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老龄化时代的中国老人,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4:43 7

摘要:当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22.0%(其中60-69岁低龄老人占比超55%,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3580万),当2025年上半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攀升至15.6%、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人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追问已成为

文/保明

当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22.0%(其中60-69岁低龄老人占比超55%,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3580万),当2025年上半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攀升至15.6%、正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人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追问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议题。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探索到各地鲜活的创新案例,答案从未固化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中国老人的属性定位,本质上取决于我国能否构建适配国情的支撑体系,能否精准激活不同群体的价值潜能,更在于能否打通“解困”与“增值”的联动通道。

一、为啥说老人是“财富”?这些价值藏不住

(一)经济上:银发力量帮了市场和用工的大忙

1. 低龄老人补了用工缺口:在我国劳动力总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低龄老年劳动力正成为重要补充。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60-64岁低龄老年就业人口达3200万人,较2024年增长12%。北京环球影城、麦当劳等企业推出“银发兼职岗”,针对退休人员设置弹性工时,给出15-30元/小时的薪资,仅2025年第二季度就吸纳超5万名退休人员就业。这些老人因责任心强、流动性低,成为零售、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稳定器”,既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又让老年人实现“增收又增能”。

2. 老人需求催火了新产业:中国老年群体的需求升级正孕育万亿级本土市场。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7.5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持续保持8.3%的增速。浙江90后小伙开设的“银发数字课堂”,通过“一对一教学+实操演练”模式,年培训超2000名老人;武汉53岁的陪诊师张阿姨,凭借细致服务积累口碑,2025年上半年月薪稳定在2.2万元;山东某企业研发的适老化智能马桶、防滑地板等产品,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45%。从生活服务到智能产品,银发需求正驱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就业”的本土经济循环。

3. 老专家的经验是“香饽饽”:我国高技能老年人才的“经验红利”正持续释放。中国老年人才网2024年数据显示,退休工程师、医师、教师等专业人才的求职响应率达78%,多地企业为其开出5000-12000元的月薪。上海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返聘3名退休工程师,凭借其对传统工艺的掌握,解决了精密部件加工的技术难题,使产品合格率从92%提升至98%;北京某社区医院聘请退休主任医师坐诊,半年内接诊量增长30%,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紧张问题。

4. 农村老人盘活了土地资源:农村老年群体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潜在力量。2024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8%。河南兰考组建“银发农耕服务队”,60-65岁留守老人负责300亩闲置土地的种植管理,采用传统种植技术培育的杂粮直供郑州社区,年销售额达280万元;四川青川组织退休茶农成立“老茶师工作室”,传承古树茶炒制技艺,带动当地茶农亩均增收3000元,让乡村老人的劳动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二)社会中:老人的智慧稳住了基层和文化

1. 老手艺老规矩传了下来还火了:中国老人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更是文化创新的参与者。浙江东阳退休木雕艺人陆师傅,收了12名年轻徒弟,将传统雕花工艺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开发的木雕茶桌年销量突破500万元;退休教师主导的“老物件故事会”,通过粮票、旧农具等实物讲述时代变迁,2024年全国社区此类活动覆盖超500万人次;在家族层面,祖辈传递的“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等理念,更构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

2. 隔代带娃里藏着育儿智慧:老年群体在家庭代际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全国妇联数据显示,超60%的城镇家庭依赖祖辈参与育儿。广州退休教师李阿姨,将“自然观察日记”融入带孙日常,带4岁孙女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既减轻了子女育儿压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不少有育儿经验的老人还组建“奶奶育儿互助群”,分享辅食制作、情绪安抚等实用技巧,成为年轻父母的“育儿参谋”。

3. 老人帮老人,养老压力小了:我国老年人主导的互助养老模式正形成特色路径。2024年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试点“银发时间银行”,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送餐、助医、陪伴等服务,积累的服务时长可兑换未来照护服务或实物奖励。以上海徐汇区为例,该模式运行一年吸纳2.3万名老年参与者,服务高龄老人1.8万人次,较传统家政服务成本降低40%,同时政府为参与者统一购买意外险,解决了“服务风险无兜底”的痛点。

4. 社区里的“老熟人”调解事儿更靠谱:退休人员已成为我国社区治理的“主力军”。杭州上城区“银发调解团”由退休法官、老党员组成,2024年成功化解邻里纠纷1200余起,成功率达95%,较社区年轻干部高出23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该调解团建立“纠纷回访”机制,纠纷复发率不足3%,真正实现“化解一件、管好一片”。为保障参与可持续性,社区为调解团提供法律培训、交通补贴,建立“星级评定”机制,成员年留存率达93%。

5. 特殊老人也能靠自己活出价值: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群体正通过多元参与实现价值重构。南京建邺区搭建“暖心工坊”,组织300余名失独老人参与手工编织、书法创作,作品通过公益拍卖筹集帮扶资金超80万元;青岛城阳区推行“空巢老人互助组”,6-8人一组开展日常问候、应急帮扶,2025年上半年该区域老人独居意外发生率下降60%,让特殊老年群体从“被动受助”转变为“主动互助”。

二、为啥有人觉得老人是“包袱”?这些难题得面对

(一)社保体系:钱和资源都面临压力

1. 养老金不够花的风险在变大:我国“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叠加,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严峻考验。2024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亿人,其中离退休人员达1.47亿人,抚养比降至2.6:1(即约2.6个在职人员要“养”1个退休人员),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更突出的是区域差距:2025年上半年,广东、江苏等东部省份养老金累计结余超千亿元,而黑龙江、吉林等6个省份可支付月数不足10个月,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充缺口。随着2035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养老金“收少支多”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2. 看病和照护的资源不够用:高龄、失能老人的健康需求对我国服务体系形成巨大压力。2024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慢性病患病率达75.2%,住院率是其他年龄组的2.3倍;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人,而全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仅133.8万人,每30位失能老人对应1名护理员,远低于国际公认的3:1标准。城乡差距更悬殊:城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8张,农村仅15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缺口达30%,部分失能老人需排队6个月以上才能入住,照护资源“僧多粥少”问题突出。

3. 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保障差距大:在经费投入上,2024年东部省份养老服务经费投入人均达860元,而中西部部分省份仅为210元;在服务覆盖上,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覆盖率不足40%,仅为城市的1/3,不少农村老人连基础体检都难以保障。代际矛盾也逐渐显现:部分地区为保障养老金发放,压缩教育、就业等民生投入,2024年某中部省份教育经费占比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引发年轻群体对“资源倾斜过度”的质疑。

(二)家庭和社会:担子重、难题多

1. 子女照护又累又影响挣钱:“421”家庭结构使我国中青年群体面临沉重照护压力。2024年我国空巢老人占比达52%,城市子女多遭遇“跨城照护”难题,北京某调研显示,40%的跨省就业子女每月需请假1-2次返乡,年均误工损失超3万元;农村地区则面临“照护能力不足”问题,河南某县数据显示,70%的农村留守老人由孙辈临时照护,因缺乏专业知识,失能老人并发症发生率较城市高25%。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庭中,60%的子女每月照护时长超100小时,35%的人被迫降低工作强度,陷入“照护-收入下降-负担加重”的循环。

2. 有些行业招人越来越难:老龄化间接加剧我国部分行业用工紧张。2025年上半年,珠三角制造业“经验型技工”缺口达200万人,其中退休返聘的熟练技工占比不足5%,不少企业因找不到懂传统工艺的工人被迫缩减产能;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300万人,因薪资低(部分县城不足3000元/月)、社会认同度不高,年轻劳动力入职率仅为8%;农村地区因青壮年外流,60岁以上老人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达38%,部分偏远地区出现“土地撂荒”风险。

3. 老人用不好智能设备,麻烦不少:我国老年群体的数字适应问题呈现明显分层。2024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中,会使用移动支付的仅占38%,农村老人该比例仅为19%;75岁以上老人中,能独立完成网上挂号、政务办理的不足20%,而60-65岁低龄老人该比例达68%。这既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迫使公共服务机构保留大量人工窗口,某国有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人工窗口运营成本较智能柜台高出3倍。尽管各地开展数字培训,但农村地区因师资、设备短缺,培训覆盖率仅为城市的45%,数字鸿沟短期内难以弥合。

三、怎么变“包袱”为“财富”?这些办法管用

(一)打好基础:让老人健康、有保障、能参与

1. 先保健康,才能谈价值:扩大老年健康体检覆盖面,2025年起将65岁以上老人认知障碍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参考江苏苏州“慢性病管理包”模式,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指导,试点区域失能发生率下降18%。针对农村老人开发“简易健身器材包”(含太极球、弹力带等),在城市社区推广“银发太极班”“康复瑜伽课”;对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健康评估”服务,从源头降低医疗照护成本。健康水平提升后,低龄老人再就业稳定性可提高20%以上,间接缓解用工缺口。

2. 定好规矩,让老人参与无顾虑:出台《老年就业促进条例》,明确退休返聘人员工伤保险权益,建立“弹性工时+岗位适配”标准,如麦当劳为老年员工设置“高峰时段兼职岗”(每日4小时)。借鉴德国经验,对吸纳退休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缴费减半优惠,2025年上半年珠三角制造业老年就业率已提升12%。在养老保障方面,由国家牵头建立“全国时间银行通兑平台”,依托政务云实现服务时长跨区域认证,2025年先实现长三角、珠三角互认,解决“迁移后服务失效”问题,参与人数同比增长60%;同时设立“时间银行风险基金”,应对未来可能的兑付压力。

3. 合力支持,特殊老人不落下:政府出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设立“银发岗位”,对招聘农村低龄老人的农业合作社给予种子补贴;社会组织搭建分层平台,如针对高技能老人的“银发智库”、针对农村老人的“农耕服务对接平台”,2024年中国老年人才网农村特色岗位占比提升至25%。社区为照护负担重的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北京西城区推出“日间托老+临时照护”组合服务,按小时收费(20元/小时)且纳入医保报销;针对失独老人,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整合公益资源提供心理疏导与生活协助。

(二)找准抓手:让产业和服务跟上需求

1. 盯着老人需求做产业,反哺社保压力:针对高龄失能老人,发展智能护理床、穿戴式监测设备等科技产品,2025年上半年此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75%;针对低龄老人,开发“非遗研学游”“老年大学线上课程”,浙江某旅行社推出的“慢节奏文化游”年接待超15万人次。建立“老年消费顾问”制度,吸纳老人参与产品设计评审,某手机品牌采纳老年用户建议后,长辈机型销量提升30%。更关键的是,对银发经济企业实施“利润反哺机制”,按营收的1%提取养老服务基金,用于补充农村养老资源,形成“产业发展-资源反哺”的良性循环。

2. 培养更多专业养老人才,破解招人难题:扩大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专业招生规模,2025年新增100所院校开设“智慧养老”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实习期间月补贴不低于2000元。建立“技能等级-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初级护理员月薪不低于4500元,中级6500元,高级8000元以上,一线城市已落实该标准,护理员留存率提升17%。实施“农村护理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中西部省份职业院校对农村生源免学费,毕业后回村服务满3年的,一次性发放3万元补贴,2025年上半年中西部农村养老机构人才缺口缩小20%。

3. 帮老人跨过“数字坎”,兼顾分层需求:在城市社区设立“银发数字课堂”,配备专业师资,开设“基础操作”“进阶应用”两类课程;在农村地区组织“流动教学车”,结合农资购买、医保缴费等实际需求开展实操培训,每村培养2-3名“数字带头人”(由年轻村干部或返乡青年担任)。推动政务、金融APP增设“长辈模式”:支付宝2025年升级的长辈版减少70%广告,操作步骤压缩至3步;医院保留“老年窗口”,配备“数字助手”志愿者,重点帮扶高龄、农村老人。推广“一键呼叫”智能设备,联动社区医院与子女手机,2025年试点区域老年数字服务使用率提升55%。

(三)差异化施策:适配不同区域与群体

1. 城乡分策破解资源不均:城市重点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在社区配套小型养老驿站、日间托老所;农村依托村卫生室、文化站改建“互助养老点”,配备简易护理设备,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转移支付,2025年将农村养老服务经费投入人均标准提至300元以上,实现农村老人“每月1次免费体检”全覆盖。

2. 年龄分层激活价值潜能:针对60-69岁低龄老人,搭建“就业-公益”双平台,鼓励其参与社区服务、非遗传承;针对70-79岁老人,推广“轻量互助”模式,如参与“时间银行”的陪伴、送餐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强化健康照护与智能设备适配,免费发放“一键呼叫器”。

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3.1亿中国老人的价值定位,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包袱”或“财富”判断题,而是检验国家治理能力与民生温度的实践题。当健康有精准守护、参与有制度保障、价值有多元实现,当“包袱”痛点通过“财富”价值的释放逐步化解,中国老人就能从“被动受助者”转变为经济发展的“银发引擎”、社会治理的“稳定基石”、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在深度老龄化的征程中,唯有立足国情、精准施策,才能让每个生命阶段都绽放光彩,让银发浪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全文完)

来源:玄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