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德旺身上有着很多头衔。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创办玻璃工厂到顶级富豪,再到全球扩张成为家喻户晓的华商名人,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也让他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曹德旺身上有着很多头衔。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创办玻璃工厂到顶级富豪,再到全球扩张成为家喻户晓的华商名人,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也让他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他常说自己是“企业家”,而不是“富豪”,在他看来,企业家要承担风险和肩负重任,企业家必须要有一定的境界和胸怀,要多为国家和社会国家思考,要懂得“取之于民,授之于民”之道。
所以,在福耀玻璃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哪怕是遇到经营状况处于低谷时,曹德旺也会坚持捐款,他那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豪迈”之举,让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甚至有人认为他那是在沽名钓誉。
但在曹德旺看来,他始终奉守的一点就是:“人要有良心,我对社会始终抱着感恩的心态,我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社会。”
在众声扰攘的社会语境下,一个人能坚持自己所做的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足矣!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评价他:不混圈子,低调内敛,30多年来专注于一个领域,终于成就汽车玻璃全球销量第一的佳绩。做慈善时低眉慷慨,面对不公怒目相向,他是各种矛盾对立统一的独特个体,不可复制,富有启迪。
1
1946年5月,曹德旺出生于上海。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出生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太多的欣喜。此时,他的父亲曹河仁正忙于自己的生意,甚至都无暇给这个孩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所以,一直到曹德旺上小学前,他都被叫“小印度”。
曹德旺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用“小印度”来称呼他?
母亲告诉他,当时的上海租界,巡捕多为印度人。很多家长爱把孩子打扮成巡捕的模样,着巡捕装。对这样的孩子,人们就叫他“小印度”,也就是小巡捕的意思。
后来,他的伯父给他起了“德旺”这个名字,寓意“聪明有德,必然兴旺。”
曹德旺祖籍是福建福清高山。这是一个临海小镇,四周都是滩涂,中间为70多米的小丘。著名销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这儿的人。曹德旺的曾祖父曹公望是福清的首富,不过到了祖父这一代,逐渐衰微,直至最后破落。
为了谋生,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曾随舅舅东渡日本,在一家日本人开的布店当学徒。由于他勤学肯干,逐渐得到老板赏识。
1936年,曹河仁回老家,与当地的地主千金陈惠珍成亲。一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本想再回日本的曹河仁只得留在上海。
舅舅将曹河仁积攒下来的10万日元寄回来。按照当时的汇率,日元比美元还高,这绝对是笔巨款。有了钱的曹河仁到处投资,还成为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公司的股东之一。
1947年,解放大军南渡长江前,上海的企业主们纷纷举家搬迁,逃离上海。很多人去了国外或者香港。曹德旺的父亲和母亲商量的结果,是回老家福清。
他买了一艘铁壳船,运载自己积累下的财产,自己则和家人坐上客轮。结果,行至中途,铁壳船沉了,全部家产没于茫茫的大海。
一夜之间,曹家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虽然,之后的几年曹河仁也多次折返上海,企图恢复往日的财富,但在时代的巨大变革下,终究是未能成功。所以,小时候的曹德旺是在饥寒交迫环境中长大的。
14岁那年,曹德旺辍学回家,成了生产队里的放牛娃。那时候,还没等天亮,曹德旺就要起床,先是捡柴挑水,然后去山里放牛,农忙时还要下地种田。
不过,曹德旺虽然辍学放牛,但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出门放牛时,他会把哥哥读过的书带在身边,边放牛捡柴边自学,不懂的字就查《新华字典》。
用曹德旺的话来说:“一个个的字,从它们认得我,到我认得它们,就是一字一字地查出来的。”
打那以后,曹德旺就开启了自学之旅。从只要印有字的纸片都会拿起来看,到自学会计课程,再到啃下整套MBA教材,知识的不断积累也让他逐渐摸清了经营企业的门道。
以至于他后来自豪地说,“在经营上,我是一流的高手,没有几个人做企业能和我比。”勤奋学习的态度贯穿了曹德旺的一生,也为福耀后来的发展和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话。
2
放了一年牛后,曹德旺开始跟着父亲做起了生意,卖烟丝、贩水果、拉板车,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过。
曹德旺卖水果时,每天凌晨3点起床,4点出发。冬天顶着寒风,夏天冒着酷暑,从高山骑车到福清进货。
天刚放亮时,他已抵达县城,等果农到后与其讨价还价,谈完价格装好水果已是中午。然后,他在40度的高温下,驮着300斤的水果,骑车回到高山。
把一车水果批发给商贩后,回到家吃饭已经是七八点了,这样辛苦下来,一天能赚到家人赖以生存的两块钱。
后来,艾问创始人艾诚采访曹德旺时曾聊到,“听说您从小一起和父亲经商,所以起的特别早,多年坚持凌晨4点半起床,是这样的吗?”
曹德旺回答是母亲培养了他:“母亲说早起3天,3个早晨就等于一天的时间。我也想睡啊,说起来,我最爱的就是睡,从我个人的财力来说,我睡得起,但是从国家来说,我认为睡不起,我要对一个企业负责,对国家负责,时间不允许我贪睡。”
1968年,曹德旺结婚了,他也正式与父亲分家,自己单干。
此时的家庭状况并不比之前好多少,为了改变这一艰难处境,结婚后的曹德旺打算种白木耳。
没有原始资金,他就四处去借,为此遭了不少白眼。
刚开始,他确实赚了不少钱,最多时一次赚了3000元。当时,2000元可以盖一栋房子。3000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元。
但在那个市场经济还未开放搞活的历史时期,在一次去外地卖货的路上,他的货不但被民兵没收了,还差点还被安上“投机倒把”的罪名。最后,不仅钱被赔光,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和许多人一样,那段时间的曹德旺,也是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抱怨归抱怨,债还得还,生活还得过。
之后的几年,他继续贩卖过水果,也拉过车,就这样勉强维持着生计。
一直到197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曹德旺进入家乡的福清高山镇异形玻璃厂担任采购员。
这家乡镇企业就是后来福耀玻璃的前身。
高山镇异形玻璃厂从创办之初到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从1976年到1982年,6年间先后换了7任厂长,到1983年已濒临倒闭。
此时,曹德旺也已经在玻璃厂工作了7年,正好这年初,在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明确允许了乡镇企业亏损了可以承包给个体户经营的政策。
于是,曹德旺和其他4个人,在公社书记的动员下每年以6万元的资金承包了玻璃厂。
承包玻璃厂后,在曹德旺的主导下对工厂管理进行改革。
他将工人的固定工资改为计件,上不封顶。工人由原来固定的8小时白班,变成三班倒,设备24小时不停地运转。工资水平也从原来的18元提高到了100元左右。
在当时,这工资比县委书记的还高。改革使产量翻了几倍,承包才4个月,曹德旺就完成了全年承包额。全年算下来,他的分红竟高达6万多元。
最后,聪明人率先离场,笨人坚守阵地。
赚到钱后,另外几个合伙人怕政策有变,便决意分钱走人,只有曹德旺一人坚持了下来。
3
1984年,曹德旺去武夷山游玩,给母亲买了一个竹根做的拐杖。
他把这根拐杖当做扁担,挑着自己买的其他东西,刚一上车,司机突然来了一句:“小心一点,车玻璃不要给我碰了,万一破了,你可赔不起。”
曹德旺观察了一下车窗玻璃,估摸着成本也就几十块,当即摆出一副质疑的模样。
司机接着说:“真的很贵,一片要几千块钱呢。”
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曹德旺开始涉足利润更高的汽车玻璃。
当时的汽车玻璃价格之所以如此高昂,是因为全被国外的厂商垄断了,在国内一个能够与之相抗衡的汽车玻璃品牌都没有。
进口汽车玻璃的暴利,让曹德旺颇不服气,“这不是欺负中国人不行嘛!”但国内没有技术,就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没人来做,那就我曹德旺来做。日后,他将自己当时的血气方刚形容为:“为中国人造一片自己的玻璃”。
不久之后,他从上海买回图纸,从福州客车厂请来总工程师,加班加点,将所有零部件分类制好。
1985年5月,曹德旺的工厂做出了第一块汽车玻璃。1986年底,高山玻璃厂的产值就达到了596万元,盈利101万元。
自此以后,曹德旺改变了我国100%依赖进口汽车玻璃的现状,打破了外国的垄断,改写了中国汽车玻璃行业的发展进程。
1987年,41岁的曹德旺推动高山玻璃厂转型,成立了福耀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随后,在90年代初出现的企业改制的浪潮中,曹德旺率先对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1991年,福耀股票成功发行,募集了2000多万元。当地一些政府官员、机构认为股票会很快上市,能赚大钱,也都纷纷购买。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两三个月后,一个传言像瘟疫一样传开了:福耀不可能上市了,曹德旺可能携款逃到国外。一时间,曹德旺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大家纷纷要求他回购自己手中的股票。
为了遏止谣言,无奈的曹德旺四处筹钱,甚至借了高利贷购买了400万股。此时的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1992年,他有一次与兴业银行的行长谈起此事,甚至痛哭失声。一年后,传言被证明是虚惊一场。
1993年6月10日,福耀正式上市,开盘价44.44元,收盘40.05元,创下福建首批上市公司股票的天价。
当年曹德旺回购的400多万股股票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此时他的身价已经达到2亿元,成为了真正的富豪。
到2009年,福耀发展成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全球每四辆汽车,就有一辆使用福耀的玻璃。
再到如今,福耀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中国市场占有率超68%,曹德旺说:“可以问心无愧的说,福耀已经是行业第一。”
4
曹德旺认为,实体经济是国之希望。企业家要坚定实业理想,脚踏实地去创业、创新、创造:“我这辈子就专注做‘一片玻璃’。说实话,坚守制造业真的很苦。自1987年福耀成立以来,我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连生病都没时间。”
从1983年到如今,他掌舵的福耀一直在稳步发展,虽然不是中国最盈利的企业,但在回馈社会方面,曹德旺却一直率先垂范——“捐出半壁江山,追责每笔善款”,诚恳地践行着一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2011年5月,曹德旺捐出个人名下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发起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扶助的范畴涉及紧急救灾、教育、扶贫、环保、公益理论研究与传播等领域。
2021年5月,曹德旺的河仁基金会又拿出100亿,筹建福耀科技大学。
当记者问他,在75岁发起设立一所大学意味着什么?
他坦言:“我个人的成就是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我挣了那么多的钱。我想把这些钱再还给这个社会,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鉴于目前中国制造业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学科跟不上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等问题,他希望福耀大学能“成为中国制造业高级人才的摇篮”,希望为中国的实体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今年9月12日,福耀科技大学迎来第一批50名本科生,在开学典礼上曹德旺说:
这是我人生中非常激动和自豪的时刻,也是无数人共同努力、共同期盼的结果。
福耀集团从一个乡镇小作坊起步,经过50年的努力,成长为在全球13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有37,000名员工。
这一路走过来,深深体会到:实业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强国之基。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曹德旺将企业做大后,很多人都建议他去投资房地产、互联网这些利润空间大、造富快的领域。曹德旺一一予以回拒:“我做企业不是为了钱。这样我可能会显得很土,跟不上时代,但是我不在乎,土就土点呗,无所谓的。”
俞敏洪曾说,“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永远把精神的丰富和独立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人间烟火只是他们通向更高精神层面的必经之旅。”
对曹德旺而言,这种精神的丰富包括,除了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他是否同样创造出了社会价值,是否为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际的舞台上赢得了重要的席位。
他曾一再声明,“福耀,是中国人的福耀,不是我曹德旺的福耀。如果只是为了一点钱,我们就不必这么努力,我们为的是一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树世界级的行业典范。”
如今,曹德旺已经79岁了,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谈及年龄,他从不认为到了该退休的年纪,就理所当然地去颐养天年。他坚信自己可以做到100岁。
来源: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