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直接牵动韩国两大巨头三星和SK海力士的神经,他们接连宣布减产,外媒一看这时间点这么巧,就开始嘀咕,是不是商量好了?其实这背后是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自主的大棋局,不是简单串通那么回事儿。
全球芯片市场这几年风波不断,中国作为最大的芯片买家,突然间采购策略大转弯,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把从国外进货,转而大力推本土产品。
这事儿直接牵动韩国两大巨头三星和SK海力士的神经,他们接连宣布减产,外媒一看这时间点这么巧,就开始嘀咕,是不是商量好了?其实这背后是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自主的大棋局,不是简单串通那么回事儿。
先说说中国芯片市场的老底子。过去几年,中国芯片进口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22年进口额高达4000多亿美元,主要靠台湾、韩国和美国的供应商。
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在存储芯片上占大头,三星的DRAM和NAND市场份额常年领先,SK海力士紧随其后。
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是金矿,占销售额三成左右。但从2018年起,美国开始对中国科技企业下手,先是限制华为,然后扩大到整个半导体领域。
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出台新规,禁止出口先进芯片设备到中国,这让中国意识到,靠别人供货风险太大,得自己搞定。
中国政府这时候就开始推动国产化。2023年初,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用本土芯片,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公司产能快速扩张。
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技术从64层跳到128层,甚至更高,市场份额逐步蚕食韩国产品。合肥长鑫在DRAM上也追赶,产量从每月几万片晶圆增加到十几万片。
中国企业采购订单转向这些本土厂家,外资芯片销量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芯片进口量同比下降15%,金额掉20%。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战略调整,目的是降低对外依赖,提高供应链安全。
韩国那边,三星和SK海力士感受到压力。2023年4月,三星宣布减产DRAM和NAND,幅度高达20%,原因是市场需求疲软和库存积压。
SK海力士跟进,5月表示减少投资,推迟新厂建设。他们的中国工厂,无锡和大连的SK海力士厂,西安的三星厂,本来是为中国市场服务的,现在订单少了,产能过剩。
三星2023年第一季度存储业务亏损40亿美元,SK海力士也亏30多亿。减产是为了稳价格,避免进一步亏损。全球芯片市场那时候正从疫情高峰回落,需求本就弱,中国采购减少雪上加霜。
外媒一看这情况,立马开始分析。彭博社2023年5月报道,说中国采购策略变化和韩国减产时间重合,似乎有默契。
华尔街日报文章指出,这可能是对美国管制的集体回应,中国不买了,韩国就减产,像是协调行动。其实没那么神秘,中国减少进口是自主选择,韩国减产是市场反应。
外媒爱加戏,标题党居多,但也点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路透社采访分析师,说中国市场影响力太大,一变天就波及全世界。
这事儿得从更广角度看。半导体产业是高科技核心,美国想卡脖子,中国就加速国产。拿中芯国际来说,2000年创办时靠引进技术,现在7纳米制程已成熟,14纳米大规模量产。
2023年,中芯国际营收增长10%,本土订单占比超80%。其他企业如华虹半导体,也在扩产功率器件和模拟芯片。
中国投资巨大,2023年半导体设备进口虽降,但本土设备采购翻倍,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公司订单满满。
韩国企业不是被动挨打,他们也在调整。三星把重心转到高端HBM芯片,用于AI服务器,2023年投资增加30%。SK海力士与英伟达合作,供应高带宽内存,抢占新兴市场。
但中国工厂问题棘手,这些厂占他们产能四成以上。2023年减产后,库存消化,价格回升,下半年盈利转正。全球市场2024年复苏,需求反弹,但中国本土芯片崛起,韩国份额被挤压。
事件发展到2024年,中国国产芯片自给率从20%升到30%,先进制程突破。韩国企业恢复产量,但谨慎投资中国厂。
2025年8月2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撤销三星、SK海力士和英特尔在华豁免,以前无限期许可没了,现在得逐案申请设备。
新规120天后生效,影响三星西安厂、SK海力士无锡和大连厂。这些厂生产DRAM和NAND,占全球产能大头。撤销原因是美国担心技术外流,但实际打击全球供应链。美国设备商如应用材料、泛林集团,也丢中国订单。
三星和SK海力士反应迅速,声明与政府沟通,寻求最小影响。韩国政府抗议,说这损害盟友利益。台积电也受波及,南京厂豁免取消。分析师预测,这加速中国自主化,长江存储等公司填补空缺。
2025年第一季度,SK海力士DRAM份额36%,三星33.7%;NAND三星31.9%,SK16.6%。但中国市场,本土产品占比超40%。
这事儿接地气说,就是中国不想总花冤枉钱买外资芯片,自己能产就产。韩国企业库存多,减产理所应当。外媒猜商量好,其实是市场逻辑。
长远看,中国半导体投资超万亿,人才回流,技术进步快。韩国得找新出路,高端AI芯片是方向。美国管制反噬自己,设备出口降20%。
总的来说,这不是阴谋,而是大国博弈。中国说不买就不买,靠实力说话。韩国减产是自保,外媒报道加剧紧张。
但行业向前,本土化是大势。未来,中国芯片出口增加,韩国专注创新,大家在全球市场竞争。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