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呓语》真迹曝光!民国文人争相传阅,文人日记里藏着小秘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01:48 3

摘要:现今的人们爱看电视剧,爱追一些网络文章,其实再百年前的民国,人们也有自己的娱乐和消遣,那就是看戏和写诗词。

现今的人们爱看电视剧,爱追一些网络文章,其实再百年前的民国,人们也有自己的娱乐和消遣,那就是看戏和写诗词。

虽然在当时这些可能是民国文人的消遣,但放到今天,却成为了人们全面了解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在1927年的北京,一张印有九首七言绝句的墨迹照片悄然流传开来。这组诗名为《病中呓语》,署名是清末大儒俞樾。

这张照片的曝光,不止是诗句的内容掀开了民国社会动荡的一角,更是墨迹手稿本身的突然“现世”带给人们的震撼。

一件简单的诗稿曝光事件,引起了学界一次关于文献真伪、文化记忆与家族传承的探索。

《晨报·星期画报》1927年5月29日,头版刊出了一组照片,标题是《曲园老人遗诗真迹》。

照片展示的是俞樾手书的《病中呓语》九首绝句。根据新闻报道,这批墨迹在俞家遗物中发现,是俞樾曾孙女郭则沄小时候得到的,藏于家中20余年,直到当年才公开示人。

照片一经曝光,马上引起了文坛的“大地震”。

很多文人惊讶于诗中对未来局势的描述与当时局势的“巧合”。尤其是第四首中的“纷纷海客整归装”,被认为呼应了当时外国侨民因战乱准备撤离中国的情景。

照片毕竟不是实物,很多人怀疑这九首诗到底是不是真正出自俞樾之手?

当时的许多人对这组诗的真伪提出了疑问,也有人试图从俞家入手获得答案。这一切,最后在几本民国日记中找到了线索。

郭则沄之父郭曾炘1927年3月30日在日记中写道,他曾听说此诗,但怀疑其真伪。几天后,他亲赴女婿俞陛云家拜寿时,亲眼见到墨迹手稿。

看到了真容,郭则沄确信诗确为俞樾所作,他还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件事。

这段日记提供了关键证据,说明诗稿确实存在,且俞家承认其为俞樾所作。

余绍宋在1927年5月13日的日记中也提到,自己通过朋友看到墨迹影本,并确认该诗稿为俞家所藏。

余绍宋还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一段隐秘的家族传闻,这组诗是俞樾在晚年某日小睡醒后写下,并交给小孙女保管。多年后俞宅被盗,诗稿在清理故纸时再次被发现。

郭则沄

陈寅恪在1928年为《病中呓语》所作的跋文中指出,这些诗“近颇传于世”,虽有人怀疑其为伪作,他却明确表示:“疑以为伪者固非,惊以为奇者亦未为得也。”

陈寅恪强调,这组诗的价值,不在于对未来的“预言”,而在于诗真实记录了晚清士大夫对动荡社会的担忧。

诗文与民国的时代变化紧密相连,但并不是一种预告,而是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有感而发。

诗句如“弱之肉是强之食,膏血成河满地流”,不是单靠想象,而是作者对晚清当权者的不满与警告。

虽然1927年已有诗文墨迹影本流出,但在后来的几十年中,诗稿原件一度丢失。

俞平伯在1979年写信给外甥郭学群时说,这些墨迹在1966年丢失,所幸早年拍摄过底片,才能够保存文献。

俞平伯还曾将诗稿默写赠予王伯祥,并说明这首诗“虽未入集,但记忆甚深”,可以背录一份。后来各类《俞樾全集》相继出版时,却未能统一采用墨迹本版本,最终导致版本混乱。

王逸塘、汪少华等学者多次呼吁,应以墨迹本为准,理清文本真伪。

王逸塘

《病中呓语》之所以引发如此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不仅因为诗句与历史的呼应,更因为牵涉到一个更严肃的问题,文献的真实性与文化的延续。

在动荡不安的民国年代,这组诗成为很多民国文人案头传阅的“秘密读本”。但到了今天,人们看到的不能只是一段文人往事,而是在历史的变迁中,文本如何被误读、被改写,又如何被找回的。

《病中呓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一个“神秘预言”,在于这是一份真实的文化遗产。

今天学者重新阅读这组诗,看看“诗中有多少应验”是玩笑话,主要还是为了还原民国时代真正的文化记忆。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