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厚土无疆》是杰西卡·罗森历经十年的呕心之作。罗森教授选择了12处具有时间、地域代表性,同时物质文化十分丰富的特殊埋葬点作为线索,勾勒出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的宏大图景。
《厚土无疆》
[英] 杰西卡·罗森 著
李晨 陈北辰 译
中信出版社
2025年9月
内容简介
《厚土无疆》是杰西卡·罗森历经十年的呕心之作。罗森教授选择了12处具有时间、地域代表性,同时物质文化十分丰富的特殊埋葬点作为线索,勾勒出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的宏大图景。
通过独特的比较视角,我们能看到古代中国独特的面貌,以及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在罗森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得以走进一个全新视角下的中国史,开启一场关于古代中国的文明壮游。
作者简介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学家、汉学家,花费毕生精力,深耕中国考古与文化研究领域,力求打破西方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长久以来的壁垒与偏见,阐述古代中国的文明性和独立性。
罗森教授曾在大英博物馆工作27年,担任东方部主任,多次筹备中国文化主题的展览,推动中国展厅的改进。她致力于于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的考古新发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上世纪70年代,30岁出头的杰西卡·罗森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的40年中,她数十次访问中国,跟随中国考古研究者们,走访过西安、安阳等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参观过三星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等。2010年到2019年,罗森教授每年都会来中国三次,为了筹备新书——一本关于中国墓葬文化的书。良渚遗址、安阳殷墟亚长墓、三星堆遗址、随州曾侯乙墓、临潼秦始皇陵……罗森教授通过墓葬中一件件静默的器物,构建出一个生动而多元的早期中国的历史图景。
她为中国考古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一致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评价罗森为“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使者”;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用动人的话简述了罗森教授对古代中国研究的不遗余力,“眼见她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风尘仆仆行走于中国大地”;2002年,罗森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被授予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头衔;2022年,她凭借“为静默器物发声”,获得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的唐奖汉学奖。
内容概览
独立而不孤立:在器物中串联古代中国的文明交流
罗森教授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便走上了独立于其他地区的发展路径,然而由于和西方认定的“文明”基准不同,中国文明未能得到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的认可。
西方常常武断地将“依赖小麦和大麦、驯养绵羊、山羊和牛、拥有冶金和文字的定居生活”称之为“文明”,并广泛接受从石器到青铜再到铁器的“三个时代”的说法。在评估最早形成的城市文明时,历史学家们经常转向主要依赖小麦和大麦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城市。直到最近,人们还很少考虑建立在稻作农业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及其复杂程度。
然而,在早期中国,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墙聚落之一良渚,就是建立在稻作农业基础上,并在管理景观、创造独特身份认同和宇宙观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就。通过对水资源的控制与管理,良渚先民不仅完成了水稻的种植与灌溉,还能修建庞大的渠道和水坝。他们在季节性农耕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展现出高度的组织力与合作精神,体现出非凡的社会动员与规划能力。对于中国而言,水稻和小米的夏季生长,放牧类动物的缺失,作为身份象征的玉器、漆器和丝绸等材质,通过草原文明引进的金属,以及文字的发明,才是文明的标志。
图片源自中信出版社《厚土无疆》
玉琮王,饰有良渚玉器上常见的神人兽面纹。公元前3300—前2300年,良渚文化统治着长江三角洲.
文明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与世隔绝。相反,考古发现一次次揭示出早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密切交流。正如罗森教授所指出的,“中国从未完全孤立,几千年来,青藏高原虽然阻隔了穿越欧亚大陆中部的直接路线,但是接触、交流和交锋以其他的方式发生。”
随着中原对马匹的不断引入和民族间的战争、冲突,戎人的马匹、金器、铁制工具、武器等,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位于南方的钟离君柏墓出土了带有草原特色的青铜剑,钟离君柏随葬的两把柄端带环的弯刀,也是典型的欧亚草原元素。此外,他的器物箱中还出现了兽骨。而在北方的马家塬民族,不仅引入了中原的青铜文化,还与西方世界保持着交流:马家塬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异域风格的随葬品。例如,马家塬的车饰与阿婆陀那大殿上的马车装饰极为相似,显示出与阿契美尼德的联系;铁车框上金色凸起与银质星形卷纹的图案,则是对巴泽雷克艺术纹饰的再现……文物告诉我们:古代中国从不孤立,它既吸收外来元素,也把自身文化推向更辽阔的天地。
图片源自中信出版社《厚土无疆》
甘肃马家塬武士墓出土马车复原图。车舆的高度,以及侧板中央几何纹饰、周边连续动物形象都表明,马家塬马车的制作者了解波斯马车相关信息。图片源自中信出版社《厚土无疆》
跳出文字读历史:以墓葬器物读懂古人的生死哲学
罗森教授对古代中国的研究始于青铜器和玉器,尤其擅长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诠释早期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
长期以来,中国考古学并不擅长讲述“物的历史”。人们研读历史,习惯了透过书写文字寻找蛛丝马迹,却忽视了“物的言语”——器物常常被当作科学规律的例证,或者被随意贴上文化标签。但是在秦统一六国前的三千年,我们能参考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只能从墓葬中丰富的随葬品窥见那个时代。罗森教授正是通过墓葬和其中的文物,来讲述中国古代的历史。她认为,器物能够让我们进入一个个古代社会,器物定义了人们的个人关系和政治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意识形态以及礼仪。例如,在“弓鱼”伯墓中,食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意味着之前商人那套以酒器为核心的礼制行为正在慢慢消亡;“弓鱼”氏族的男性都配有柳叶短剑,表明他们亲身参与了战斗,也表明他们拥有共同的起源。
在《厚土无疆》中,“以物写史”的方法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对传统历史叙述的有力补充。透过随葬器物和墓葬本身,我们得以翻开一部与文献和正史截然不同的“地下史书”。这些规模宏大的墓葬不仅是工程奇迹,也讲述着古代君王与贵族的生活场景和隐秘故事。
以陶寺遗址为例,墓主人普遍随葬大量食器与猪肉,作为来世的食物。毁墓者深知其象征意义,因此常常通过扰洞直达墓坑中心并破坏尸体,以阻断墓主人在来世享用盛宴的可能。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提供了另一种形态的例证。曾侯乙内棺两侧绘有格门,足挡处绘有窗户,椁室之间与外棺足挡同样设置开口。这些开口的设计目的在于,为墓主人营造一个可以出入、游走的地下居所,使其死后生活得以延续。随葬者棺木同样如此。墓主人对于来世的构想并非局限于个体延续,而是将地上宫廷生活全部投射到了地下世界。墓葬遗址中的玉器、青铜器、陶器、食器、乐器、武器、车马器,甚至殉人、动物殉葬都是中国古人为自己从容进入另一个世界做的准备。通过这些随葬,古代中国的先民将现实中的生活模式延伸至地下世界,为死亡赋予了延续性和秩序感。
图片源自中信出版社《厚土无疆》
曾侯乙漆木内棺。其表面装饰着大量互相缠绕的蛇类生物,两扇门有长角的奇怪人形守卫,窗户两侧饰有鸟类形象。
出版社推荐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面对静默不语的青铜、陶器、丝绸、玉石时,常常会生出一种恍惚:它们承载着怎样的故事?曾经抚摸它们的祖先,是否在千年前也曾凝视这片土地,思考过生命、死亡与来世?《厚土无疆》正是对这些疑问的回答,它是一封写给中国人的“寻根邀请函”。书中不仅讲述了中国文明的关键时段和独特的形成历程,也让我们看见中国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并行与交融。透过墓葬与随葬品,我们触摸到古人对来世的想象,也窥见中华文明最深层的文化密码。
对于历史和考古感兴趣的人文爱好者,书中生动的细节能带领读者以第一视角感受早期中国的文明形态,看到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古代中国,体会先民对生前与身后世界的构建和思考。对于专业的考古研究者与从业者,书中扎实的资料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参考,以器物解读社会结构与文明交流的独特视角,能为学术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启发。
此外,《厚土无疆》语言平实流畅,既是学术扎实的著作,也是一份贴心的“博物馆导览手册”。书中配有精心制作的墓葬构造示意图,带领读者以第一视角穿越到考古现场,感受一座座“地下宫殿”的内部结构,图中文字标注器物的位置和名称,使非考古专业的读者面对复杂的墓葬也能建立基础的认知。书中三十余幅高清彩插定格了墓葬遗址的关键场景和器物的色彩及质感,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
图片源自中信出版社《厚土无疆》
跟随《厚土无疆》走进殷墟、良渚、三星堆……这些墓葬与遗迹不再只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充满故事与生命力的“史书”,是我们与古人跨越千年的对话。它们不仅保存了过去的历史,也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中国。
排版 | 王楮文
本文来源于中信出版社《厚土无疆》,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