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史郎日记:一个侵华士兵的战争反省与历史见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20:04 1

摘要:东史郎(1912-2006),日本京都府人,原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1937年应召入伍,参与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1987年,他出于深刻反省和向中国人民谢罪的愿望,公开其战时日记,无情揭露日军暴行。晚年七次来华谢罪,并不畏日本右翼势力威胁,坚

一部来自加害者的真实记录,揭开了历史尘封的血色记忆。

东史郎(1912-2006),日本京都府人,原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1937年应召入伍,参与侵华战争及南京大屠杀。1987年,他出于深刻反省和向中国人民谢罪的愿望,公开其战时日记,无情揭露日军暴行。晚年七次来华谢罪,并不畏日本右翼势力威胁,坚持与否定历史的行径斗争。其日记成为研究日军暴行及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文献,展现了一位曾为加害者的老兵良知觉醒后的勇气与担当。

东史郎

东史郎的日记始于1937年8月26日。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母亲送给我一把匕首,并说:‘如果不幸被支那兵抓住,你就剖腹自杀!我有三个儿子,死你一个没关系’”。这段原始记录赤裸裸展现了军国主义教育对日本民众思想的深度毒化。

日记共五卷,计37万字,时间跨度从1937年8月至1939年8月。记录地点包括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地。作战行动涵盖子牙河沿岸战斗、石家庄及洛阳河会战、常州附近战斗、丹阳附近战斗、句容附近战斗、汤山镇附近战斗和攻克南京的战斗,详细描述了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轨迹。

1937年12月21日,东史郎在南京最高法院门前目睹了战友西本(桥本光治)的极端暴行。他在日记中写道:“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发出阵阵地狱中的惨叫”。

这种暴行在日军中并非个别现象。东史郎记录道:“有些战友面对如此残暴的玩法还觉得很有趣...像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算不上什么罪恶”。这种普遍性的残忍揭示了集体暴力环境下人性的普遍扭曲。

关于南京江边的惨状,东史郎在1938年1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沿江岩壁,牛猪般惨遭屠杀的敌军尸体——司空见惯的黑尸体,像被充了气,膨胀得几乎快要破裂的尸体犹如一堆大肥猪在水边堆积如山”。这段记载尤为珍贵,证明了南京城陷40天后,江边仍尸积如山。

东史郎日记的独特价值在于记录了加害者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邯郸,他目睹一家靠妻女卖春糊口的家庭后写道:“我还记录了由于我们发动了侵略战争,使当地的老百姓失去了工作,断了生计”。

东史郎——侵华战时照片

面对无辜百姓被杀,东史郎曾有过反抗。当荒山、川土等人要杀害被绑老人时,他愤怒地吼叫:“不能杀这样的人,他们太可怜了!”并动手去解套在老人脖子上的绳子。这种良心发现的时刻,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微弱闪光。

但更多时候,军国主义教育占据上风:“既然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不值一提,中国人的生命岂不是更轻吗?所以就丧尽天良地屠杀了他们”。这种思想上的异化解释了普通士兵如何变成杀人机器。

1993年4月,日记中提到的原分队长桥本光治以“记述不实”、“毁损名誉”为由,将东史郎告上法庭。这场诉讼获得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支持,企图以否定东史郎日记为突破口,全盘否认南京大屠杀。

东京地方法院经过三年审理,于1996年4月26日判决东史郎败诉。法院认定日记中关于“水塘”、“邮袋”、“手榴弹”等记述为“虚构”。这一无视历史事实的判决引发了中日两国正义人士的强烈反响。

为证明日记真实性,南京各界提供了有力证据:多种当年地图及航拍照片证明最高法院门前确有水塘;邮袋尺寸证明当时邮袋确能装下一个人;手榴弹爆炸试验证明爆炸不会对加害者构成威胁。

尽管证据确凿,日本最高法院仍于2000年1月21日终审判处东史郎败诉。这一判决暴露了日本司法系统对历史修正主义的纵容,引发了全球正义人士的谴责。

横向比较同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程度,1937年的中国正遭受着现代文明难以想象的暴行。当西方世界正在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建设现代社会制度时,南京正沦为血腥屠场。

中国专家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评价:“东史郎诉讼案并不是普通的民事诉讼,其实质是极少数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借司法程序达到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目的”。

美国教育界同样认可东史郎证词的价值。2015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高校将东史郎揭露日本南京大屠杀暴行证词的视频作为授课教材。这表明东史郎日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历史证据。

与国际其他战争罪行记录相比,如《安妮日记》之于 Holocaust(犹太人大屠杀),《东史郎日记》的特殊性在于它来自加害者一方。这种加害者的自白在历史文献中尤为珍贵,具有不可替代的证据价值。

东史郎曾坦言:“我们日本人对蒙受原子弹的危害大声呼号,而对加害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痛苦却沉默不语...作为战争的经历者,讲出加害的真相以其作为反省的基础,这是参战者的义务”。这种加害者的自我反思在二战历史文献中实属罕见。

1998年3月,东史郎第四次来南京时,将他的战时日记、勋章和军旗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一谢罪之举展现了他直面历史的勇气和决心。

东史郎于2006年1月3日病逝,但他留下的日记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继续发挥着作用。这些文字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对人类和平的永恒呼唤,提醒世人警惕军国主义思想,维护世界和平。

东史郎日记超越了个人忏悔的范畴,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历史遗产。它记录了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与挣扎,也展现了良知最终觉醒的可能。这部来自加害者的证言,与受害者、目击者记录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记忆,警示世人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源于对历史的直面与反思,源于对和平的坚守与追求。

附录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历史文献《东史郎日记》及相关研究资料编写,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合规声明:本文内容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审查,符合公开传播标准。

史料授权:文中引用的东史郎日记内容已获得江苏教育出版社授权

参考文献如下: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孙宅巍.《一份来自加害者的证言——中文版〈东史郎日记〉评介》.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东史郎诉讼案审判实行委员会.《东史郎日记案资料集》.1998年.

程兆奇.《南京大屠杀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全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笠原十九司.《南京事件争论史》.日本社会评论社,2007年.

吉田裕.《日本人的战争观》.日本岩波书店,2005年.

陆伟.《日本外交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