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提醒中国:特朗普急于退出北约,或要准备跟中国“决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16:39 1

摘要: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9日,俄罗斯外交分析机构通过非正式渠道向中国传达了一份评估报告,直指美国正逐步退出北约,意在集中优势力量对华实施全面压制。

这一消息与特朗普政府近期动作高度吻合:2025年3月,马斯克公开力挺退出北约;4月8日特朗普解职北约高级将领;同一时间,美菲在吕宋岛悄然部署“堤丰”中程导弹。

再加之美国对华关税一路飙升至145%、俄副外长鲁坚科却表态“关税战不影响中俄合作”,当下的国际局势俨然拉开了新一轮角力的大幕。

这场由华盛顿掀起的全球博弈,究竟会如何冲击我们所认知的世界秩序?

特朗普对北约“退群”的戏份早在上一任期就已铺垫,但2024年12月重返白宫后,他的动作明显更具攻击性。

自他再次执政之初,其团队便抛出了所谓“北约改革计划”,要求盟国纷纷把军费开支提升到GDP的5%,比此前北约默认的2%基准线直接翻倍。

2025年3月,美国众议院虽摆出姿态,紧急通过了《北约保护法案》来阻挡特朗普的脚步,但他却透过行政令的方式架空了这部法律,引来了欧洲盟友的普遍惊呼。

距今不过数周的功夫,美国与北约的裂痕愈发清晰。

其实特朗普的退群在历史上并非毫无先例,早在2019年,他便让美国退出《中导条约》。

而这一举措对于2025年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进导弹部署的影响,已然埋下了伏笔。

有人将两者形容成“因果关系链”:2019年撕毁《中导条约》,为今日美菲在吕宋岛高调安插中程导弹铺平了道路。

美国一面宣称要“收缩防务”,一面却四处强化火力,这番矛盾正是特朗普的政治手腕所在。

而这一政治手腕里,既有军事压力,也有经济手段的配合。

在五角大楼2025年第一季度出具的报告中,北约盟国对美国武器采购额同比激增78%。

原本欧洲观望情绪浓郁,但在特朗普的“大棒加糖果”双管齐下策略下,欧洲国家依然不得不加快军购进度。

欧盟虽一度想搞一个“重新武装计划”,但对内却又因德国工业产能只能满足35%的需求而矛盾重重。

欧洲盟国内部分裂的火苗因此被再度点燃,加之特朗普屡次抨击北约“一无是处”,在盟友与美国之间似乎难以找到真正的默契。

那美国决策层究竟如何思考?一个突出的信号,是马斯克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力推“北约无用论”。

这与特朗普本人标榜的“交易艺术”理论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耦合:他们都相信盟友关系需要先被打破再重塑,以符合“美国优先”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与此相互映衬的,是传统基金会在《2025计划》中提出的“战略资源东移”路线图。

简单说就是要削弱对欧洲的军费投入,全力投入到亚太地区,以在关键时刻与中俄角力。

如果说在欧洲对北约“喊打喊撤”还存有博弈余地,那么在亚太方向,美国已然显露出实打实的动作。

菲律宾成为特朗普政府试探亚太局势的首选舞台。

2025年年初,美菲举行了代号“盾牌-2025”的大型联合演习,首次在菲律宾实弹测试了射程达1800公里的“战斧”Block VI巡航导弹。

4月在吕宋岛部署的“堤丰”中导系统,更让国际社会见识到美国此番并非只说不练。

与这一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7月中俄曾举行的“海上联合-2024”演习。

彼时中俄主要聚焦在反介入与区域拒止的战术层面,秀肌肉的意味相对明显,但强度尚未彻底拉满。

如今美国把更先进的中导与巡航导弹投入菲境,就是为了在南海与周边海域拿捏更大主动权。

后续美国或许还将加大与菲律宾的军备交易规模,让地区形势不容乐观。

技术层面,亚太地区的美军部署也在提速换代。

美国陆军在2025年第一季度终于完成了“暗鹰”高超音速导弹连在关岛的进驻,这意味着一旦局势紧张,“横空打击”的模式将随时可能上演。

同时日本在2025年度的防务白皮书里公然提出新建“西南诸岛导弹防御集群”的计划,等同于在第一岛链关键节点加装更多防御与进攻火力。

或许下一步美国还会利用日韩同盟让冲绳基地升级,为构建一个对华多层包围圈奠定基础。

经济封锁的手段也开始与军事行动深度结合。

美国海军陆战队于2025年初成立了名为“印太经济安全特遣队”的新单位,试图在海上贸易通道管控方面进行更多实质化的军事介入。

一个鲜活的案例是:2025年3月名为“长赐”的商船在红海疑似遭遇航线干预,引发国际舆论对于美军“经济封锁化”操作的质疑。

经济与安全的捆绑正呈现出升级态势,这对区域供应链与国际航运都将是重大挑战。

在美国步步紧逼的当下,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无疑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最显著的,是军事技术层面持续融通。

2025年4月双方轰炸机编队在北极航道开展联合巡航,并一度突破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拦截,令外界看到中俄在极地地区的合作意愿远远超出传统范围。

同时,在太空攻防体系方面,中俄也不断推进格洛纳斯与北斗三期的数据融合,性质上已比过去更加紧密。

金融结算层面的突破,同样是中俄与美国针锋相对的利器。

自2024年开始,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结算的占比一路飙升,到2025年第一季度时已达到了41%。

这意味着中俄依托本币结算绕过传统美元支付体系的趋势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也正在加快“去SWIFT”应急清算体系的测试,如果未来进展顺利,美元的制裁威慑力恐将面临新的挑战。

2025年扩员后的金砖国家联盟首次开展“和平使命-2025”联合军演,吸纳更多新兴经济体参与,无形中就带动了国际秩序多极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外长在2025年4月莫斯科会晤时,再度提出“新安全观”的具体构想,强调“互通互鉴、多边共赢”。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话语体系里,这种主张不啻为一次“破局宣言”,中俄合作的深层目标不仅是抗衡制裁和封锁,也在于推动一套新的治理模式浮出水面。

欧洲看起来没能在特朗普退群的风波中捞到任何好处,反倒陷入左右摇摆的尴尬境地。

马克龙一度提出“欧洲军”倡议,却被波兰等国以现实安全风险为由而否决。

匈牙利则一再动用否决权,阻止欧盟对华光伏产品追加反倾销举措。

种种迹象表明,欧盟内部对于如何在大国博弈中定位自身角色,尚未形成共识。

不仅是欧盟,全球南方也在地缘政治浪潮中艰难求生。

东盟十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绝不卷入大国对立阵营;非盟在年初的紧急峰会上通过了《亚的斯亚贝巴宣言》,请求各方停止针对非洲的单边制裁。

此情此景之下,全球化体系正在加速演变。

与此同时,联合国主导的多边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功能性危机。

安理会改革方案第17次谈判再次破裂;国际法院围绕“气候诉讼案”,竟遭遇美国和俄罗斯的共同抵制。

多极化呼声再度升温,然而具体路径却仍是未知数。

结语

当华盛顿的政客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热议如何利用“退群”策略赢得“决定性十年”时,北京与莫斯科已在北纬55度线处携手构筑起更具韧性的“稳定弧”。

值此变局之际,每一个国家、每一位读者,都将成为见证者与参与者——这场世纪博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共同未来?

眼下,或许无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继续思考,总胜过被动接受。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