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风口、死磕性价比,拼多多如韩立修仙,十年修成电商巨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7:02 1

摘要:当其他电商平台忙着在直播、即时零售和 AI 电商赛道 “抢滩登陆” 时,拼多多依旧把“坚持补贴、优化供需、提升效率”这张牌打到底。

当其他电商平台忙着在直播、即时零售和 AI 电商赛道 “抢滩登陆” 时,拼多多依旧把 “坚持补贴、优化供需、提升效率” 这张牌打到底。

这种“老派”的打法,在当下的电商环境中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但从数据来看,这种“不合时宜”却换来了真实有效的增长。

拼多多GMV从2018年不到5000亿元,增长到2025年约5.2万亿元,涨幅超过10倍。

同期营运费用仅从3亿元提升到15亿元,年复合增速不到25%。

你可以说它保守,但也不得不承认,它在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

这种修炼方式,让人不禁想起修仙小说里的韩立:资质普通,资源有限,却靠一只掌天瓶和极致专注,在修仙界闯出一条血路。

拼多多走的是一条类似的路。

2019年,直播电商逐渐成为主流赛道。

2020年,短视频平台全面进军带货领域,电商行业开始进入“流量变现”的阶段。

此后几年,即时零售和本地生活成为互联网企业争相抢占的“新大陆”。

拼多多面对这些风口,几乎没有动作。

它既没有推出自己的直播矩阵,也没有在线下投入资源大规模布局本地生活服务。

这种低调的做法,既能避免资源浪费、保持平台中立,又能确保业务重心不被分散。

以内容电商为例,很多平台将流量资源集中倾斜给头部主播,短期内带动销售,但也带来了平台价值被主播挟持的风险。

而拼多多依旧坚持货架电商,避免形成“强主播+弱平台”的问题。

拼多多从2015年成立起,便坚定地走“性价比”路线。

起步阶段选择了农产品赛道,切入点不算“性感”,但实际农产品供需匹配难、流通效率低、用户需求广。

2018年起,拼多多通过“百亿补贴”策略扩大用户覆盖面,主打“买得起、买得到”。

在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火爆的2020年,拼多多推出“多多买菜”,继续深耕农产品供应链,打通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2022年,拼多多将触角伸向海外,推出“全托管模式”,帮助中小商家出海,把商品卖到美国等地。

这一模式大幅降低了商家出海的门槛,解决了传统跨境电商中广泛存在的履约和物流问题。

2022年和2024年两轮“百亿补贴”步调加快,正是因为彼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数据明显下滑。

拼多多管理层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将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来稳定用户端的消费信心。

不仅如此,针对供给端的问题,拼多多也同步发力。

自2023年下半年起,拼多多推出针对商家的大额补贴政策,仅推广服务费退返就超过百亿元规模,覆盖千万中小商家,帮助他们降低经营成本。

这套做法与拼多多过去的风格高度一致,不紧盯短期热点,转而用实实在在的资源,对供给端和需求端出现的周期性起伏进行反向调节,以实现稳定。

需求端疲软就补贴消费者,供给端承压就补贴商家,确保交易生态稳定运行。

拼多多不讲概念、少发新品类,不搞多元化扩张,这种“专注主业”的打法,被视为“守旧”。

但对比其他平台近年来在社区团购、内容电商、即时零售上的反复投入与退出,拼多多的战略显得更有方向感。

拼多多没有押注“超级主播”,也没有在新零售上盲目烧钱,它将所有资本投入聚焦在一件事上,提升交易效率。

去年,首批进入“新质商家扶持计划”的农产区,产业带达到上千个

这种策略使得拼多多在人效、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上长期领先。

从2018年到2025年,拼多多的GMV增长了10倍,但运营费用却维持在极低水平,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人效表现最优的公司之一。

这也是拼多多在面对行业周期变化时,能够保持现金流稳健、结构清晰的基础。

拼多多这十年的路径,不外乎三个关键词:专注、效率、克制

在商业世界里,风口轮换,赛道更迭,很多企业在概念中起飞,也在概念中消失。

但拼多多用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商业价值是解决多少真实的问题

就像《凡人修仙传》里的韩立,不靠天赋,不靠背景,只靠一颗不服输的心和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修成正果。

拼多多也是如此,不靠风口、不讲情怀,用最基础的效率逻辑穿透商业周期,在电商这条路上走出了自己的“凡人逆袭”之路。

来源:晓婷医生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