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教育的核心价值——从决策基石到未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2:49 1

摘要: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疾病,其管理不仅依赖药物与诊疗技术,更离不开系统、科学的糖尿病教育。在近期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期间,《国际糖尿病》在会场设置独家“遇见EASD·每日精粹”直播间。其中,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的Julia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疾病,其管理不仅依赖药物与诊疗技术,更离不开系统、科学的糖尿病教育。在近期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期间,《国际糖尿病》在会场设置独家“遇见EASD·每日精粹”直播间。其中,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的Julia Mader教授做客直播间,围绕糖尿病教育的核心价值、数字工具应用、儿童青少年特殊群体教育、研究指南进展及国际合作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国际糖尿病》

糖尿病教育在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中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

Julia Mader教授:糖尿病教育是所有管理决策的绝对基石。患者及家属必须深刻理解每个决策背后的生理机制与长期影响——例如调整胰岛素剂量时,不仅要知道“如何操作”,更要明白“为何调整”与“调整后身体如何响应”。这种认知深度直接决定治疗依从性。因此,教育必须贯穿疾病全程:

起点:在确诊初期立即启动结构化教育,此时患者处于“认知窗口期”,易接受科学观念;过程:根据病程演变(如从口服药到胰岛素治疗、出现并发症等)动态调整教育内容;终点:持续支持患者适应“带病生存”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适等全方位技能。帮助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向主动管理疾病,最终实现“与糖尿病共存”而非“被糖尿病控制”的生活状态。

《国际糖尿病》

人工智能、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胰岛素泵等数字工具在糖尿病教育中有何应用前景?

Julia Mader教授:这些工具能切实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质量,在糖尿病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可视化教学:让抽象知识可视化,比如通过 CGM 实时呈现血糖曲线,结合 APP 记录的饮食,帮助患者直观理解饮食、运动与血糖的关联,以及在线培训、教育 APP 让患者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升参与度。个性化反馈:人工智能算法可分析患者数据,生成定制化建议(如“您早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需减少15g”);远程赋能:医疗团队通过云端数据远程指导,解决地域限制问题。

但应用中需注意三点:①医患双方都要熟练掌握工具,医护需能指导操作;②避免信息过载,应循序渐进引入工具,定期评估学习效果;③工具选择要适配患者,结合经济状况、年龄、操作能力推荐,确保工具易获取、好上手。

《国际糖尿病》

针对儿童青少年患者,这一群体的糖尿病教育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创新实践可分享?

Julia Mader教授: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教育的核心挑战在于多方协同。患者认知与配合度不足,儿童易因怕疼、想吃零食抗拒治疗,青少年可能为融入同伴隐瞒数据;二是家属知识储备不够,部分父母确诊初期恐慌、自责,或存在认知误区;三是学校支持不足,教师多不会应对突发情况。因此,这一群体的教育需打破“成人模式”,建立“家庭-学校-医疗”三维支持网络:

心理优先:青春期患者易因疾病产生病耻感,教育需融入心理疏导,例如通过同伴支持小组减少孤独感;游戏化学习:开发血糖管理APP中的闯关任务、积分奖励机制,将枯燥知识转化为趣味挑战;家长赋能:家长需掌握“支持型照护”技巧,避免过度保护或放任不管。例如教导家长:当孩子血糖异常时,先引导其自主分析原因而非直接干预。学校支持:将糖尿病管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让教师成为“第二道防线”。

《国际糖尿病》

近年糖尿病教育领域有诸多新研究、新指南,哪些成果对临床实践影响显著?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

Julia Mader教授:就技术应用而言,很多研究表明,尽早引入数字技术对患者有益。或许在维持β细胞功能这一结局指标上,早期技术应用的优势不明显,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做出更合理决策方面,其作用十分突出。

过去我发现,有些护士会担心一次性传递太多信息会让糖尿病患者感到信息过载,所以他们会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建议同时向患者介绍所有技术。但我认为,我们有时低估了患者的接受能力。如今,相关指南也明确建议我们:应尽早为患者引入数字技术,帮助患者熟悉我们现有的技术工具。最终,我相信这会为患者带来良好的健康结局。

当然,从临床试验结果到指南更新往往需要一定时间,但我认为现在正是 “尽早行动、尽早干预” 的最佳时机。此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我们的护士、教育工作者和医生都需要熟悉最新的技术,这样才不会延误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

《国际糖尿病》

展望未来,糖尿病教育将朝哪些方向发展?对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有何建议?

Julia Mader教授:技术永远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教育者必须坚守两大原则:

需求适配:例如对老年患者,优先选择操作简单的语音提示设备而非复杂APP;对低收入群体,推荐性价比高的基础款CGM;动态评估:每3-6个月重新评估技术适用性。患者病情、认知能力、生活场景都在变化,昨日的“最佳方案”可能今日已不适用。

我始终提醒团队:最先进的技术,若不能融入患者生活,就是无效的炫技。教育的核心是倾听——倾听患者对技术的真实感受,倾听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以此作为一切决策的起点。

《国际糖尿病》

您与中国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合作情况及未来规划?

Julia Mader教授:对EASD而言,与中国的合作是全新探索。中国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群体庞大,为双方深度研讨提供了基础。我近期从上海的活动回来,其间与中国同行交流深入。这一合作也给我们启发:欧洲有不少华人糖尿病患者,而中国肥胖诊断标准与欧洲不同,中国患者可能更早需要胰岛素,这些能帮我们优化华人患者管理。本质上,这类合作的核心是双向知识共享,尤其在个体化护理经验上的互鉴,对双方都很有价值。

结语

Julia Mader教授围绕糖尿病教育的核心议题,分享了实践经验与前沿思考。从教育的基础作用到数字工具的应用,从特殊群体的教育策略到国际合作的推进,均聚焦患者需求,为糖尿病教育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引。期待未来通过持续实践与协作,推动糖尿病教育更好地赋能患者,改善健康结局。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