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静,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古地震及构造地貌学研究。200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起历任中国科学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二)》(以姓氏拼音为序)。
刘静,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地震地质、古地震及构造地貌学研究。200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等项目,对海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开展系统性研究 。
现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担任《Tectonophysics》《中国科学》等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推荐人:何宏平院士。
刘俊国,男,汉族,1977年2月生于山东省莱芜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俊国于1995年—1999年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系;2000年—2002年就读于荷兰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院(IHE)水与环境资源管理系, 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2007年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环境学院, 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3月—2009年5月在瑞士联邦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1月—2015年12月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2016年1月—2019年6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2018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21年9月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副校长;2024年1月受聘担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
刘俊国长期从事水资源和全球变化、生态修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刘少峰,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982年、1989年和1994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赴美国怀俄明大学开展访问学者及博士后研究。1998年晋升教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机构合作研究盆山耦合机制。201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提出平板俯冲诱发克拉通变形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并获纳入新一代全球板块构造模型。2024年担任第37届国际地质大会'板块构造和变形四维量化'专题召集人。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教材,培养研究生百余名。
推荐人:王成善院士、翟明国院士。
刘彦随,1965年4月生,陕西绥德人,土地科学与城乡发展领域专家、经济地理学家、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乡村规划与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
刘彦随于1989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1994年任教于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1995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区域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1年任国土资源部退化和未利用土地整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与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11月任陕西省黄河研究院院长。
刘彦随主要从事土地科学(土地利用、土地资源与土地整治工程)与城乡发展等领域研究。
推荐人:朴世龙院士。
刘勇胜,男,汉族,1971年6月出生,山西灵丘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研究方向为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技术及其对地质样品中元素、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和应用研究;下地壳-地幔包体和火山岩对壳-幔组成和演化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化学地球动力学示踪;造山带变质岩中矿物的微区微量元素变化及其对大陆深俯冲及折返过程的(热)动力学记录。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等荣誉。
推荐人:张宏福院士。
鲁安怀
鲁安怀,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人。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曾任国际矿物学协会(IMA)主席。当选美国矿物学会(MSA)Fellow。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2个国家重大科学前沿领域973项目和1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鲁安怀长期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演化、矿物环境属性、矿物与生物交互作用以及矿物光电子能量等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截至2023年,已发表学术论文535篇,其中SCI论文175篇(第一及通讯作者102篇,包括PNAS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在国际矿物学大会上做过两次40分钟大会报告;以第一客座主编在国际重要SCI刊物Elements上出版了“Minerals,Microbes and Remediation”专辑;受邀为美国矿物演化研究国际权威Robert Hazen近20年研究成果撰写了专业评述,同期发表在American Mineralogist卷首。
推荐人:舒德干院士。
陆全明陆全明,男,1969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专业主任。1990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6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8月至2000年2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日本筑波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其间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长期从事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提出纳秒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等离子体的过热气化机制,揭示无碰撞磁场重联中电子加速和阿尔芬波非共振加热机制。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在《自然·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现行星际太阳风湍动磁场重联的直接证据并阐明其等离子体加速机制。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鹿化煜鹿化煜,男,1968年4 月生,理学博士,“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鹿化煜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北方晚新生代环境演变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北沙漠地区进行过60 多次的考察和采样。发现了早、中更新世冰期中东亚冬季风气候快速变化的现象;通过建立风尘堆积独立的时间标尺,揭示了东亚气候变化新的轨道周期;提出了晚新生代全球变冷驱动亚洲中部阶段性变干的新证据。通过对中国北方沙地沙丘沉积记录的研究,发现晚第四纪沙地的气候变化对太阳辐射驱动有3000年的滞后。已在Quaternary Sciences Review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 检索收录论文70篇, 被SCI 学术期刊论文引用1000余次。
鹿化煜带领的研究小组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荷兰自由大学等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已经培养出研究生21 名,正在培养研究生7 名。曾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技奖--金锤奖(2005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2005年)、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排名第4)、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9)、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排名第3)、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等奖励和资助。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骆永明骆永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兼职教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博士,长期从事土壤污染修复与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研究。
1985年任教于浙江农业大学,1991年赴英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主持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及省部级科技奖。 担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植物技术学会副主席,领导制定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推动微塑料污染与海岸带修复技术研究。
推荐人:朱永官院士。
吕庆田吕庆田,男,1964年3月生,河南桐柏人,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赣鄱英才”555高端人才,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198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科技与开发处处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2019年起任现职。
长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973计划等科研项目,在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矿集区三维结构探测等领域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担任“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论证专家组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示三维岩石圈物质架构的理论方法体系”项目评审。
推荐人:高锐院士。
吕永龙吕永龙,男,1964年7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专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9月—1985年7月,吕永龙在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学习,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8年5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系统工程学习,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9月—2001年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源环境与经济学学习,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5]1988年—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8年12月—2020年,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2012年9月,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4年,任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骨干研究员;201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2020年,任厦门大学讲席教授;2021年11月29日,任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2022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外籍院士。
吕永龙长期从事区域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调控对策、系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推荐人:焦念志院士。
马耀明马耀明,男, 山西夏县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学历。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
曾负责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中科院等部委委托项17项(作为负责人有7项)。参加重要国际会议17次。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第1作者48篇,SCI(SCIE)收录18篇,EI收录7篇),并以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1部。科研成果有:系统地分析并得到了藏北高原、海洋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近地(海)面加热场、地(海)表能量平衡、湍流谱分布、无量纲化方差相似性、整体输送系数、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及热输送附加阻尼等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为在这些地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和卫星遥感地表能量和水循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本概念和参数;提出了2个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相结合估算区域地表热通量的参数化方案,并把其用于青藏高原地区和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计算得到了相关地区区域上的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及能量平衡各分量及蒸发量的分布图象。
推荐人:穆穆院士。
郄秀书郄秀书,女,1963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郄秀书于1983年从河北大学物理系毕业;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做访问学者;1993年被特批为副研究员;1996年被特批为研究员,并担任雷电与雹暴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主任。
郄秀书长期从事大气电学和雷电物理研究。
推荐人:黄建平院士。
沈延安沈延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21年)。1987年本科毕业于江苏海洋大学(原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
1997年赴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后于丹麦奥登塞大学、哈佛大学等机构任职,2004年任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稳定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与地球环境演化研究,提出燃煤排放是华北雾霾主要物源和欧洲文物硫酸盐壳形成机制的关键因素 。通过硫、镍同位素分析,揭示了二叠纪末火山喷发导致海水硫化氢上涌及气溶胶扩散引发生物灭绝的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自然-通讯》等期刊,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施闯施闯,男,1968年6月生,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方法、软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在空间大地测量基准建立与维持、导航卫星实时精密定轨、广域实时精密定位、中低轨对地观测卫星高精度定位、高频GNSS的地震监测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家相关的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史大林
史大林,男,汉族,1977年10月出生,福建福州人,致公党党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副校长、南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副主委,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副主任。
史大林于2000年6月获得厦门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2003年8月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环境科学硕士学位;2011年6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学位;2012年3月—2013年8月任厦门大学教授;2013年9月任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2017年12月—2021年11月任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2021年11月—2024年1月任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院长;2022年1月,任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2023年8月任厦门大学副校长。
史大林致力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史培军史培军,1959年3月出生于陕西靖边,地理学家,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研究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
1982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198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至1993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3年至1997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1993年至2000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1995年至1997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2003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8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2004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07年至2016年担任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2018年担任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史培军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资源开发与减灾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