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说出真相了!黄埔1期有位光头督战官在塔山跟4纵拼光3个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6:35 1

摘要:1948年10月,在塔山这个地方,一场激战就此展开,这座既无险峻山势、又无坚固城防的小村庄,因扼守锦州与葫芦岛之间的咽喉要道成为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战场之一。

1948年10月,在塔山这个地方,一场激战就此展开,这座既无险峻山势、又无坚固城防的小村庄,因扼守锦州与葫芦岛之间的咽喉要道成为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战场之一。

剧照

国民党军11个师组成的“东进兵团”,意图撕开防线驰援锦州,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铁壁,牢牢阻击了敌军11个师的轮番进攻。

在进攻塔山的阵营当中,国民党军当中有一位凶悍的光头督战官亲自下场,率领他的赵子龙师从正面硬攻,结果在一周时间内拼光了三个营的兵力却始终未能突破塔山阵地,那么此人是谁,为何他不听侯镜如和阙汉骞的劝阻非要从正面发动进攻,号称“赵子龙师”的部队最终表现如何?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若要追溯"赵子龙师"的历程,须回到1937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淞沪会战。

当时,一支原本不被看好的部队从烽火硝烟中崛起:国民革命军第95师。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罗奇,一位出自黄埔一期的广西籍将领,以其铁血手腕与不畏生死的战斗精神,将一支由地方保安团拼凑而成的"杂牌军"锻造成令日寇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

95师的抗战历程较为曲折,但在面对日寇的时候表现的较为勇猛。

1934年初,当罗奇接手第95师时,这不过是几支河南地方保安团草草组建的军队,军纪松散,训练粗陋,装备更是陈旧得可怜。

深谙"将强则兵强"道理的罗奇,立即按照黄埔系严格的军事标准重塑这支部队:军官队伍全部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精挑细选,普通士兵则日夜操练刺杀技巧、冲锋战术与近身搏斗能力。

罗奇常常亲临训练一线示范作战要领,更以"军官必须冲在最前"的铁律约束军官团队,对于临阵退缩者绝不姑息,甚至就地处决。

经过近三年的严苛训练与改组,当1937年淞沪会战的炮火轰鸣时,这支部队已焕然一新。在罗店争夺战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立体进攻,95师将士以血肉之躯一次次冲锋陷阵,硬是在日军严密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其作战意志令友邻部队也得到了鼓舞,虽然这场战役95师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使这支部队在国民革命军序列中初露锋芒。

然而,真正让"赵子龙师"出名的,是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那场惊心动魄的横田镇遭遇战。

当时,日军荒木支队的一个精锐大队突然袭击了95师283团的一个连队防区。

面对日军惯用的"三步一杀"刺刀冲锋战术,95师官兵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以更为凶猛的白刃战迎头痛击。双方在茂密丛林间展开近一小时的殊死格斗,当刺刀折断后,官兵们就挥舞枪托、抡起石块,甚至赤手空拳与敌人厮杀。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场,发现日军尸体94具,其中大多数死于冷兵器创伤,而罗奇所部伤亡仅60余人。

这场战役彻底打破了日军在白刃战中"无敌"的神话,连日军的战地报告也不得不承认:"勇猛善战,实属前所未见。"

由于战场毗邻三国时期赵子龙单骑救主的当阳古战场,加之95师的作战风格与赵云将军勇猛精进的形象高度吻合,"赵子龙师"的称号由此不胫而走。

在决定华中战局走向的几次长沙会战中,95师始终活跃在艰险的战场前沿。

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罗奇亲率主力顽强死守营田镇要塞。

面对日军上村支队的猛烈炮火轰炸和潮水般的进攻,95师依托简陋工事连续奋战七昼夜,尽管伤亡超过一半兵力,却成功牵制了日军主力部队,为整个战区调整防御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一战役被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誉为"长沙保卫战之锁钥",战后95师被授予荣誉"飞虎旗",罗奇本人也晋升为第37军副军长。

到了第三次长沙会战,这支铁血之师更是创下了"一日三捷"的战绩,在捞刀河防线上,95师以出人意料的反向冲锋战术突入日军侧翼,配合友军合围,全歼一个日军辎重联队,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堆积如小山。

日军战史对此有着这样的记载:"当面之敌(指95师)作战方式近乎疯狂,其军官多持短枪冲锋在前,士兵亦不畏死亡,确为难得之劲旅。"在连续三次长沙会战中,这支部队始终以"钉子钉在阵地上"的坚韧姿态,成为第九战区的“铜墙铁壁”。

然而,战场瞬息万变,没有永远的胜者。

1944年惨烈的衡阳会战中,罗奇的军事生涯遭遇了重创。

当时他率领95师火速驰援衡阳,却因错误判断日军主攻方向,贸然将部队投入湘江东岸开阔地带作战。日军迅速调集重炮集群对阵地实施饱和轰炸,95师尚未正面接敌便遭受毁灭性打击,最终仅有1700余人突围撤回。

这场战役暴露了罗奇战术思维的局限性:他擅长硬碰硬的正面对决,却不善于灵活变通。

战后,罗奇被调离一线指挥岗位,曾经的95师也元气大伤。尽管在1945年参与桂柳地区反攻作战时该师曾短暂恢复战斗力,但那个令日军闻风丧胆的"赵子龙师"已经悄然落下帷幕。

2>塔山阻击战,罗奇作为督战官却亲自下场,指挥赵子龙师从正面硬攻,结果在一周时间内拼光了三个营!

回首"赵子龙师"抗战历程,其成功之道主要植根于两大鲜明特质:

首当其冲是罗奇精心培育的"主官身先士卒"战术,指挥官们冲锋在前的示范效应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

其次是他们巧妙地将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悍勇血性融入现代战场,特别是以近身白刃战来抵消日军的火力优势。

然而,这种过分依赖勇猛冲锋的战术模式,在面对更为强大的火力网和灵活机动的战略部署时,往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是在塔山战役中,一位国民党军将领却在后来感慨道:"共军火力之密集猛烈,实为平生仅见。"

这一次,罗奇的赵子龙师遇到了“克星”!

塔山这片土地从地理角度看简直是"老天爷遗弃的角落":东西两侧仅有几座低矮起伏的丘陵,中间地带则是一片平坦开阔的洼地,北宁铁路穿村而过,将整个地区一分为二。

这种地形对拥有海空两路火力优势的国民党军队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

老蒋甚至亲自乘坐"重庆号"巡洋舰前来督战,这艘军舰主炮口径高达152毫米,一发炮弹的威力足以将一整排工事夷为平地。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东野第四纵队竟然在这样一片不设防的开阔地带构筑起三道纵深环环相扣的防线,以交错的交通壕、隐蔽的暗堡群和巧妙利用反斜面的工事组成了一套立体防御体系。

战士们用门板、铁轨甚至是牺牲战友的遗体来加固防御掩体,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战前周密策划的智慧与视死如归的决心。

国民党东进兵团的失败,从高层决策伊始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老蒋为了平衡制约各方势力,竟然在葫芦岛前线同时安排了五位司令官:

侯镜如、阙汉骞、陈铁、唐云山以及督战官罗奇。

这种指挥的乱象导致军令如同儿戏:

阙汉骞为了抢功擅自提前发动进攻,侯镜如拖延赴任,眼看着部下陷入困境却无动于衷,而罗奇则以"钦差大臣"自居,肆意架空主将的指挥权。

最具讽刺意味的莫过于黄埔一期出身的罗奇。

这位被部下私下戏称为"罗千岁"的光头督战官,两次关键决策直接断送了战场胜机:

他首先否决了阙汉骞提出的"佯攻正面、迂回白台山"这一合理的战术建议,一意孤行地坚持正面强攻;随后又在10月12日局势关键时刻强行下令全线休战一天,让已经疲惫的四纵部队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工事不但没有瓦解反而越修越坚固。

战后连国民党内部都讥讽他为"塔山之战最大功臣",因为他一连串的昏招迭出,客观上给了四纵以雪中送炭的帮助。

战役最为惨烈的阶段集中在10月13日那个日子。罗奇为了挽回个人颜面,不惜驱使他的嫡系部队"独立第95师"发起几近自杀式的冲锋。

这支曾经号称"从未尝过失败滋味"的"赵子龙师",以军官敢死队为先锋,每位敢死队员随身携带高达50万金圆券的空头支票,在舰炮轰鸣与轰炸机掩护下发起一波又一波的人海攻势。士兵们甚至将阵亡同袍堆积成临时掩体,试图一寸一寸地向四纵阵地。

东野四纵第28团的防御战术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面对敌军敢死队携带的轻机枪集群,团长胡润生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术,故意将敌人放近至30米内才下令开火,随后迅速组织白刃战反冲锋。

一天之内连续击退八次猛烈进攻,独立第95师伤亡已超过半数,原本的三个满编团被迫缩编为仅剩四个营的残兵,战后清点损失竟需补充100挺轻机枪、30挺重机枪,其"未丢一枪一弹"的神话彻底破灭。亲历这场惨烈战斗的国民党师长朱致一事后哀叹:"冲锋的士兵们像镰刀下的麦秆般成片成片地倒下去,我在华北战场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景象。"

在六昼夜的塔山阻击战中,东进兵团总共发射了超过五万余发炮弹,日均投弹量甚至超过了后来的淮海战役。

在最危急的时刻,28团的一个连队仅剩下7名战士,却依然死守着至关重要的桥头堡阵地;指导员程远茂率领仅存的战士与独立第95师敢死队展开贴身白刃战。

而国民党军队的损失远远不止于战场上的伤亡:独立第95师南撤至塘沽时仅剩8000名残兵败将,其中新兵比例已经超过一半,阙汉骞因被选为替罪羊而遭到老蒋当面斥责"无能无力",而侯镜如则因消极应战被怀疑是"共军内应"。

至于"罗千岁"罗奇,虽然侥幸逃过了军法审判的严厉惩罚,却因指挥赵子龙师失败而在部下那里失去了威信。

塔山战役的胜利,决不是单纯比拼兵力多寡或火力强弱那么简单,东野四纵惊人的韧性源于其严密高效的组织力:每个连队都配备了"三组一队"(爆破组、突击组、支援组和预备队)的科学编制,工事随时被摧毁随时修复。

炮兵部队精准封锁敌军的二梯队,有效切断了敌人冲锋的连续性。反观国民党军队,海军与空军竟然拒绝与陆军协同作战,第62军为了保存实力见死不救,当独立第95师溃败之际竟然无人伸出援手接应。

当塔山战场化为血肉磨盘之际,锦州城外的配水池据点同样上演着一幕人间炼狱的惨烈景象。

锦州,这座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地,宛如一把插在大地上的钥匙,谁掌握了它,谁就能左右战局走向。老蒋曾经斩钉截铁地断言:"锦州若失,东北尽失":这句话背后,是他对战略枢纽无以复加的重视。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东野以摧枯拉朽之势,仅用短短三十一个小时,便攻破了由国民党军十万重兵据守的锦州城池,将范汉杰兵团彻底碾为尘土!

1948年金秋九月,东野七十万主力如一条巨蟒般悄然南下,锋芒直指锦州。

东野指挥部最初倾向于先攻打长春,以稳扎稳打的姿态逐步蚕食东北地区,但最终一个铿锵有力的论断扭转了战略方向:"攻锦州方能锁死东北,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就这样,决断已下,东野指挥部迅速进驻锦州城郊的"邙牛屯",战役蓝图就此铺开。

国民党方面如临大敌,紧急命令范汉杰死守城池,同时调集侯镜如东进兵团与廖耀湘西进兵团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妄图解围锦州。

殊不知,东野早已精心设计了一张天罗地网:塔山防线成为阻挡敌军东进的铜墙铁壁,黑山阵地则以灵活的运动战术牵制西来援军,而主力二十五万大军则如钢铁巨钳般,牢牢合围锦州城,等待最后的致命一击。

十月九日,外围攻坚战首先打响。城北的配水池与城南的罕王殿南山瞬间变成了死亡绞肉机般的战场。配水池守军凭借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坚固堡垒与巧妙设计的倒打火力点发起疯狂反扑,东野三纵七师不惧伤亡,连续发起冲锋。

阵地在双方之间反复易手十余次,战壕内堆积的弹壳厚如积雪。最终,以"白老虎连"仅存二十余名战士的惨重代价,硬生生撕开了敌方防线的一道缺口。

与此同时,一场军事史上罕见的重火力集结悄然完成:六百余门各型火炮密布城郊,其中四十四门105毫米榴弹炮构成的火力密度,远远超过守军十倍有余,这支炮兵集群蓄势待发,只等总攻令下。

十四日上午十一时,期待已久的总攻令终于发出。霎时间,千门重炮齐声怒吼,锦州城墙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土崩瓦解。当时的目击者回忆道:"炮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整座城池仿佛被掀入沸腾的开水中翻腾。"

炮火延伸后,一辆被战士们亲切称为"功臣号"的坦克率先突破城门,冲入城区,无数步兵紧随其后,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范汉杰的指挥所屡遭炮击,通讯线路全部中断,守军陷入各自为战的绝境,军心开始动摇。

到了十五日拂晓时分,火车站、铁路局等城内核心据点相继易手,范汉杰慌不择路,匆忙换上便装,带着副官与姨太太混入溃散的军队中逃命。

城破之际,范汉杰上演的"金蝉脱壳"堪称荒诞不经。他先是假意指挥残部向锦西方向突围,实则带着几名亲信悄悄溜出东门,躲进松山脚下的一间简陋窝棚。次日,这位曾经的黄埔一期高材生头戴粗糙毡帽、身裹破旧棉袄,企图冒充商贩混过关卡,却被九纵巡逻队一眼识破。

被俘时,这位昔日威风凛凛的将领瘫倒在地,夸张地哭喊"头皮流血",即使在卫生员为他包扎伤口时仍然忧心忡忡地喃喃自语:"我会不会得破伤风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指挥部早在总攻首日就已被攻占,而他引以为傲的十万守军仅仅坚持了三十一个小时就土崩瓦解了。

这场战役中,东野以两万四千余人的伤亡代价,全歼了国民党军队十万人,彻底关上了东北战场的大门,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覆灭。

当兵团司令范汉杰被押送至九纵司令部时,他仍然强作镇定,傲慢地宣称:"贵军战略确实高明,但我们还有援助……"话音未落,便遭到在场将领的厉声呵斥:"蒋家王朝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审讯结束后,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剿总"大员被五花大绑押往东野总部,历史记录下了他那狼狈不堪的瞬间。

锦州的陷落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第一块。随后,长春守军不战而降,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地区遭遇全歼,整个东北地区的五十万国民党军队顷刻间分崩离析。

锦州战役不仅开创了大规模城市攻坚与炮兵协同作战的先例,更生动地印证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战略智慧的光辉。这场战役,成为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凝眸观史,流沙万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