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友们期待的《赴山海》经历过重重曲折,终于播出了,还没开始看,就刷到了负面评论,立刻马上,我决定看了,迫不及待想知道这部戏到底怎么样。
网友们期待的《赴山海》经历过重重曲折,终于播出了,还没开始看,就刷到了负面评论,立刻马上,我决定看了,迫不及待想知道这部戏到底怎么样。
追了几集,觉得挺不错,看得进去。
网友们不买账了,各种吐槽声和负面评论不断,说多个镜头穿帮,被截图出来无限放大,一向口碑很好的成毅被指台词功底差,说话含糊。
舆论让成毅出来说话了:大家要沉浸下来看剧,不能说吃个饭、刷个牙啊,10分钟回来瞄一眼……如果你认真看了,提出意见,我会觉得还能这样演,学到了。
他说得没错,节奏快的剧情,错过一点,都得拉回进度条回头去看。
从《琉璃》里的禹司凤认识的演员成毅,觉得他把“司凤”诠释的太好了,那个剧里还有现在大火的刘学义,但,当时只记住了“司凤”。
后面,成毅演过同类型的仙侠剧,再后面,他转型演了几部现代剧,觉得耳目一新。
现在,他又回到了仙侠剧,网友各种对比,其实想想,并不是成毅的演技退步了,或是他不努力,而是观众看乏味了,审美疲劳。
影视剧有争议,是多方面原因,不能只抓着演员说事。
当然,观众有权表达对一部作品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尊重个人感受。
有些有价值的批评,比如指向剧情逻辑、节奏把控、技术剪辑细节等等具体问题,这类型的讨论,可以客观、理性地看待,有助于主创团队改进。
最终,一部作品的价值常需要时间的检验,短期的争议并不能代表什么,比如《大话西游》和《霸王别姬》初映时也曾面临两极评价,没关系,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作为主演的成毅,是作品的焦点,观众容易将对角色的不满转移到演员身上。
对于有效批评,针对演技、角色理解等等评论,可作为演员成长的参考。
对于人身攻击、脱离剧情的恶意嘲讽,无需过多回应,平常心对待。
跟成毅合作过的演员,出来帮成毅发声,业内人士的评价往往更专业,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粉丝与黑粉的极端声音。
突然理解了前段时间张译的暂时退圈,一方面是新作品争议大,一方面是他自己想要沉淀学习一下。停下,是为了更好的表现。
演员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成毅出圈的角色和优势在于很会诠释“美强惨”、历经磨难的古装男主领域,“得心应手”演得多了,观众会有审美疲劳。
不光是成毅,所有演员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所以,演员不用一部接一部戏的输出,慢下来,时间会沉淀一切。
成毅,没关系的,一个演员的职业生涯很长,一两部作品的争议只是过程中的涟漪,能否持续学习、精进技艺、不断突破舒适区,得到广泛认可才是关键。
来源:秀语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