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亮教授:聚焦乙肝临床治愈,直面基层诊疗痛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20:32 1

摘要:2025年9月4-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作为国内感染性疾病及肝病领域水平极高的学术盛会

医脉通整理报道,感谢林炳亮教授审核指导。

2025年9月4-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作为国内感染性疾病及肝病领域水平极高的学术盛会,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热点问题。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炳亮教授为我们分享乙肝临床治愈的实践经验和基层诊疗痛点及应对策略。

医脉通:临床治愈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您的团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乙肝临床治愈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心得体会?

林炳亮 教授

乙肝临床治愈是国内外专家历经数十年探索的重要方向,我们团队和国内众多专家团队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工作,结合团队与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可总结以下经验。

首先,所有乙肝感染者都有追求临床治愈的权利,但不同人群达成临床治愈的时间存在差异,部分人群需要分阶段达成临床治愈。第一种人群称为“优先人群”,包括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开展的全国临床治愈门诊,纳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

第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了是否有指标可提示哪些人群容易达成临床治愈。结合珠峰项目、容愈项目、星光项目等研究数据,均提示基线 HBsAg 水平基线的重要性,其水平越低,达成临床治愈的潜力越高,也是人群分层干预的重要依据。而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治疗12-24 周 HBsAg 降低幅度以及治疗 12-24 周转氨酶变化(出现升高,尤其是明显升高)也可提示HBsAg 转阴率更高。

第三,我们对达到功能性治愈后是否复发及影响复发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显示其复发率为10%~20%左右。其中,临床治愈后出现表面抗体的患者,复发风险显著降低;对于未产生表面抗体的患者,有研究显示接种乙肝疫苗对促进表面抗体的产生有一定帮助,可降低复发风险。而复发患者肝脏多可能存在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残留。因此,未来需研发针对 cccDNA 或整合病毒 DNA 的新药,以实现乙肝完全治愈,进一步降低复发率。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靶向病毒复制周期或调节免疫功能的具有前景的药物,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医脉通:基层乙肝防治是慢乙肝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基层乙肝诊疗还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以提升其整体诊疗水平?

林炳亮 教授

我国慢乙肝存量约 7500 万,基层医疗机构是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危害的主力军。在慢乙肝筛查发现和转诊治疗与随访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合我们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实践,发现目前基层乙肝防治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基层专业人才匮乏,部分县级基层医疗机构未设立专门的肝病科或感染科,全科医生中具备乙肝专科诊疗能力的人员不足,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对此,系统性提升基层人才专业能力迫在眉睫。以广东省为例,安排省级传染病诊疗能力较强的单位,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内的四家医院的专业人才,对基层(如广东 57 个县及更多社区)医务人员开展巡回专业培训,成效显著。

第二,基层筛查和诊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机构无法开展HBV DNA检测,诊断设备及试剂盒配备、检验人员不足。对此,在基层推广使用人工智能(AI)筛查系统,可减少检测或人员不足的一些问题。

第三,需加强健康科普宣传教育。纠正患者存在的认知误区:部分患者因肝脏 “沉默的器官” 特性,认为无症状即无疾病,延误就诊,确诊时已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部分患者过度恐惧,认为乙肝必然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放弃治疗;部分患者对药物可及性、疫苗保护作用的了解有限。

此外,需完善上下联动的筛查后转诊路径。避免筛查后患者“流失”,无法实现全程管理。

医脉通: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请您谈一谈AI技术在乙肝全程管理中具有哪些应用价值,是否更具成本效益?未来在实际推广中需突破哪些落地障碍?

林炳亮 教授

在诊断与治疗衔接及后续管理环节,目前存在筛查与诊疗衔接断裂的问题。部分筛查阳性的患者,可能因不清楚后续就医方向或缺乏主动治疗意识,未进一步接受疗和 随访管理,导致筛查仅能获取流行病学数据,无法切实推进乙肝防控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正探索利用包括区块链在内的 AI 相关技术,打通筛查系统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端口,实现筛查、诊断、治疗、疫苗接种等环节的信息互通与流程衔接。国家也已将此纳入今年重大专项布局推进。对于疾病评估,我们开展了 “星火肝健康项目”,对阳性患者前往医院完成检查后的各项数据利用 AI 技术进行建模分析,评估患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程度并分层管理,依据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通过 AI 随访系统,可实时掌握患者情况,对于未按时随访的患者,系统会自动发出提醒,必要时还可通过系统与患者直接联系,督促其及时随访。

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肝癌 5 年生存率仅为 14.1%,远低于国家提出的癌症 5 年生存率 46% 的目标,而早期发现乙肝感染并及时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 5 年生存率,部分患者甚至可存活 10~20 年。因此,将 AI 技术融入乙肝全程管理,最终目标是减少早期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提高肝癌 5 年生存率,为 “健康中国” 纲要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简介

林炳亮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终末期肝病、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探索免疫制剂、干细胞及肠道微生态在疑难、危重肝病临床应用和转化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

入选“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

获广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各一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