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中旬,一组上海中小学学生餐的照片在家长群里炸了锅。照片里的餐食几乎全是预制菜,看不到半点新鲜荤菜的影子,有家长甚至反复询问在上海的朋友“这是真的吗?”。紧接着,更让人揪心的消息传来——多所学校的学生餐里,一道虾仁炒蛋被临时撤掉,孩子们说这道菜“有臭味”,可
9月中旬,一组上海中小学学生餐的照片在家长群里炸了锅。照片里的餐食几乎全是预制菜,看不到半点新鲜荤菜的影子,有家长甚至反复询问在上海的朋友“这是真的吗?”。紧接着,更让人揪心的消息传来——多所学校的学生餐里,一道虾仁炒蛋被临时撤掉,孩子们说这道菜“有臭味”,可供应商的说法却和家长反映完全不一样。
这场风波的主角是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据公开信息,这家公司业务覆盖上海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每天要供应超过50万份学生餐。50万份餐食,意味着50万个家庭的孩子要吃进肚子里,这样的规模让家长们无法忽视。面对“发臭”的质疑,绿捷回应称只是“虾仁含细沙”,并非食品安全问题,但这种单方面解释,没有一个家长愿意相信。
虾仁含细沙和虾仁发臭,根本是两回事。含细沙最多影响口感,发臭却是实打实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危害孩子的肠胃健康。家长们还爆料,涉事的虾仁炒蛋里,不少虾线没去除,甚至混着烂虾,“炒出来一塌糊涂,扔给狗都不吃,却用来糊弄孩子”。更让人气愤的是,上海学生餐的餐标并不低,每人每天18-20元,按这个标准,本不该出现这样的餐品。
和中小学餐食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里的食堂。有同事分享,好大学的食堂早就实现了“便宜又好吃”——3.5元一碗的牛肉面、3.5元一份的砂锅米线、5.5元的现炒盖饭,种类多还新鲜。不仅如此,好大学的宿舍条件也更优越,四人间、独立卫生间、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而一些三本专科院校还是八人间,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这也难怪有家长跟孩子说“好好学习,至少大学能过得舒坦点”。
大学食堂能做到性价比高,核心原因是“公益属性”。很多高校食堂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学校会给予补贴,重点保障学生的基本饮食需求。有些学校甚至开放食堂给社会人士,不少人特意早上去“薅羊毛”,这和中小学餐食背后的商业运作形成了强烈反差。家长们疑惑,同样是校园餐饮,为什么中小学就成了“利润场”?
关于绿捷公司,家长们的质疑不止于餐品质量。能拿下500多所学校的供应权,这样的能力让不少人猜测“背后有关系”。有业内人士透露,学生餐利润空间大,部分供应商会用预制菜降低成本,即便家长有意见,也可能被学校压下去。这次事件中,绿捷送检的留样“肯定没问题”,可家长们担心,接下来反应问题的家长和学生会不会被约谈?最后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作为家长,不少人提出了5点切实建议:允许孩子自行带饭,给不想吃配餐的家庭留选择;学校领导必须陪餐,和学生吃一样的饭,不能搞特殊;增加家长进校陪餐、参观后厨的频次,而且要随机,不能提前通知;监管部门得定期到校检查,不能只靠企业自证清白;给供应商设统一考核标准,引入社会化监督,实行末位淘汰。这些建议,每一条都戳中了当前校园餐监管的痛点。
其实,守护学生餐安全并不难。当年办奥运、世博时,那么复杂的保障工作都能做好,难道50万孩子的午餐问题就解决不了?关键还是有没有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现在推行的AB餐,更像个噱头,家长们要的不是“二选一”,而是不管选哪个,都能让孩子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校园食品安全,不能等出了问题再补救,必须建立“预防为先”的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可以对供应商全链条监管,从食材采购到加工配送,每一步都要透明;学校要认真落实餐品留样和检查制度,不能走过场;家长代表的监督也要真正落地,此前就有家长陪餐时发现后厨卫生问题,这样的监督应该更频繁、更深入。
现在,上海市教委已经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承诺一周内出检验结果。可家长们的担忧还没消散:这次调查会不会只是“走过场”?检验结果出来后,能真正解决问题吗?未来怎么保证不再出现类似情况?
说到底,学生餐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关系到下一代健康的民生大事。18-20元的餐标,不该换来满是预制菜或发臭的餐品;50万孩子的饭碗,更不能成为某些企业追求利润的工具。你觉得,上海学生餐风波能推动校园餐饮改革吗?如果是你,会支持孩子带饭还是吃学校配餐?
来源:广西黑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