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万美元封口费!AI 换脸敲诈,马来西亚政客集体中招“不雅视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0:10 2

摘要:视频中是陌生的身体,却配上熟悉的脸,被点名的都是来自朝野的现任议员,对方开出10万美元的“封口费”,不付就公开,这不仅是诈骗,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技术恐吓。

马来西亚议员邮箱中接连收到的不雅视频和勒索邮件,一时间让AI换脸技术从科技热点变成了犯罪工具。

视频中是陌生的身体,却配上熟悉的脸,被点名的都是来自朝野的现任议员,对方开出10万美元的“封口费”,不付就公开,这不仅是诈骗,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技术恐吓。

事情从9月13日开始发酵,前经济部长、公正党前署理主席拉菲兹在社交媒体上透露,自己收到了一封来历不明的电邮,内容涉及他参与不雅行为的视频截图。

紧接着,雪兰莪州梳邦区国会议员黄基全也站出来说,他收到了相似的勒索邮件。第二天,即9月14日,通讯部长法米在脸书上证实,至少有10名议员遭遇了相同的勒索方式。

更可怕的是,所有视频截图除了脸不同,背景几乎一模一样,显示出这是一种批量合成的伪造操作

邮件中,对方自称是“私家侦探”,威胁称若不支付10万美元,就将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所谓的不雅视频。

对议员而言,这种勒索直击声誉底线,特别是在舆论极易被操控的当下,马来西亚政府随即要求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联合警方展开调查。

从内容细节来看,这些邮件来源一致,发送方式高度统一,受害者包括八名人民公正党成员,一名民主行动党议员、一名沙巴民统党上议员以及一名来自反对党民政党的州议员,全部为男性。可见,这并非普通的网络敲诈,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政界人士作为目标

有人会问,不就是一场网络诈骗吗?过去的钓鱼邮件、假中奖信息也不少,为何这次引发的震荡如此之大?

关键不在于钱,而在于AI换脸技术让这类作案手法更隐蔽、更逼真,它降低了制造假象的门槛,让“假的”更容易被相信,真相却更难辨认。

此前,在2025年年初,马来西亚就已有政坛人士卷入AI伪造视频诈骗案。马华公会总会长魏家祥、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前财政部长林冠英等都曾被冒充,骗局主打投资诱导,但并未上升到“不雅视频+敲诈”这一模式。

这一次,是AI伪造技术第一次被用来直接勒索政治人物,引发的心理恐慌更甚。

议员黄基全在社交媒体上坦言,他与拉菲兹比对邮件截图后发现,视频中的房间布局、床单折痕和摆设细节几乎完全一样,只换了脸

这说明视频并非真实拍摄,而是利用AI工具,将多位政客的面孔“贴”到同一个模板上。这类合成视频虽虚假,却极具迷惑性,一旦被公开,很难再洗清名誉。

通讯部长法米表示,涉事电邮已涉嫌违反《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一旦罪成,发送者将面临最高50万令吉罚款,或两年监禁,同时,还可能触犯刑事法典中有关恐吓与诈骗的条款。

这个案件的特殊性,在于它触发了一个技术伦理的警报。AI技术本应服务于公共利益,但一旦落入恶意使用者之手,就会成为精准打击的工具。

公众开始担心,今天是议员中招,明天是否会轮到企业高管、学者、甚至普通民众?

AI换脸工具早已开源,操作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一旦与勒索、诈骗结合,很难阻止其蔓延。“图像就是证据”的社会认知正在被瓦解,未来,连“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

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之中,警方尚未公开嫌疑人身份或背后是否存在组织操控,但这起事件已经引发马来西亚社会对AI治理能力、技术伦理底线和隐私安全体系的深层次反思

技术发展不会停,关键是制度和法律是否能跟得上。

AI能造福社会,也能制造恐慌。一旦我们放任其灰色用途蔓延,受害者可能不仅是议员,更是整个社会信任体系。

这次的敲诈风波像一块照妖镜,不只是揭示了不法分子的伎俩,也让人们直面一个现实:在AI时代,真伪之间只差一行代码,信任的代价却越来越高。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