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傍晚,北京一场大风预警让整座城市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在一家超市里,张女士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望着蔬菜区空荡荡的货架,无奈的说:“就像是突然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买个菜都跟打仗似的。” 此时,距离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不过3个小时,一场天气预警竟
4月11日傍晚,北京一场大风预警让整座城市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在一家超市里,张女士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望着蔬菜区空荡荡的货架,无奈的说:“就像是突然进入了紧急备战状态,买个菜都跟打仗似的。” 此时,距离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不过3个小时,一场天气预警竟引发了如此热闹的“囤货大战” ,一场和民生息息相关的特别“演出”就此开场。
预警的消息一传出,北京众多超市瞬间人潮涌动,货架上的商品被快速“清空”。在盒马鲜生,嫩绿的生菜、油麦菜被抢购得一片不剩,以往摆在角落的速冻食品区域也围满了人,水饺、馄饨、方便面等被大家纷纷装进购物篮,就连菠萝、椰子这类平常不那么热门的水果,也被不少人放进购物车。一位超市工作人员道:“下午三点多开始,顾客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蔬菜区不到半小时就被抢光了,有人甚至整捆整捆地买香菜,这场景太少见了。”
线上购物平台也没能“幸免”,被汹涌的订单淹没。某生鲜App因为访问量太大,页面卡顿了足足十分钟,配送时间直接排到了次日凌晨;叮咚买菜紧急将北京地区的备货量增加了40%,可还是满足不了大家疯狂下单的速度。市民王先生原本只是想在App上下单买点零食,结果购物车里全是鸡蛋、土豆这些生活必需品,他自己都忍不住笑称:“这囤货的操作,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超市里的抢购热潮,反映出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居民内心的不安。城市居民的生活高度依赖物流链,一旦遇上恶劣天气,这条“生命线”就可能出现问题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因为有在地化生产的优势,在应对这类情况时,反而显得更有韧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明表示:“城市的高效运转是以牺牲一定的冗余度为代价的,一场大风就可能把供应链的脆弱之处暴露出来。”
北京市商务局在得知消息后,连夜召开调度会,明确表示“全市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并积极协调各大商超加大补货力度。物美超市将备货量提升到平时的2 - 3倍,永辉超市的肉禽水果储备增加了35%,蔬菜备货更是超过平时的2倍。从门头沟区商务局传来的数据显示,全区蔬菜每日储备量达到77吨,肉蛋果的库存超过130吨,完全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部分商超迅速开启“实时补货”模式,利用智能监控系统,根据商品的销售情况动态调整货架。物美超市龙湖天街店店长王晓艳介绍说:“我们安排员工24小时轮流补货,就是为了保证货架一直有货,让大家随时能买到需要的东西。”线上平台也在努力,它们优化配送路线,优先配送民生订单,确保大家尽快收到货物。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清风徐来”留言:“疫情封控时抢菜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现在一看到货架空了,心里就忍不住发慌。”这种心理在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据调查,68%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囤的食品最后有30%以上都被浪费了。
一条“批发市场货车被吹翻”的旧视频在业主群里疯狂传播,瞬间引发了大家的恐慌。虽然北京市商务局很快出来辟谣,再三强调“全市菜市供应充足”,可还是有不少市民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选择去超市大量囤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危机时刻,人们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导致原本理性的决策变得不那么理智。
基础款:储备够一家三口3天食用量的米面粮油,再准备些耐储存的蔬菜,像土豆、洋葱,还有充足的饮用水。
进阶款:除了生活必需品,还可以准备应急照明设备、常用药品以及充电宝,以备不时之需。
避坑款:要注意避免囤积容易腐烂的食品,比如绿叶菜,也别买太多速食,不然很容易造成浪费。
这场大风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生活的真实模样: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于疯狂囤积物资,而是来自于我们应对变化的能力。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如何在“恐慌性抢购”和“理性应对”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生活课题。
来源:热点追踪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