名就开心,这些都是设计师故意埋下的“小钩子”。
之前了解过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才发现这些“钩子”其实分三类。第一类是本能层,就是第一眼的感觉。比如看到莫兰迪色系,就觉得高级;摸到毛绒玩具,就想抱一抱。
我之前逛家具店,发现好多柜子都是圆弧形的边,店员说这叫“去攻击性设计”,怕方方正正的棱角让人觉得压抑。现在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家里摆个圆乎乎的家电,看着就亲切。
光长得讨喜还不够,用起来顺不顺心,才是留住人的关键,这就是第二类“行为层”。我之前用过一个银行APP转账,输完金额要跳三个页面确认,返回键还藏在角落。本来想忍忍算了,可每次转完账都一身汗,这哪是给安全感,明明是添堵。
反观微信支付,成功了就跳个“√”,再响一声提示音,简单直接,反而让人放心。还有犯错的时候,要是软件冷冰冰说“不行”,心里肯定不爽。GitHub的404页面就很聪明,找不到页面时,会跳出一只小恐龙,按空格键还能让它跳着玩,尴尬劲儿一下就没了。
最能让人离不开的,其实是第三类“反思层”,就是这东西对你有没有特殊意义。Jellycat的玩偶能火到断货,不光是软,更因为它给每个玩偶编了故事。
“巴塞罗熊”是“陪你读睡前故事的小伙伴”,“活泼茄子”是“爱开玩笑的调皮鬼”。我见过有人给这些玩偶买小衣服,还写日记,把它们当家人一样。还有玩汉服的人,买件衣服不算完,还会加入“同袍”社群,一起聊穿搭、参加线下活动,他们买的哪里是衣服,是找到一群懂自己的人啊。
搞懂了这三层逻辑,怎么落地就清晰多了。首先得知道用户“心里缺啥”,别上来就乱加功能。比如学生党赶作业时容易烦躁,打工人加班时会觉得孤独,找到这些“闹心的时刻”,才能对症下药。
我认识个做健身APP的朋友,他们之前想加个积分功能提高打卡率,后来发现用户真正缺的是鼓励,于是改成连续打卡7天,就发一句“你这一周的汗水,都会变成未来的马甲线”,没想到打卡率真的上去了。
其次,不用搞复杂的技术,小细节就能传递温暖。外卖APP在下雨天,会提醒骑手“路滑慢骑”,同时告诉用户“骑士正在冒雨赶来”;瑞幸咖啡在用户生日时,会发个手写体的祝福和优惠券。这些改动成本不高,可用户记了很久。
我自己就因为外卖APP的那句提醒,下雨天收餐时会多跟骑手说句“谢谢”,心里也觉得暖和。
最后,最好让用户“参与进来”。泡泡玛特的盲盒火,不只是因为玩偶好看,更因为大家会在小红书晒隐藏款、聊“手感攻略”;汉服店搞“穿搭大赛”,用户自己拍视频、写文案,比硬推广告管用多了。如此看来,让用户变成“创作者”,情绪价值才能循环起来,用户也才会更离不开。
说实话,情绪价值真不是玄学,核心就是“换位思考”,你把用户当朋友,用户才会把你的产品当回事。
之前总觉得AI能搞定一切,后来发现,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些带“人味儿”的细节。就像家楼下的小卖部老板,记得你爱抽的烟、少放香菜的习惯,这种“被记得”的感觉,花钱都买不来。
现在好多品牌都在做情绪营销,可有的只停在表面,喊几句“懂你”的口号就完了。很显然,这并非明智之举。情绪价值不是用来“喊”的,是要融入产品和服务的每个细节里。要是实在没头绪,像原文里说的,去听听晏涛老师的课、参加线下工作坊,说不定能找到新思路。
把“感觉”做成生意,靠的不是花哨的技巧,是真心琢磨用户的感受。只要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到用户心里去,用户自然会一直跟着你。
来源:萌萌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