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工作原因,所读之书以石油类居多,其中石油史学类作品亦不在少数。然而不少篇什缺乏宝贵的一手资料,并时有重复,立意雷同,读来缺乏新意。百年中国石油工业非凡发展史,却难有非凡之书记之,总会有遗憾之感。今年7月,同事送《石油部纪事》一书过审,初识此书书名新颖别致,便
庞奇伟
当中国石油走过75年历程,一部有故事的纪实性石油史记——《石油部纪事》,日前与读者正式见面。
因工作原因,所读之书以石油类居多,其中石油史学类作品亦不在少数。然而不少篇什缺乏宝贵的一手资料,并时有重复,立意雷同,读来缺乏新意。百年中国石油工业非凡发展史,却难有非凡之书记之,总会有遗憾之感。今年7月,同事送《石油部纪事》一书过审,初识此书书名新颖别致,便被吸引,又读内容亦是生动翔实。虽然有可补之处,但大体而言实属近年稀缺石油史之作。与此书相遇甚幸,先后阅读两次,一因工作而审之;二因个人喜爱阅之。读后心得一二,愿与大家分享。
本书由石油老兵李润生、王志明历经数年创作完成。全书通过10多个重大事件、50多个故事,生动描绘了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起步,到石油部撤销、三大石油总公司成立,再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长卷,是一部镌刻在新中国年轮上的石油史诗。
这本书的独特,首先在于它以石油工业的发展脉络为骨架,着眼于重大事件、历史决策,从更高的视角全景式再现石油历史,背景宏大、波澜壮阔。其次,人物事件客观真实,许多故事鲜为人知,有的尚属首次披露。本书在史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原了许多重大事件的原委和情景,有较强的可读性、代入感,给读者带来深切的认知体验。再次,作品在追求内在逻辑缜密的前提下,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采取“以事带人,人在事中”的叙事方法,让历史在“事件肌理”与“人物温度”中立体呈现,在宏大的历史篇章中展示了决策者、科技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工人的人物形象,使枯燥的历史变得饱满鲜活,增强了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
首次披露的独家史料里,有毛泽东凝视“石油工业第一展”时对能源安全的深谋远虑,有周恩来“找油如打仗”的战略点拨,有邓小平“战略东移”的决策部署,有中南海对大庆会战、行业包干、塔里木勘探开发、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等一系列关键决策的考量。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石油战线的战略远见在决策细节中清晰可见。而“两个部长一张桌”的协作、“庐山对话”的权衡、“两条腿走路”的探索,则让李聚奎、余秋里、康世恩等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全局视野、担当品格、人物风范跃然纸上。王进喜“有泪不轻弹”的铁汉柔情,石油科技工作者“为抱金娃娃”的执着攻关,更让大庆精神的内核有了可以触摸的人格楷模。
从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到大庆会战“两论”起家,从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破冰到原油行业包干政策破局,从炼油攻关会战的“五朵金花”到石化行业的发展壮大,从塔里木勘探的艰辛到“走出去”开拓的豪迈,书中既有对创业年代“战天斗地”的回望,也有对转型时期“敢闯敢试”的记录。那些藏在历史褶皱里的细节:会战中“右手抓生活”的温情、决策时“过关斩将”的魄力、攻关时“解剖麻雀”的严谨、“稳定东部”的“加减博弈”、跨出国门时的“赴汤蹈火”,都让石油工业发展史不再是跨越时空的冰冷时间线,而是几代石油人用热血与智慧写就的感人篇章。
它的价值不止于“存史”,而应当是: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战略决策与领导风范的镜鉴;广大石油员工触摸行业根脉、传承奋斗精神的纽带;石油学生思政教育的有益读物;历史研究者填补空白、丰富文化宝库的史料文献;对所有读者而言,则是读懂“工业报国”与“精神传承”的一把钥匙。
当75年的风雨化作书页间的惊涛,这部作品最终成为献给石油开拓者和建设者的赞歌。它告诉我们:石油人正在开采的不仅是深埋地下的油气,还有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矿藏。(作者系石油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