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美元周期开启,“除美元外皆可买”时代来临?口号不是喊出来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3:33 1

摘要:美银策略师MichaelHartnett最近发了份新研报,一出来就搅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注意力。他在研报里明明白白说,2025年就是全球市场投资主题的一道大分水岭,过去好几年大家都认的“除了债券皆可买”(ABB)逻辑,这回真要走到头了,接棒的会是“除了美元皆可买

美银策略师MichaelHartnett最近发了份新研报,一出来就搅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注意力。他在研报里明明白白说,2025年就是全球市场投资主题的一道大分水岭,过去好几年大家都认的“除了债券皆可买”(ABB)逻辑,这回真要走到头了,接棒的会是“除了美元皆可买”(ABD)的新玩法。

说实话,这个判断不是Hartnett凭空喊出来的。下周美联储要开议息会议,现在市场上几乎都在猜,这次至少得降息25个基点。

更关键的是,市场对这次降息的态度很不一样,投资者觉得美联储这次动手是“可信的”,不是经济快不行了才被迫降息,而是在美国经济还在往上走的时候提前调整。这种预期已经让风险平价策略活过来了,甚至超过了2024年的高点。

本来想单纯看看降息消息就完了,后来发现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市场逻辑在变,ABD时代的苗头早就藏在这些细节里了。

今年以来各类资产的表现,其实也给Hartnett的判断帮了忙。黄金涨得最猛,年初到现在的涨幅很亮眼;全球股市和比特币也跟着涨,但比黄金差了一截。反过来,美元和石油就有点惨,一路往下走。这种明显的分化,其实就是美元走弱的信号。

老实讲,之前我还疑惑过,美元是不是能一直稳着,现在看数据才明白,市场早就用脚投票了,弱美元的趋势已经在资产价格里体现出来了。

要理解ABD时代怎么来的,得先搞懂ABB时代为啥会结束。Hartnett说,核心原因是美国名义GDP的增幅要见顶了。

2020年之后,美国名义GDP一下涨了54%,这可是二战以后从没见过的强劲增幅。但他预测,2025年这股劲儿就会歇一歇,年化增速会从6%掉到4%。为啥掉?一是政府花钱没那么多了,二是劳动力市场也松了劲。

很显然,名义GDP一歇脚,债券收益率通常也会跟着到顶。这么看,债券市场那好几年的熊市,2025年说不定就真结束了。那些之前因为利率高被冷落的资产,比如小盘股和价值股,机会就来了。

数据显示,小盘股相对于大盘股的滚动回报率,都快到100年里的低点了,修复的空间怕是真不小。不过我也得说句实在的,就算空间大,也不是随便买就能赚,还得看后续经济数据能不能跟上。

随着ABB时代落幕,Hartnett说2025年该盯着ABD了,简单说就是少碰美元,多看看其他资产。他为啥这么说?一方面是美元确实在走弱,另一方面欧洲和日本的通缩时代过去了,欧美亚洲还都在搞财政扩张,这些都给非美资产撑了腰。所以他明确建议,要多看看国际市场。

在ABD这个大方向里,黄金的分量得重点提。Hartnett说黄金是对冲“无政府状态和美元贬值风险”的好工具。

最近黄金市场也挺热闹,单周资金流入量排到了有史以来第四位,之前安安静静的牛市现在变得人声鼎沸。但他觉得金价还能接着涨,我倒也认同这个看法,毕竟美元弱下去的话,黄金的避险和抗贬值属性只会更突出。

另外他还提了个思路,配置点中国科技股,用来平衡在美国AI领域的风险敞口。本来想觉得AI是个大风口,全投进去也没事,后来发现美国AI泡沫的风险确实不小,配点中国科技股分散一下,倒也不是个坏主意。

不过话说回来,AI再火也不能只看好处不看风险。Hartnett就点出了个关键问题:给AI泡沫砸钱的资本支出涨得太猛了。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占自己现金流的比例,2023年才35%,现在一下飙到了72%。这意味着啥?意味着这些数据中心要靠更多债务来撑,尤其是私募信贷。但奇怪的是,科技行业的信贷利差反而快到1997年以来最窄的水平了。

很显然,信贷投资者现在根本没把AI行业“烧钱”的风险当回事,市场像是故意看不见这风险似的。搞不清他们是觉得AI一定能赚大钱,还是真没意识到潜在的麻烦,反正这种“视而不见”的状态,总让人觉得有点不踏实。

毕竟1997年的时候,科技信贷利差也这么窄过,后来没多久就出了问题,现在这情况不得不防。

Hartnett还用他常提的“PPP”框架,也就是政策、盈利、政治,分析了现在的局势,这三个方面的博弈,其实都在影响市场走向。

先看政策。

市场觉得美联储这次降息是“先发制人”,所以信贷利差缩小了,银行股、小盘股这些对利率敏感的股票也涨了。但Hartnett也说了警示信号:要是IGCDX指数超过60个基点,BKX银行指数跌破140点,RTY小盘股指数冲不破2400点,那可能就说明美联储其实“落后于曲线”了,经济说不定还得再减速。

说实话,美联储的政策节奏确实难把握,一步没踩对,对市场的影响就大了。

再看盈利。现在劳动力市场挺疲软的,过去6个月月均新增就业才6.4万,这是2020年以来最弱的水平。但这种疲软被强劲的“K型”财富效应盖过去了。美银私人客户的数据算了下,2024年美国家庭股权财富增加了9万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又加了3万亿美元,到了三季度再添3万亿美元。

显然,高财富群体的消费和投资,给企业盈利撑了不少劲。不过这种靠财富效应托底的盈利,能不能长久,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

最后看政治。现在民粹主义有点抬头,但民粹主义者往往没什么耐心。

对美国来说,高通胀、高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从2023年4月的4.8%涨到了9.4%,还有大得吓人的贫富差距,都是埋在社会里的风险。Hartnett觉得,美国可能会学1970年代初的“尼克松重演”剧本,就是用“繁荣”政策把失业率降下来,同时用价格管制压通胀。

如此看来,要是真这么干,美元想靠“美国例外论”撑着就难了,黄金和加密货币的价格反倒可能再往上走。但老实讲,价格管制这招,短期或许有用,长期来看对市场活力可不是好事,真这么做,怕不是明智之举。

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逻辑,已经从“除债券皆可买”转到了“除美元外皆可买”。这不是突然变的,是美国名义GDP见顶、美联储开启降息、美元走弱这些因素凑到一起推动的。

从资产配置来看,小盘股、价值股这些对利率敏感的资产,总算要熬出头了;黄金和欧洲、日本、中国科技股这些非美资产,会是新周期里的重点。但也不能大意,AI行业靠信贷烧钱的风险,还有美联储政策没踩对、美国政治出问题的可能,都得盯着。

来源:萌萌思密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