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网友拍的司门口实况视频——空荡荡的街道、卷帘门紧闭的商铺、褪色的促销海报在风里飘着,看得人直摇头。
最近刷到网友拍的司门口实况视频——空荡荡的街道、卷帘门紧闭的商铺、褪色的促销海报在风里飘着,看得人直摇头。
连街道两边的树木都被砍的光秃秃的,给人一种消肃凄凉的感觉。
这还是那个挤得走不动道的司门口吗?
当年排队买周黑鸭的盛况,现在连个外卖小哥都不愿接单了。
黄鹤楼脚下黄金店铺,曾是武汉人的购物天堂
站在司门口天桥上,左手黄鹤楼的飞檐翘角,右手长江大桥的车水马龙。
800年前南宋的十里长街,1957年长江大桥通车后的“武昌王府井”,说的都是这块风水宝地。
老武汉人谁没在这儿干过几件大事?
80后买第一件真维斯牛仔裤,90后约着同学看江汉环球电影院的夜场,00后蹲户部巷排队抢油饼包烧麦……
最风光时,整条解放路商铺租金比江汉路还贵,卖衣服的老板娘边嗑瓜子边收钱:“一天流水抵得上现在一个月!”
可谁能想到,当年抢破头的旺铺,如今连转让广告都发黄了。
为何现在的司门口这么冷清呢?
1、多个商圈崛起,光谷汉街抢人潮
武汉商业版图像摊煎饼越摊越大,光谷步行街抢走大学生,汉街截胡中产客群。
更扎心的是,连这些“后浪”商圈自己也快被拍死在沙滩上——可司门口连参与内卷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盒式商业体,没有网红打卡装置,满街都是十平米小店,年轻人进来连个自拍背景都找不到。
2、电商直播冲击
服装店老板娘李姐守着空店刷抖音,眼睁睁看着自家老顾客在直播间抢19.9包邮的T恤。
“以前砍价要磨半小时,现在人家手机划两下就下单,谁还来逛实体店?”
隔壁卖鞋的老王更惨,去年双十一直接挂出“全场清仓,比淘宝贵就白送”的横幅。
3、黄鹤楼成了司门口发展的紧箍咒
最魔幻的当属“成也黄鹤楼,败也黄鹤楼”的剧情。
为了保护古迹视线,方圆两公里内不准建高楼,商铺外立面要统一仿古风格。
开发商算盘打得噼啪响:不能盖综合体,改造成本还高得吓人,谁愿意接这烫手山芋?
4、停车难,老路网困死最后的活路
不少人开车前往,结果在胭脂路堵了半小时,最后因违停被贴罚单。
“导航显示周边三个停车场,实际上两个改成仓库,剩下的车位比爱马仕还难抢!”
路窄车多不说,地铁5号线修了三年愣是绕开这片——官方说法是“保护古城风貌”,附近商户听了直摇头:“风貌重要还是老百姓吃饭重要?”
看着司门口的衰败,有人提议推倒重来,可马上被老武昌人怼回去:“把红砖房都拆了盖玻璃楼,司门口还是司门口吗?”
或许这就是城市发展的残酷法则:当户部巷的烟火气变成抖音滤镜里的“怀旧特供”,当江汉环球电影院变成了“遗址打卡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地方注定只能活在记忆里。
路过司门口天桥时,看见几个老人坐在台阶上晒太阳,身后,黄鹤楼的铜铃在风里叮当作响,仿佛在给一个时代敲响晚钟。
来源:彧爸不能正在输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