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郝龙斌拒绝政见发表会,却有时间上台独分子节目大谈反台独,这逻辑让人摸不着头脑。赵少康更是直接喊话全体党员:"别投张亚中!"理由是他批评了党内那些见不得光的"酱缸文化"。
郝龙斌拒绝政见发表会,却有时间上台独分子节目大谈反台独,这逻辑让人摸不着头脑。赵少康更是直接喊话全体党员:"别投张亚中!"理由是他批评了党内那些见不得光的"酱缸文化"。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亚中穿着洗得发白的深蓝西装,手上还有为演讲磨出的茧子,坚持要恢复尘封23年的国统纲领、重启中断17年的国共论坛。哪怕被贴上"激进"标签,也不改初衷。
国民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者?是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聪明人",还是敢于逆风而行的"固执者"?
9月19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党部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身影。
张亚中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深蓝色西装,手里攥着叠得整整齐齐的登记声明,身后跟着几十个举着"亚中加油,救国民党"牌子的支持者。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笔时,那双磨出茧子的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四年来,为了宣传自己的理念,他跑遍了全台23个县市,开着"辛亥列车"到处演讲。
就在同一天,其他候选人在做什么呢?郝龙斌忙着拜访地方大佬,争取那些能够左右选情的"关键人物"支持。
他的身后站着十多位高级退役将领,还有多位县市议长公开表态支持,就连"立法院"党团总召傅崐萁都私下力挺。这些人代表的是国民党内的当权派和权贵派。
更让人意外的是,郝龙斌竟然取消了原定的政见发表会,理由是"时间太紧,没准备好"。但转头就有时间上黄光芹的直播节目。
黄光芹何许人也?一个公开表示"父亲是中国人,但她不是中国人"的台独分子。讽刺的是,郝龙斌还在黄光芹的节目上痛斥赖清德的"台独"行径。这不是打黄光芹的脸吗?
让人更加生气的是,既然说没时间准备政见发表会,为什么有时间上台独分子的节目?是真的没准备好,还是根本不想向民众解释自己的政治理念?
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很清楚:有了大佬支持就能稳操胜券,至于向普通党员解释政策主张,那是次要的。
另一边,赵少康的表现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位自称"战斗蓝"领袖的人物,不是在支持哪个候选人的政策理念,而是在阻止某个候选人当选。
他公开呼吁所有国民党员"别投张亚中",理由竟然是张亚中批评了党内的"酱缸文化"。一个政党的领导人候选人,因为批评党内的不正之风而遭到围攻,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相比之下,张亚中的选择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他没有去拜访什么大佬,没有争取什么派系支持,而是坚持要做一件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恢复国统纲领,重启国共论坛。
要理解张亚中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得先搞清楚国民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国民党的困境不是从今天开始的,而是一个逐步迷失的过程。
回到1991年,国民党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这份文件明确了两岸统一"三步走"的进程,也确立了实现两岸统一的重要性。
那时候的台湾什么样子?两岸还在谈"三通",台商可以到大陆办工厂,台湾的水果能卖到上海,老百姓能去大陆探亲。
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后开启了国共论坛,每年都有两岸企业家座谈会,有学生交流团,有医生去大陆义诊。那是两岸关系的黄金时期。
可是好景不长。陈水扁上台后废了"国统纲领",搞"一边一国",两岸的船少了,人的联系也少了。更要命的是,马英九时期虽然两岸关系有所缓解,但"国统纲领"始终没有恢复,国共论坛也在民进党重新上台后彻底停摆。
国民党就这样一步步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灵魂。没有了明确的政治理念,国民党变成了什么样子?
支持率跌到史上最低的15%,在年轻人中的支持率更是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个没有理念的政党,只能围绕着选举在转,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民进党说什么,国民党就慌忙解释什么;美国人要求什么,国民党就配合什么。
最典型的例子是朱立伦,这位国民党主席竟然跑到美国去争取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支持,还抛出了"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这样的谬论。
这种随波逐流的心态,恰恰是国民党最需要改变的。张亚中看得很清楚,国民党的问题不在于缺少"聪明人",而在于缺少有骨气的人。
他提出的"变、和、赢"三字方针,核心就是要让国民党重新找回自己的党魂与党德,回到孙中山先生的理念上来。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政治理论,而是最基本的政治常识:一个政党如果连自己是干什么的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获得民众的信任?
张亚中要恢复"国统纲领"的主张,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拨乱反正",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
现在台湾的年轻人过得怎么样?房价是月薪的20倍,不吃不喝30年才能买个小房子;电价今年涨了两次,每个月多花500块;青年失业率达到12%,很多人只能去送外卖。
更要命的是,美国人还在不断"掏空"台湾。逼着台湾买60亿美元的武器,逼着台积电把最先进的芯片技术搬到美国,把台湾的"钱袋子"和"技术根"都搬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比两岸和平发展更重要的事情吗?张亚中恢复"国统纲领"的主张,本质上是要为台湾老百姓找一条和平发展的出路。
当然,这条路不好走。党内的反对声音不小,社会上的质疑也很多,国际上的压力更是可想而知。但正如张亚中自己说的:"我绝不允许战火降临台海,绝不允许孩子们躲在防空洞里上课。"
这不是什么政治口号,而是一个政治家面对历史的责任担当。从这个角度看,张亚中要做的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要让历史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场国民党主席选举,表面上是人的竞争,本质上是路线的选择。一条路是继续"随波逐流",看别人脸色行事,争取在夹缝中生存;另一条路是"回归本源",坚持自己的理念,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
选择第一条路,短期内可能会"安全"一些,不会得罪任何人,也不会引起太大争议。但这条路的终点是什么?是国民党继续边缘化,最终失去存在的意义。
选择第二条路,虽然充满风险和挑战,但却是国民党重新获得民心的唯一出路。张亚中选择了第二条路,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他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党内大佬的反对,媒体的质疑,甚至可能是选举的失败。
但他也很清楚自己在为什么而战:为了国民党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政治灵魂,为了两岸民众能够享受和平发展的红利,为了台湾的下一代不用担心战争的阴霾。
这种格局和胸怀,正是当今政治最稀缺的品质。看看现在的政治生态,有多少政治人物真正在为长远考虑?郝龙斌参选国民党主席,是为了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铺路,眼界最多3年。
赵少康反对张亚中,不是因为政策理念的分歧,而是因为"酱缸文化"被批评了。反观张亚中,他着眼的是台湾民众和中华民族的百年未来。这种时间格局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选择的根本不同。
当然,理想主义在政治现实面前往往显得脆弱。张亚中能否当选国民党主席,还是个未知数。即使当选,他的政策主张能否得到有效执行,也充满变数。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一个越来越功利化的政治环境中,还有人愿意为理念而坚持,还有人愿意为历史而负责。正如网友在论坛留言所说:"张亚中的话说到我心里了,台湾不能再乱了。"
也有人质疑:"恢复'国统纲领'会不会太激进?"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台湾人的矛盾:既怕战争,又怕改变。但比起"激进",更可怕的是"没有希望"。
张亚中给出的"变、和、赢",说到底是要给国民党指一条回家的路:回到孙中山的理念,回到两岸和平的路线,回到能为老百姓做事的样子。
国民党的病根不在于缺少会算计的"聪明人",而在于缺少敢说真话的"笨人"。政治从来不是讨好术,而是责任担当。
两岸关系迟早要回到理性对话的轨道,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真正的问题是,谁敢做那个破冰者。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你会选择安全的妥协,还是危险的坚持?欢迎说出你的想法。
来源:焰墨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