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文·凯利人称“KK”,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也是《失控》《必然》的作者,提出“技术会进化”“个体要顺势而为”的思想,启发了马斯克、扎克伯格这一代创业者。
凯文·凯利预言:智能眼镜将取代智能手机
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Kelly)日前在谈到他的新书中提到“智能眼镜将取代智能手机”。
凯文·凯利人称“KK”,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也是《失控》《必然》的作者,提出“技术会进化”“个体要顺势而为”的思想,启发了马斯克、扎克伯格这一代创业者。
人类八成以上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如果眼镜足够智能,取代手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KK说真正能够替代手机的眼镜还要很多年,但制造商的订单销量已经说明当前小学级别的“智能”水平已经足以让大众欣喜。
据行业网站爆料,小米首款AI眼镜开售12小时破万副,3天销量近5万副,上市20天内售罄了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由于智能眼镜上半年持续热销,Meta提高了整体智能眼镜销售预期,8月已向高通等核心供应商加单20%,今年预计高通AR1芯片总提货量将增加至1200万+,这一提货量大幅高于市场预估的Meta2025年大约500万的销售量。Meta将于9月发布首款配备显示屏的AI智能眼镜Celeste。据依视路7月底发布的最新财报中透露,Ray-BanMeta智能眼镜的销售额同比增长逾两倍。如果继续延续这一增长趋势,那么RaybanMeta2025年全年出货量或可达近400万-500万副。Meta与知名眼镜品牌Oakley共同开发智能眼镜产品,Meta推出的AI智能眼镜在2025年整体销量突破500万副为大概率事件。2026年如果继续高速增长,那么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000万+副。
Al智能眼镜在功能和初期发展趋势上与TWS趋同,后续有望复刻TWS发展轨迹迎来爆发式增长,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1500亿元,中国市场超500亿元,预计2035年Al智能眼镜出货量将从目前的百万级增长至近亿级。
当前市场有入门级别的拍照+音频眼镜,也有更高级别(显示+AI)的眼镜。本文重点在于昭示未来的智能眼镜的功能。
目前AI拍摄眼镜(如Ray-BanMeta)占据超90%市场份额,但未来AI+AR眼镜将凭借“显示+交互”双重优势,逐步挤压音频/拍摄眼镜份额,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
和自动驾驶一样,智能眼镜也分LI-L5五个阶段。目前全球行业仍处于L2智能辅助级。比较高级的L4是普通大众渴望或可及的一个追求:实现个性化需求预判,可主动提供情感陪伴、危机处置,达到25岁成人社会认知;
AR+AI智能眼镜发展的技术路径正在逐步收敛。
AI眼镜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商,包括光学显示、芯片和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提供商;中游是AI眼镜制造商,负责产品的生产和软硬件集成;下游则是终端应用,如教育市场、消费电子渠道等。
对于不带显示模组的AI眼镜,芯片是整机成本的核心构成,其中主控芯片和存储芯片占比达到约46.9%。而在带AR功能的AR眼镜中,光学和显示模组成为主导成本项,例如华为的vanglass中,屏幕成本占44%,光学模组成本占27%。
碳化硅(光波导):
当前AR眼镜主要采用玻璃或树脂作为基础材料制作光波导镜片。玻璃光波导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折射率高,能有效提升光播岛的市场角,广泛应用于主流产品中,但存在无法实现镜片曲面设计、抗冲击性差、易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长时间佩戴和户外应用场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而树脂材料密度低、易于加工,被视为玻璃材料的重要替代方案,但折射率较低,难以实现较大视场角,且因色散效应明显导致曲面加工复杂,良率较低,阻碍了其在高端AR设备中的广泛应用。
半绝缘型碳化硅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2024年首次亮相的AR概念机中,实现了70度的视场角,创下了演示光波导领域的最高纪录。半绝缘型碳化硅具有高折射率、宽广视野、优良结构稳定性和抗冲击性,有望成为下一代高性能AR眼镜的关键材料,满足轻薄化和可靠性的双重需求。
随着AR眼镜进入量产阶段,对高性能光学材料的需求迅速提升,尤其是碳化硅衬底因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成为核心材料之一。根据需求推算,若全球AR眼镜年出货量达到2000万台且碳化硅光波导视场率提升到30%,将带来对半绝缘型碳化硅光学材料的巨大需求,而目前全球产能尚无法满足,显示了该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
microLED:
目前在XR设备中最广泛的应用是microLED技术,因其轻薄、高对比度、高分辨率和低功耗特性契合轻便穿戴设备的需求,但也存在亮度偏低和寿命有限等局限性。此外,micoOLED技术因其亮度高、分辨率高、体积小、寿命长等综合优势,成为下一代AI眼镜的核心显示方案。microLED目前面临的基础成熟度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巨量转移环节上,良率较低,这限制了大规模量产和降低成本的进展。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程度和可穿戴体验期待提高,将进一步推动microLED+光波导方案的产品量产和市场化进程。
AI眼镜芯片:
AI眼镜芯片架构大致分为四类:SOC方案、MCU加ISP方案、SOC加MCU混合方案以及纯MCU方案。其中,SOC方案集成了多种功能模块,适合中高端产品,但成本较高且功耗较大;而MCU加ISP方案则因体积小、功耗低、启动速度快等特点,在追求性价比和续航能力的产品中广受欢迎。
AI眼镜的存储配置呈现明显的升级趋势,从第一代产品的512MBLPD和4GBEANC发展到2023年推出的第二类产品中,已升级为2GB加32GB组合,并预计未来主流配置将向4GB/8GBRAM搭配64GB或128GBROM大升级,以支持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如边缘推理模型运行、多媒体内容本地存储及断网环境下的AI助手等功能。
中国供应链的机会:
在谈到中国公司在智能眼镜赛道的机会时,KK表示:中国不仅有供应链优势,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果让我下注,我可能会押中国公司胜出,而不是苹果。真要打赌,我会押注中国企业最先做出那种“大家真正愿意戴上、能普及”的智能眼镜。
在AR+AI的方向上,META依然领跑,国内ROKID紧随其后。
1)光学环节:
歌尔股份:光波导+组装能力靠前,歌尔光学与奥来强强联合,机构容量配置首选。其次立讯精密。
蓝特光学:光波导打磨抛光,叠加模造高景气+大疆产业链逻辑。
天岳先进:碳化硅衬底核心供应商,全球最大半绝缘型碳化硅产能,8英寸衬底良率水平不断突破,受益衍射波导渗透,深度绑定华为,META潜在二供。其次是水晶光电(阵列光波导国内领先,独家供应小米光学模组)。
显示环节:
考虑到META将在下一代AR眼镜上从LCoS显示升级为MicroLED,看好有MicroLED逻辑的公司。
华灿光电:龙一JBD暂未上市,建议重点关注华灿光电,公司布局眼镜端MicroLED业务,在A股卡位稀缺、辨识度高,此外公司亦布局光互连相关业务。其次是思泰克(思坦科技投资方)。
产业链其他相关公司:豪威、恒玄、宇瞳、舜宇、康耐特、亿道、龙旗、环旭、佳禾、天键、国光、紫建、博士、比依等。
行业爆发机遇:
除了材料和芯片性能提升、成本下降之外,AI应用将是行业加速发展的催化剂。随着AI大模型价格下调和商业化落地加速,AI眼镜的智能交互能力显著增强。大模型技术普及和成本下降使得AI眼镜能够引入更强大的本地或云端服务,实现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场景识别和信息检索等功能,并降低开发者生态构建门槛。然而,当前缺乏针对AI眼镜定制优化的大模型,未来通过与大模型厂商深度合作定制专用版本,有望大幅提升AI眼镜的用户体验。
回到KK,凯文·凯利日前就新书《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接受访谈时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智能眼镜发展趋势的看法。
问: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未来:智能眼镜将取代智能手机,人类将生活在所谓的“镜像世界”中,也就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体。你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凯文·凯利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镜像世界”。
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类似虚拟现实(VR):你戴上眼镜或头显,遮住现实环境,进入一个由数字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三维的、有声音、沉浸感极强,对体验过的人来说,它极具说服力。
第二种是“空间数字孪生”。比如你在家,通过摄像头投射出你的数字分身,而我则看到你的虚拟形象。这种技术在培训、远程医疗、教育等场景都有应用,它让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但镜像世界还不止于此。比如自动驾驶汽车,Waymo,它在路上“看到”的世界,其实不只是现实中街道和红绿灯,而是一个叠加了数字信息的世界:红绿灯的变化时机、限速标志、地图数据、交通规则——这些都叠加在它的视野中。这个混合的感知环境,就是机器人和AI所工作的“镜像世界”。
所以未来我们和AI或机器人互动时,其实是进入了它们所在的世界,我们会以某种方式被拉进这个镜像空间。
而更深一层是:这个镜像世界之所以能被“渲染”出来,是因为AI在背后支撑。而且这个AI不能只是存在于云端,它必须足够便宜、足够快速,能够在眼镜设备中运行。
换句话说,这些设备本身也必须具备智能化。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镜像世界才能真正实现。而一旦AI进入现实世界、进入终端设备,这种镜像世界的形成就变得不可避免。比如你戴上智能眼镜,环顾四周,它开始识别楼梯、门、台阶等各种物理结构,并将这些信息不断记录、理解、建模。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开始佩戴这类设备,AI将“看见”整个世界,进而构建起那个数字孪生的镜像世界。
这就是AI与智能眼镜结合的自然结果。
但我认为,未来25年里更大的冲击还不在这里,而在于:AI将具备“情感”,人类也会开始与AI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我们现在都知道,人类能非常爱一只狗,哪怕它不会说话。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这只狗能跟你对话,能回答你的问题,能告诉你一些你不了解的事,甚至能洞察你内心的状态,你和它之间会建立多么强烈的情感联系?
未来的AI,就会拥有这种能力。
情感层面的互动会变得极其丰富和深入。有人会爱上AI,有人会和它建立深厚的友谊或合作关系;也会有人对AI感到愤怒、挫败,甚至恐惧……我们对AI做出的情绪反应会越来越强烈。
而且我们自己也会为AI设计情绪,因为这是人类理解世界、互动交流的核心方式。
我们会让AI表现出快乐、惊讶、疑惑、严肃、幽默这些情绪,因为人类天然会对情绪做出回应,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认知机制。
AI中会被植入这些“情绪模块”,因为这样,它们更具吸引力,更具说服力。而这,将是未来最大的冲击之一。
关于智能眼镜与中国机会
问:感觉今年开始,智能眼镜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你觉得,在这场“眼镜大战”中,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凯文·凯利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或者说什么叫“赢家”?我现在还真说不好谁会赢。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挑战真的很艰难。
我第一次接触虚拟现实是在1987年,当时我以为它会很快普及,结果我错得离谱,真的错得非常彻底。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类技术的挑战是多重且极其复杂的。
比如,供电问题:我们不希望智能眼镜是有线的,不希望拖着一根电缆。所以它必须要能长时间续航,而这背后需要极大的电池创新。
又比如,视野范围的问题,也是当前的一大瓶颈。
所以,真正能赢的公司,必须一次性突破五个关键技术难题。
即使是看起来最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公司——苹果,现在也还没能完全做到。
从我目前看到的发展速度看,我认为我们距离一款“真正成熟、可以日常佩戴的智能眼镜”,至少还有5到10年,甚至可能需要25年的时间。
我们现在,还远远没到那个点。
问:也许不同的公司各自解决一部分难题,最后再把这些成果整合起来?
凯文·凯利确实有可能。就像当年的手机一样,我们用了很多年手机,但它们一开始都很笨重。
后来有了智能手机。但即使是“智能手机”这个概念,也要等到iPhone出现,才真正把一切整合到位。那已经是功能手机普及了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
了。把所有功能整合进一个小小的板子里,没有键盘、靠触控操作,这背后需要巨大的技术创新。比如触控屏,就是一个关键性突破。如果还停留在按钮和实体键盘时代,根本无法带来现在这种体验。
从功能手机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我们其实走了很长一段路。现在的智能眼镜,就像当年的功能手机,我们也许还要再走十年,甚至二十年,它才会真正成型。
问:那你觉得中国公司有机会吗?
凯文·凯利当然有,完全有可能。
中国不仅有供应链优势,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果让我下注,我可能会押中国公司胜出,而不是苹果。
真要打赌,我会押注中国企业最先做出那种“大家真正愿意戴上、能普及”的智能眼镜。
但即便如此,从现在到那一步,至少还需要十年。
问:是因为中国的硬件更便宜吗?
凯文·凯利部分原因是价格优势,但我觉得还有更关键的几点。
首先,中国在材料科学和相关硬件技术上有着深厚积累,而这正是实现智能眼镜的关键。
其次,中国的产业生态非常完整,有利于快速试错和加速迭代。
我还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公司在早期创新阶段更敢先上路,哪怕产品还不够成熟,也愿意推出试水版,边做边调整、快速迭代。这种敢试敢错的文化,可能恰恰是突破口。
综合来看,中国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做出真正实用的智能眼镜的国家。
发现价值,提示风险,全球股市估值图每周更新,欢迎指正。
对比9月11日,全球股市市盈率估值:
创业板指数上涨了1.4;
标普500指数上涨了0.3;
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0.8;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了0.3;
香港恒生指数上涨了0.3;
印度SENSEX指数下跌了0.2。
价值投资理念、知识经验学习与交流平台,投资风险教育平台。
发现价值,践行价值。书会长期开展独立投研活动,定期发布原创研究报告,组织线下分享活动。
“行稳致远”,秉持“专业、谨慎、诚信”的精神,努力与会员和客户共同实现长期价值稳步成长。
来源:巴菲特读书会周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