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条宋朝皇室趣味野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5:00 1

摘要:宋太祖赵匡胤在石碑上刻下三条遗训,要求后世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金国灭北宋后才发现此碑。这一遗训直接影响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

1、赵匡胤的石碑遗训

宋太祖赵匡胤在石碑上刻下三条遗训,要求后世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金国灭北宋后才发现此碑。这一遗训直接影响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

2、赵光义的皇位疑云

宋太宗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登上皇位,民间传言他弑兄夺位。更离奇的是,他曾命人模仿黑杀将军婴儿啼哭,以质疑术士张守真的降神预言,却反被张守真威胁“上天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

3、赵恒的劝学诗

宋真宗赵恒写下《励学篇》,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鼓励士人读书,成为后世科举的精神图腾。

4、赵祯的仁慈

宋仁宗赵祯用餐时吃到沙子,担心宫女受罚而隐瞒;苏辙在科举中直言批评皇室奢靡,他反而赞赏其勇气,特赐功名。

5、赵曙的登基闹剧

宋英宗赵曙因恐惧皇位,在宋仁宗驾崩后撒腿逃跑,被大臣追上强行披上龙袍。他甚至提出为仁宗守丧三年,让大臣代理朝政,遭群臣反对。

6、赵佶的艺术人生

宋徽宗赵佶自创瘦金体,在书画上造诣极高。他要求画院画师画孔雀升墩时必须先抬左脚,因观察入微闻名。他还曾命人制作“会唱歌的瓷器”,深夜聆听悦耳歌声。

7、赵构的逃跑生涯

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杀时,因过度惊吓丧失生育能力。他曾在海上漂流四个月,有鱼跃入御舟,侍女吴氏以“周人白鱼之祥”安慰,遂封其为和义郡夫人。

8、赵惇的精神病

宋光宗赵惇因长期被李皇后压制,患上精神疾病,无法处理朝政。太皇太后吴氏只好在其生日时,代他接受百官朝贺。

9、刘娥的逆袭

宋真宗皇后刘娥出身低微,曾为银匠之妻,后借腹生子(宋仁宗),垂帘听政时穿龙袍、戴九龙花钗冠,权力堪比武则天。

10、孟皇后的巫蛊冤案

宋哲宗皇后孟氏因用符水为女儿治病,被刘婕妤陷害行巫蛊之术,废居瑶华宫。她后来两次挽救南宋政权,被誉为“女中尧舜”。

11、李宸妃的悲剧

宋仁宗生母李宸妃本是尼姑,被刘娥带入宫中借腹生子。她死后,刘娥以太后礼制下葬,避免了“狸猫换太子”的血腥结局。

12、福康公主的婚姻悲剧

宋仁宗长女福康公主下嫁表叔李玮,因婆婆杨氏偷窥她与内侍梁怀吉对饮,引发轩然大波。她深夜叩宫门哭诉,成为宋朝首例“夜启禁门”事件,最终在虱群包围中凄凉离世。

13、皇后袆衣的野鸡图案

宋代皇后礼服袆衣上绣有12行锦鸡(翟纹),而非凤凰。这一设计源自《周礼》,锦鸡被视为女性华贵的象征,直到后世凤凰才取代其地位。

14、公主的奢侈婚礼

福康公主的婚礼耗资七十万贯,足够养活十万流民一年。她的金漆车驾熏异国奇香,华盖流苏以真珠串就,却成了悲剧的开端。

15、苏轼的粉丝皇帝

宋英宗赵曙未即位时便是苏轼的粉丝,欲效仿唐朝将其召入翰林院,却因宰相韩琦劝阻,仅命其在史馆试用。

16、皇帝的宠物

宋徽宗养鹤千只,在《瑞鹤图》中描绘群鹤盘旋宫殿的祥瑞景象。宋高宗则偏爱鹦鹉,曾训练其模仿大臣奏对。

17、皇室的科举游戏

宋徽宗第九子赵楷化名参加科举,竟高中状元。徽宗虽破例允许其自由出入宫禁,却引发朝臣不满。

18、元旦的驱傩仪式

宋代宫廷在元旦举行驱傩仪式,戴面具的方相氏率领百余人呼喊“傩!傩!”,以驱邪避灾。皇帝还会赏赐大臣“屠苏酒”和“百事吉”果子。

19、皇室的素食潮流

宋仁宗推崇素食,御膳房每日供应豆腐、蔬菜。宋孝宗更以节俭著称,曾因厨师做了一道肉菜而训斥:“朕常思太祖皇帝克勤克俭,汝等安得如此奢靡?”。

20、赵昀的头骨酒杯

宋理宗死后,头颅被西藏僧人杨琏真迦割下制成饮器,直到朱元璋灭元后才找回安葬,成为元朝对南宋皇室羞辱的象征。

21、赵恒的封禅闹剧

宋真宗为掩盖澶渊之盟的耻辱,伪造“天书”封禅泰山,耗费巨资修建玉清昭应宫,却被后世视为荒诞之举。

22、赵构的佛教情结

宋高宗退位后在杭州灵隐寺修行,曾为僧人题字“佛国山”。他还命人抄写《大藏经》,藏于径山寺。

23、皇帝的称呼

宋朝皇帝自称“官家”,而非“朕”。这一称呼源自五代,取“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之意,体现皇权与士大夫共治的理念。

24、皇帝的乳名

宋孝宗赵昚乳名“羊儿”,因出生时其母梦见神羊入怀;宋光宗赵惇乳名“五哥”,因排行第五。

25、皇室的体育爱好

宋徽宗喜爱蹴鞠,曾命高俅表演,因其技艺高超而提拔为太尉。宋高宗则擅长射箭,在海上避难时仍坚持练习。

26、赵禥的痴呆

宋度宗赵禥因母亲怀孕时服药过量而智力低下,处理朝政时需由贾似道代笔。他甚至不知“襄樊之战”的严重性,导致南宋门户洞开。

27、赵昺的悲剧结局

宋末帝赵昺在崖山被元军包围,陆秀夫对他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遂负其投海。南宋灭亡后,民间流传“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