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科技张瀚文:以商业成果为目标,28年是充电机器人重要节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4:53 8

摘要:而知行科技,则和地瓜机器人合作,3个月内完成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iRC100的开发,又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机器人自动充电解决方案。

一支充电机械臂,仅用19.5秒,就能完成对新能源车的识别、定位、插枪。

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展示了他们最新的产品,速度远超其他充电机械臂。

△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 张瀚文

机器人产业如火如荼,一批原本服务于汽车产业的公司,正在以各自熟悉的方式,转向具身智能。

感知厂商如速腾聚创与禾赛,将激光雷达和感知能力复用至机器人市场,帮助机器人“看得见”、“看得清”;

Tier 1巨头如博世与采埃孚,则输出伺服电机、控制器与力控系统,为机器人提供“动得稳”的底层模组。

而知行科技,则和地瓜机器人合作,3个月内完成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iRC100的开发,又在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机器人自动充电解决方案。

张瀚文判断,2028年可能是一个关键节点

当前L4端生态没有完全放开,能真正落地的场景屈指可数,而泊车,尤其是充电场景下的泊车,可能是少数具备可控空间与停留时长的闭环机会点。

如果自动插枪系统能在这类场景中率先实现广泛部署,它也许将成为推动L4生态真正放开的前置条件之一。

这不是机器人从0到1的起点,而是自动驾驶系统能力从1到N的拓展。

“我现在所牵头做的事情,都有一个商业成果和转化的核心目标,要不然(我们公司)就变成一个科研院所了,没有太大必要。”张瀚文说得直白。

也正因此,知行科技在布局机器人业务时,并没有从热门的人形赛道切入,而是从一个已有客户需求、更贴近工程闭环可能性的场景入手:自动充电机器人

今年初,知行科技并购了苏州一家关节研发企业——“小工匠”,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艾摩星机器人,正式以事业部模式开展机器人的研发与商业化。

但截止目前,该事业部人员还非常精简,只有10多个人

选择从自动充电做起,并非避实就虚,而是基于一套明确的现实判断:在当前L4技术尚未全面开放,机器人行业缺乏可复制落地路径的背景下,真正能跑通商业闭环的场景屈指可数。

充电场景下的泊车,是其中少有的“可控变量区”——路径短、空间固定、行为可预期。用户将车停入车位后,车可自主完成泊车,机器人则完成插枪动作,整个过程的路径、动作、时间点都相对固定,具备明确的执行边界。

但要让一条机械臂完成插枪动作,并不容易。

第一,它得认清楚车是谁、口在哪。不同车型的充电口有高有低、有左有右,有的还藏着盖板不肯开;

第二,它得在几十秒内算好轨迹,一路稳住不抖;

第三,它得有力气、有耐性,日拱一卒地插个十万次,不能累,也不能手抖。

几厘米偏差,就意味着充不上电,几毫米误判,就可能损伤枪头。它要求机器人具备高精度的感知定位、抗干扰的运动控制,以及复杂工况下的动作冗余设计。

这些能力,正是知行科技10年自动驾驶工程积累的延伸:控制器、关节模组、感知算法与运动规划系统,正在逐一迁移到机器人平台,并在自动插枪场景中被真实调度起来。

具身智能Tier 1

自今年3月份机器人事业部成立后,知行科技迅速推出了多款产品demo:自动充电机械臂、工业焊接机械臂,并与傅利叶智能合作,联合展出了国产GR系列第二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

在自动插枪、焊接、人形交互等差异巨大的任务中,知行科技验证的是一件事:是否能用一套系统,支撑多种形态与任务之间的迁移。

这也是其“具身智能Tier 1”定位的根基,从“大脑”控制器,到“肌肉”关节模组、“骨骼”连接结构,再到“动作”背后的控制链条与策略模型,知行科技希望为行业提供一个可模块化扩展、可工业化交付的标准平台。

在算法方面,其近期部署的ACT Policy模型,原本基于X86架构进行抓取算法的训练测试,近期已成功适配至地平线国产计算平台,并连接HuggingFace LeRobot机械臂,实现了全球首个在非英伟达端侧平台部署该模型的案例

HuggingFace联合创始人也对此予以转发认可,验证了知行科技在开源模型国产化部署路径上的技术能力。

张瀚文介绍,这一部署工作基于“地瓜”机器人平台展开,而支撑该平台的核心,是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由知行科技与地平线在今年6月联合打造,具备在轮式、双足、四足与工业机械臂等不同机器人形态间迁移部署的通用能力。目前该控制器样件已下线,并送样至多家头部客户进行测试。

如果说“自动充电”是切入具身智能赛道的入口,那么真正支撑起知行科技机器人平台战略的,是其在智能驾驶领域,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能力,与跨领域技术复用路径。

智能驾驶与机器人在BEV+Transformer+OCC等技术架构上高度同源:都依赖精准定位、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与执行。区别主要在于视觉粒度、交互距离与场景边界。”张瀚文表示,只要准确把握共通点与差异,就能实现跨领域的技术迁移。

“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提供全栈自研的软硬件集成方案。不同于纯软件或纯硬件厂商,知行科技从感知、决策到控制全部自主开发,涵盖行泊一体的域控硬件与核心算法。”

当前,知行科技的智驾域控系统已在英伟达、TI、瑞萨、地平线等多种车规级平台实现量产部署,年交付量预计突破65万台,构建起稳定的多平台交付能力,也为其后续在机器人不同算力平台上的部署提供了经验。

在算法层面,其在低算力环境下的工程优化经验,构成切入机器人领域的另一项关键基础。知行科技曾在TI 8TOPS芯片上实现BEV感知泊车功能,也在瑞萨28TOPS平台上成功部署行泊一体系统,这些经验为机器人环境中的算法轻量化与部署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们认为,车规级控制器的可靠性、实时性与冗余能力,非常契合机器人尤其具身智能系统对‘大小脑协同’的需求。”

目前,这套充电机械臂已成功进行公开演示,并正与多家车企、充电运营商接洽与合作,推动测试与落地进程。与此同时,知行科技也在与头部物流企业合作,将技术拓展到物流拣选等固定工艺流程中,优先落地那些“可复用、可复制”的任务类型。

来源:小轩科技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