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了贵州才知道有预制菜#、#贵州厨师不语只一味切菜炒菜#等词条轮番登上热搜,掀起一场关于“现做”与“预制”的饮食对话。
“去了贵州才知道,清水火锅也可以这么好吃!”
“贵州菜的‘含金量’太绝了,牛肉现切、活鱼现杀、锅底现炒!”
…………
最近,在预制菜争议不断的社交场里,一系列关于贵州美食的内容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
#贵州清水火锅#、#出了贵州才知道有预制菜#、#贵州厨师不语只一味切菜炒菜#等词条轮番登上热搜,掀起一场关于“现做”与“预制”的饮食对话。
提到贵州美食,多数人先想到红酸汤、糊辣椒,而清汤火锅恰好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看似简单的清水汤底,搭配新鲜时蔬和现切肉类,佐以特色折耳根蘸水,形成了独特的“贵州隐藏吃法”。这种反差的饮食体验,配上本地人“可惜你不是贵州人,不懂这锅‘清汤寡水’的杀伤力”这类趣味调侃,成功激发全网消费者的好奇心。这种传播路径与早年“折耳根拿铁”的走红逻辑一脉相承——打破认知常规的内容自带传播力。
热搜里的爆款视频总有相似镜头:厨师们当着食客的面,猛火、快炒、现做,手速快至出现残影。抑或老板把牛腿挂在橱窗,现场切割牛肉,骨头扔进大锅里咕嘟熬汤;绿色蔬菜鲜嫩欲滴,食客想吃什么自己拿。网友直呼“出了贵州谁还宠我”!
在当前饮食焦虑的背景下,这种“现做感”成为了最直接的安全感传递。消费者通过屏幕无法品尝味道,只能依靠“肉眼可见的新鲜”来建立信任。
客观说,全国都在用料理包,贵州也逃不过。
但传播层面,贵州美食可谓踩中这个“空档”:酸汤、糟辣椒、折耳根这类风味太“野”,工厂复刻容易“走味”,自然形成“现做>袋装”的独立生态,不会轻易被流行同化,且能够坚守本味,因此外来的餐饮品牌渗透率极其有限,使得贵州美食在传播中具备了天然的差异性优势。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贵州菜有辣,但凡预制菜只要说不要辣就做不出来,所以一般不搞预制菜,预制菜也只能搞搞庵汤、臭酸了。”
有必要强调一下,这里不是在夸“贵州没有预制菜”,而是在强调贵州美食被转化成传播内容的方式。毕竟哪里都有现做美食,贵州美食的巧思在于“让现做被看见、被感知”。无论是贵阳民生路上的现炸土豆片,还是地摊火锅店里现切现称现炒的猪肉锅底,抑或是一碟碟端上桌由食客自己DIY的烙锅食材,都明确给了观众“你看,我没藏私”的真诚。
其实贵州美食的传播没什么“独门秘籍”,无非是找准了网友的共鸣点:用反差感抓眼球,用细节打动人,用真诚换认同。对主流媒体来说,这或许是比“报道美食”更重要的启示:无论传播什么内容,真诚、懂受众、有温度,永远是不变的流量密码。
作者 田菊
编辑 刘娟利
一审 杨修玮
二审 陈俎宇
三审 高发强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