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领,成果丰硕|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次日精华,一文纵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22:12 1

摘要:人间最美四月天,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4月11-13日在北京正式召开!全国各地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研热点问题,共话前沿进展,共襄中国肿瘤学术盛事!

人间最美四月天,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于4月11-13日在北京正式召开!全国各地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研热点问题,共话前沿进展,共襄中国肿瘤学术盛事!

大会首日精粹:春意盎然,盛会启幕|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开幕,学术盛景不容错过!

4月12日,精彩延续,大会进入第二天的日程,会场大咖云集,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热情不减,为广大乳腺癌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继续奉献一场又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程跟进此次大会,为广大读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会议报道。现特整理大会次日精粹,以飨读者。

大咖云集,精彩继续

开场致辞

第二天的会议在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启。江教授向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向广大同道的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St.Gallen主席团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Michael Gnant教授受邀发表致辞,并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中国参加本次大会,Best of St.Gallen(BCC)专场的设置展现了国际间的学术互动,凸显了全球乳腺癌领域共同探索、携手进步的精神。期待通过本次会议,与各位专家深入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共同推动学科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切实的改善和希望。

国际视野,智慧共享

“Best of St.Gallen 2025”专场

该专场由驹込医院东京都癌症与传染病中心Masakazu Toi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余之刚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困惑与探索”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介绍了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历程,指出免疫治疗的出现是恶性肿瘤防控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尽管疗效显著,但仍面临四大挑战:肿瘤差异性大、客观缓解率低;免疫治疗机制复杂,协同策略有待探索;精准性差,优势人群不明确;治疗反应评价尚不准确、及时。针对这些挑战,徐院士结合团队工作与前沿进展,分享了在探索免疫微环境、节拍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和策略、发掘免疫治疗新标志物、建立疗效评估标准、创建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为与会学者就未来免疫治疗的探索方向带来了启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进行了“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问题和策略”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了乳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他指出,乳腺癌免疫治疗在早期和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中取得了显著突破,新辅助治疗阶段被认为是免疫治疗启动的最佳时机。在HR+/HER2-早期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中,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等待长期生存数据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对于HER2+乳腺癌,需更多研究数据和进展来支持免疫治疗的疗效;聚焦于耐药机制和新靶点研发的基础研究进展值得期待。此外,宋院士还从优势人群筛选、新靶点、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探索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对乳腺癌免疫治疗发展的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在“乳腺癌的分型精准治疗”主题报告中,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分型精准新辅助治疗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乳腺癌的治疗已迈入分子分型时代,HER2阳性乳腺癌是新辅助治疗的优选人群。邵教授的团队前期已成功建立了三阴性和腔面型乳腺癌的精准“复旦分型”标准,此次进一步探索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分型精准治疗,并首次全面揭示了此类乳腺癌的分子特异性。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异质性问题,邵教授提出利用ADC新药联合人工智能和空间组学等新工具来破解难题,并分享了团队在“新辅平台智能转化”方面的宝贵经验,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Michael Gnant教授进行了题为“2025 St.Gallen早期乳腺癌治疗国际专家共识要点”的精彩演讲,深入探讨了早期乳腺癌治疗的多个关键领域,包括乳腺导管原位癌、遗传与基因检测、外科手术、腋窝手术、放疗以及寡转移性乳腺癌。针对局部治疗,报告指出保乳手术是乳腺外科治疗的标准方案;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对于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放疗相比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更为推荐,低分割治疗是大多数乳腺放疗的标准方案。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Sibylle Loibl教授带来了“HER2 ADC改写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专题报告,通过一系列临床病例以及治疗策略分析,结合2025St.Gallen会议上的热点讨论和最新研究结果,详细阐述了三阴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系统治疗策略选择以及关注要点,并分享了在治疗持续时间、联合用药选择、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作用等方面的思考。

5位讲者在报告结束后分别与现场的专家学者围绕乳腺癌的诊疗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在现场热烈的学术气氛中,思维火花不断碰撞,激发了新的见解和思考,为广大同道带来了深刻启发,充分展现了乳腺癌领域蓬勃的学术活力。

名家引领,细致解读

“名家视角”报告专场

在“名家视角”报告专场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受邀共同担任主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针对“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更新解读”进行了汇报,表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致力于搭建适宜国情的乳腺外科同质化学术平台,新版指南新增了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反面的推荐意见,增加了男性乳腺癌诊治及育龄期女性乳腺癌患者生育保护方面的讨论意见,提升了相关证据等级,并增加了中国家族遗传性乳腺癌预防性乳房切除术的新共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进行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版)更新解读”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CBCS)精要版与全文版各自的特点,指出CBCS精要版在24年版的基础上纳入了“分期和病理新探索”、“外科治疗新技术”、“系统治疗新方案”以及“全程管理新升级”4个方面的新内容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乳腺癌防控及诊治领域的医生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江泽飞教授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新版指南诞生及修订的过程,总结了新版指南在包括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后辅助治疗、HR+乳腺癌新辅助治疗、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HR+乳腺癌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解救治疗以及乳腺癌基因诊断、脑转移、治疗管理、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指南更新情况,并结合关键临床研究结果,对更新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

“名家视角”专场结束后,大会迎来了“《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 2025》新书发布会”环节。本书由中国抗癌学会乳腺癌专委会(CBCS)、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CSCO BC)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CSBrS)联合组织编写,刘荫华教授、吴炅教授以及江泽飞教授共同介绍了本书的编写初衷及亮点。在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 2025》正式发布!

精准施治,攻坚克难

“分类治疗”报告专场

靶向HER2治疗

在“分类治疗-靶向HER2治疗”专场中,北京朝阳医院蒋宏传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受邀共同担任主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针对“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进展”进行了报告,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分别针对此类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方案选择和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强调治疗过程中的全程管理、策略布局、高效低毒和精准治疗的重要性。

解放军总医院王涛教授则针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HER2晚期乳腺癌诊疗策略和药物研发的历程,新药的不断涌现让此类乳腺癌一线治疗选择逐渐多元化,报告总结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路径,并强调脑转移需要得到临床更多的关注。

内分泌治疗

在“分类治疗-内分泌治疗”报告专场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段学宁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姚和瑞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国红教授受邀共同担任主持。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冀学宁教授针对“早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进行了报告,总结了HR+/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路径,指出对于要基于复发风险,精准识别人群,强调升阶治疗中要平衡疗效与毒性,生物标志物驱动治疗和真实世界数据应用是未来该领域的进展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谨教授则针对“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细致解读了HR+/HER2-晚期乳腺癌重要临床研究的主要结果和关键数据,对此类乳腺癌的一线、二线及后线治疗方案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分享了新靶点、新组合、新途径和新分型方面的进展和思考。

免疫治疗

在“分类治疗-免疫治疗”报告专场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建国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建东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受邀共同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针对“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进行了报告,介绍了免疫调节治疗的对象和原理,分享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经验和优化策略,指出帕博利珠单抗已成为此类乳腺癌的新辅选择,强调要重视肿瘤抗原、充分呈递、免疫激活和识杀肿瘤多阶段过程要素以提升免疫治疗效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频教授则针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表示免疫治疗开启了mTNBC一线治疗的新时代,而TROP-2 ADC改写了二线治疗的标准,PARP抑制剂氟唑帕利为中国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报告还涵盖了新靶点药物和新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进展。

躬行实践,力学笃行

“临床实践”报告专场

在随后的“临床实践”报告专场中,由大会主席江泽飞教授担任主持,聚焦“乳腺癌分层治疗(MDT)”。本次大会对该环节进行了进一步创新,基于真实临床案例的提炼分析,使用Deep Seek和CSCO AI人工智能工具提供的辅助诊疗意见,并采用了现场听众投票表态与专家团队点评相结合的互动形式。特别邀请了四支代表团,分别是以闫敏教授为代表的河南代表团、以王婷教授为代表的浙江代表团、以张少华教授为代表的北京代表团和以王坤教授为代表的大连代表团,各团队专家们围绕病例进行了深入讨论,展现了在精准分层治疗过程中的细致考量和专业判断。

除了专家代表团,现场几十位专家纷纷踊跃发言,百位学者参与投票,分享了各自对乳腺癌临床决策的理解和观点,会场内讨论声和掌声此起彼伏,营造出充满活力的交流氛围,此次讨论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且为人工智能时代医生的决策过程以及AI意见的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启发,促进了医学领域中人机协作的深入探索,成为大会亮点之一。

协同助力,智启未来

CSCO AI Pro发布

随后大会迎来了压轴环节——“CSCO AI Pro”发布会。CSCO AI Pro是一款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是基于CSCO数据库、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以及中国医生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研发而成,具备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且能满足医生、患者等不同用户的需求。在大会主席江泽飞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的共同见证下,CSCO AI Pro正式发布,标志着乳腺癌诊疗领域智能化迈出了重要一步。CSCO AI Pro将为乳腺癌诊疗提供智能化支持,助力医生做出更精准的诊疗决策,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建议,推动乳腺癌诊疗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热点探讨,碰撞火花

分会场精粹

大会次日还设立了“乳腺癌患者管理专场”分会场,会场中,专家学者针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生存、乳腺癌全程照护、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智能化个案管理模式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术探讨氛围热烈,创新思维不断迸发,与会者收获满满。

意犹未尽,再启新程

次日会场撷英

经过两天充实的学术报告和深入交流,全国乳腺癌大会再次凸显了其在推动规范诊疗、促进学术交流及鼓励科研创新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大会始终坚持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宗旨,致力于推广临床指南,引领临床诊疗流程向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指南解读、指南巡讲、病例学习等系列活动,在CSCO和CSCO乳腺癌专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借助《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的专业指导,携手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国乳腺癌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引领学术发展的前沿。这将使全国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受益,为实现“2030健康中国”的目标贡献力量,保驾护航!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