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战:烽烟漫卷,横扫残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6:17 1

摘要:晨光洒在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虎东山,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在光影交错中透出历史的脉络。走进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锈迹斑斑的展品贴满了岁月标签——它们既烙印着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更记录着一段热血传奇:1945年,东北抗联教导旅小部队执行先遣作战任务,与苏联红

晨光洒在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虎东山,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在光影交错中透出历史的脉络。走进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锈迹斑斑的展品贴满了岁月标签——它们既烙印着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更记录着一段热血传奇:1945年,东北抗联教导旅小部队执行先遣作战任务,与苏联红军配合战斗,合力攻破侵华日军虎头要塞,民族解放的欢呼声最终响彻白山黑水。

随着东北大地上侵华日军绵延5000公里的17处要塞及8万个永备工事的相继覆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个句点就此画止。如今,遗址上残留的弹痕已被青苔覆盖,但那段敲响日本军国主义最后丧钟的记忆,仍像山间松涛般绵长,在历史的山谷里回响。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 资料图

淬火与重生

1938年的林海雪原上,朔风如刀,东北抗联战士嚼着冻硬的树皮与草根,在没膝的积雪里艰难跋涉。严寒与饥饿仿佛极夜的黑暗,始终笼罩着这支队伍;日寇的“围剿”如重重乌云,压得战士们喘不过气。

翻开《中共党史资料》,里面的一组数字浸满血与泪:“东北抗日联军在1938年之内,人数由3万余人锐减至5000人;到1939年年底,总人数可能还有2000人;而到1940年年底,抗联撤退到苏联境内的加上仍然留在东北境内斗争的合计起来已不足1000人。”

为了保存抗日有生力量,1940年前后,东北抗联部队陆续跨过界江,进入苏联远东地区整训。苏方为此建起两处营地,东北抗联战士们称之为“北野营”和“南野营”。

野营的篝火边,周保中回望着远方故土,心中勾勒破局的蓝图。他向苏联远东军区恳切建言:“如果苏日之间爆发战争,在东北境内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抗联队伍,才能有效地和苏军协同作战,使日军腹背受敌。不如用学校或教导队的形式,把所有在苏联境内的抗日联军指战员编在一起,集中整训,这样既提高训练效果,又有利于备战。”

1942年7月22日,在苏联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的一间会议室里,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巴纳申科向周保中、李兆麟宣布——组建中国特别旅(东北抗联教导旅),授予其“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番号(对外番号为“8461步兵特别旅”),并指出:“一旦满洲大变转处于新环境时,中国特别旅应起重大作用,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红军之连锁。”7月25日,南野营全体东北抗联指战员北迁,来到北野营。

1942年8月1日,苏联远东地区北野营,东北抗联教导旅正式成立,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委(1943年春因苏军改为一长制而任政治副旅长),营连主官全由东北抗联干部担任。9月13日,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东北党委员会)宣告成立,行使双重职能:既是中共东北抗联教导旅委员会,负责旅内党务工作;又是东北党组织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整个东北地区党组织的临时最高领导机关,坚持执行中共政治路线,继续开展对日伪军斗争。

“打回白山黑水去!”这句话刻在每名战士的心里。周保中的日记里,密密麻麻记下了每天训练的内容:由于长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身处异域的教导旅官兵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中共中央的有关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战士们呵着白气细心研读;战术沙盘前,大家用树枝勾画着松花江两岸的攻防,敌人的布防情况被刻进心里;训练场上,战士们努力学习滑雪、泅渡、测绘、照相、无线电报务、坦克驾驶、跳伞、爆破等特种作战技能。

“我们女兵也跳伞,比男的胆子还大。”当时,东北抗联女战士李敏在体检时被查出患有心脏病,不宜跳伞,她却依然坚持参加跳伞训练。当飞机升至3000米高空,舱门一打开,巨大的气浪让人站不稳脚,李敏却看都不看,纵身跃下。跳伞后,鼻血涌了出来,她悄悄擦去,对谁也没说。最让李敏担心的是:若学不会跳伞,将来就没法打回东北老家。

日复一日,战士们卧薪尝胆,凝望着乌苏里江对岸的林海,眼里的光比北极星还亮。这支在远东淬火的队伍,恰如收敛锋芒的利刃,期待着出鞘的那天。

潜行与呐喊

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渐现曙光——欧洲战场,苏联抵御住了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日本侵略者遭到顽强抵抗,进攻受阻。

在苏联远东地区的野营里,东北抗联战士们早已按捺不住重返故土的热望。“打回去!”这三个字响彻密林。一支支小部队陆续返回东北,执行各种任务,争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当时,所派遣小部队的人数规模与活动期限,均根据其具体执行的任务情况而定。其中,人数规模灵活可变,少则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活动期限亦不固定,短则十几天,中则两三个月,长则可达一年以上。小部队多执行综合任务:寻找失散的东北抗联人员,建立抗日据点,发展抗日力量,调查搜集日伪情报,同时承担战略侦察使命。

其中,时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王效明率领的小部队人数相对较多。1941年7月末,王效明率领20余名战士渡过乌苏里江,于9月初抵达饶河暴马顶子密营。可小部队刚进入该区域,便遭到日伪军的疯狂追击,处境艰险。当时队伍仅带了12天口粮,却艰苦行军27天,最终冲破封锁,穿越宝清——密山公路抵达宝清地区的西沟一带。

谈及这段经历,王效明曾沉痛回忆:“那时因粮食极度匮乏,5名同志不幸饿死……”即便身陷绝境,小部队仍坚守使命,顺利完成侦察任务,并在图佳铁路沿线主动出击,在孟家岗一带成功炸毁一列准备开往太平洋战场的敌军军列,炸死炸伤敌军500余人。消息很快传开,歌谣在老乡口中悄悄传唱:“敌气森森日月昏,关东父老盼联军。一声爆炸山河动,处处争颂王效明。”歌声中满是对英雄的敬重和对东北抗联牺牲战士的思念。

据统计,从1941年至1945年间,派回东北开展游击战、破坏交通等任务的东北抗联大概有26支小部队,约计240人次;派回东北专门执行侦察任务的(不含苏方派遣)有25支小部队,约计1260人次;派回东北寻找党的关系、寻找和收容失散部队的有6支小部队,约计160人次。

东北抗联战士们把脚印融进冻土,把“不屈”二字烙进了岁月的年轮,发出最强劲的呐喊:只要一息尚存,东北大地上的抗日火种就不会熄灭!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内的主题雕塑《抗日英雄》 资料图

胜利与终章

1945年,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

5月8日,德国投降,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抗日战争进入最后决胜阶段。8月9日,苏军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同日,延安新华通讯社广播了毛泽东主席就苏联对日宣战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消息传来,东北抗联教导旅立即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周保中作了题为《配合苏军作战,消灭日本关东军,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报告,明确作战部署。随后,东北抗联严格依照统一作战计划,全面展开配合苏军的作战行动。

事实上,东北抗联配合苏军作战的战前准备早在7月下旬便已启动。当时,苏联远东红军总指挥部从教导旅中陆续抽调部分战士,组建了若干先遣支队,配属至各方面军执行任务。先遣支队的编制相对固定,每个支队由4人组成,承担4项核心任务:为进攻东北的苏军先遣部队充当向导;实施火力侦察;插入日军后方展开袭击;及时为苏军指示进攻路线、攻击目标及轰炸靶点。先遣支队的战士们是总攻的“先锋尖兵”,承担的任务异常艰险,因此大多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一直留守在东北各地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的东北抗联各部队,纷纷加大对日军的作战力度,争取胜利早一天到来;身处地下状态的东北抗联人员也迅速由暗转明,一方面号召群众参与抗日斗争,另一方面积极组建武装,主动向日军补给线发起攻击,收缴溃散日军的武器装备,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虎头要塞等地,战火仍未停熄,日本关东军仍妄图凭借要塞负隅顽抗。

虎头要塞是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的一部分。该要塞群耗时10余年打造,西起海拉尔和阿尔山,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东至吉林省珲春,连绵5000公里。因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设施齐全,日寇吹嘘其为“东方马其诺防线”。在虎头要塞炮兵阵地,日寇设有一门榴弹炮,炮身直径1米,炮口直径41厘米,炮长约20米,号称“亚洲第一炮”。据东北抗联老战士彭施鲁回忆,在苏军总攻前夜,东北抗联教导旅小部队不顾危险,带着炸药包秘密潜入虎头要塞。黑暗的坑道内,巨响震破长夜,“亚洲第一炮”自此变成扭曲的废铁。

总攻打响后,苏军步兵攻击部队在坦克掩护下,与日寇在虎头要塞各阵地展开殊死战斗。8月26日,虎头要塞最终被攻克。同样是在8月,海拉尔要塞、黑河要塞、富锦要塞、东宁要塞等17处侵华日军要塞相继被攻破,侵华日军东北要塞群这条缠绕在东北大地上已久的锁链被彻底砸碎,日本侵略者终遭驱逐,白山黑水迎来了新生。

时光荏苒,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上,在当年苏军突破的东南隘口,中俄两国于2005年共同竖起了一座和平钟,雄浑的钟声时而掠过曾经的战场,惊起江畔的白鹭。这些洁白的鸟儿扑棱棱飞向天空,在地面投下清晰的影痕——一切正如那段不屈的抗争历史,虽已远去,却从未被遗忘。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