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年自缢引警醒!社会心理服务师如何护你我心理健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11:06 3

摘要:9 月中旬,成都警方的一则通报让无数人揪心:25 岁的自由职业者黄某 已于 9 月 8 日因厌世情绪自缢离世,警方同时澄清了此前 “她是外卖骑手” 的不实传言。这则消息没停留在 “个案” 层面 —— 评论区里,不少人留言 “身边也有朋友偷偷扛着心理压力”,更有

一、成都通报背后:被忽视的青年心理困境

9 月中旬,成都警方的一则通报让无数人揪心:25 岁的自由职业者黄某 已于 9 月 8 日因厌世情绪自缢离世,警方同时澄清了此前 “她是外卖骑手” 的不实传言。这则消息没停留在 “个案” 层面 —— 评论区里,不少人留言 “身边也有朋友偷偷扛着心理压力”,更有人痛惜 “要是早有心理支持,或许能留住她”。

这起事件的核心,远不止 “一条生命逝去” 那么简单。它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青年心理压力的 “隐蔽性”:自由职业者看似时间自由,却可能面临收入不稳定、社交孤立的双重压力,这些压力藏在 “不用打卡上班” 的表象下,难被察觉;更让人难受的是,事件发酵中出现的不实身份传言,还对逝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 这也提醒我们,面对心理相关事件,“理性关注” 比 “盲目传播” 更重要。

二、心理危机的连锁反应:为何心理健康不能再忽视?

细想黄某 事件的诱因,其实藏着共性问题:青年群体面临的 “心理支持缺口”。自由职业的特殊性让她少了企业层面的心理援助,若身边也缺乏专业疏导渠道,负面情绪就容易越积越多;而社会层面,此前对 “心理问题” 的偏见仍未完全消除,不少人怕被贴 “矫情” 标签,宁愿硬扛也不求助。

这种缺口的影响早已渗透到方方面面:对社会而言,类似的心理危机事件反复提醒我们,心理健康服务不能 “滞后”;对企业(哪怕是自由职业者聚集的平台)来说,忽视员工或从业者的心理需求,可能埋下更大隐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心理状态就像 “隐形健康指标”,一旦失衡,工作、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会受影响。说到底,关注心理健康,不是 “多此一举”,而是守护自己和身边人的 “基本需求”。

三、政策托底的新职业:社会心理服务师成 “刚需”

正是看到这些心理困境,国家早已开始布局心理健康服务 ——2019 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明确将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纳入重点任务;2023 年的健康中国行动工作要点,更是直接提出要 “扩大心理服务人才队伍”。不止如此,人社部与财政部的 “技能照亮前程” 培训行动、教育部的高校就业 “双千” 计划,都在为心理服务人才铺路:前者帮想入行的人提升技能,后者为高校毕业生进入心理服务领域搭平台。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社会心理服务师” 不再是 “小众职业”,而是成了填补心理服务缺口的 “刚需角色”—— 他们能做的,不只是帮有危机的人疏导情绪,还能给普通人普及心理知识,从源头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而要成为这个职业,关键一步就是通过 “社会心理服务师职业能力(水平)考试”。

四、想入行或学心理知识?考试信息与呼吁都在这

如果你也想成为社会心理服务师,或是单纯想系统学心理知识,这份考试指南一定要收好:报名门槛不高,高中及以上学历就能报;考试就考《社会心理服务基础》和《社会心理服务指南》,两科整合为一套综合试卷,不用来回准备多门;考试是全国统一的线上机考,不用跑线下考点,对在职或学生党都很友好。

适用人群也很广:正在做心理咨询、教育、HR 的从业者,想转行做心理服务的人,甚至只是想帮自己和家人调节情绪的普通人,都能考。报名直接上 “社会心理服务师考试网”,不用找第三方机构,省了中间成本;证书分初、中、高三个级别,考完通过后,还能进入国聘心理基础人才库,不管是职业发展还是提升竞争力都有用 —— 总分是 “综合评价分数 + 线上考试分数”,只要认真准备,通过率并不低。最后想多说一句:黄某 的事件让人难过,但更该让我们明白,心理问题不是 “矫情”,也不是 “自己能扛过去” 的小事。对普通人来说,系统学心理知识,不只是为了 “防患于未然”,更是为了在自己或身边人需要时,能递上 “有用的帮助”;而社会心理服务师这个职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让这份帮助更专业、更易得。

别等危机发生才重视,从现在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无论是学知识还是支持这个职业,都是在为自己和他人的 “心理安全” 添一份保障。

来源:考证备考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