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项针对感染HIV的人类免疫细胞研究中,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通过操纵并扩大HIV内部一种称为“反义转录本”(AST)的分子,能够迫使病毒进入长期休眠状态,从而抑制其复制。
在一项针对感染HIV的人类免疫细胞研究中,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科学家发现,通过操纵并扩大HIV内部一种称为“反义转录本”(AST)的分子,能够迫使病毒进入长期休眠状态,从而抑制其复制。
该研究由Fabio Romerio博士领导,其团队早前已发现AST分子是诱导病毒进入潜伏状态的关键部分。这一新发现为开发通过增强AST生成的基因疗法提供可能,研究成果已于5月9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并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
图片来源:优艾课堂
据HIV.gov统计,美国约有120万人感染HIV,目前既无治愈方法也没有疫苗,每年约有4,941人死于由HIV引发的艾滋病。
全球范围内,HIV感染者达3,990万,每年相关死亡人数约63万。
现行的HIV标准治疗为每日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虽可抑制病毒复制,但需终身用药且可能带来副作用。
相比之下,基因疗法有望通过单次注射实现持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Romerio指出,即使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HIV病毒仍可潜伏于全身细胞与组织中,停药后病毒会迅速恢复活跃并扩散。
该论文研究的第一作者李睿博士指出,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能够为HIV提供持久、稳定治疗的方法。
为探究AST在病毒休眠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了靶向HIV的CD4+T细胞系,增强其AST产量。
通过监测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水平来评估病毒转录活性,发现当AST持续产生时,GFP水平显著下降,几乎降至不可检测,这表明病毒进入休眠且无法重新启动复制。
接下来,科学家们使用一种高功率激光技术(流式细胞术),分析AST分子中哪些部分对结合并招募促进HIV潜伏的蛋白质最为关键。
为此,他们创建了多个AST突变体,并将其插入T细胞中,以确定分子各部分在使病毒休眠中的作用。
研究还纳入15名HIV感染者的CD4+T细胞(经知情同意),通过导入表达AST的DNA,使病毒在四天内全部保持休眠状态,表达AST的DNA在T细胞内逐渐降解。
Romerio认为,该结果有望推动基因疗法发展,通过永久增强HIV感染者T细胞中AST的生成,从而迫使HIV长期“沉睡”。
内容来源:优艾课堂
来源:新疆天同公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