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后的明君:低微痴傻半生,登基后收复失地被称“小太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0:18 1

摘要:早在李忱(唐宣宗)还没上位的时候,就有人见他在宫中痴痴地笑,似乎除了哈达花纹、糯米饭啥都不关心。他爹是唐宪宗,可他妈不过是个有罪嫔妾。

唐朝后期这么多风波,怎么还冒出来一个被称作“小太宗”的皇帝?他还当过“傻子”呢?

早在李忱(唐宣宗)还没上位的时候,就有人见他在宫中痴痴地笑,似乎除了哈达花纹、糯米饭啥都不关心。他爹是唐宪宗,可他妈不过是个有罪嫔妾。

母凭子贵?不存在的。

更别提皇太子,太子位早被别人锁定。李忱心里清楚,于是学着当个“弱智”,逢人就傻笑,一句话都懒得回。

这招高明吗?绝对。

为了活命,他忍受无数冷嘲热讽。别的皇子比武射箭,他在一旁咯咯笑;别的皇子廷试夺功,他只知道抠手指头。

宦官们见他这么“好欺负”,倒也不觉得危险。可李忱的心里早有算盘:忍耐,为的是一朝翻身。

果不其然。贞元、元和年间,敬宗、文宗、武宗相继当皇帝,朝廷动荡、宦官专权,换了三任皇上都抢着整治官场,李忱躲在暗处,没人把他当回事。

可是,每一次暗杀、每一次试探,他都巧妙脱身。有人怀疑他真“痴”,可他从不露破绽。

直到武宗李炎一心想剔除异己,他又成了靶子。宦官要逼他喝毒酒,他只当是宫中把戏,笑嘻嘻喝下,又摇头晃脑活蹦乱跳。

宦官惊了:“这人胆子也太大!”可他们更怕李忱真有后手。

最后一班宦官干脆偷偷将他送出宫中,反倒保全了他的性命。皇叔流落民间,尝尽百姓疾苦,这段经历成了他后来政绩的“秘密武器”。

公元846年,唐武宗薨,宦官们想找个“傻瓜”立皇,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了李忱。你要知道,新帝登基最不稳,当时还有几个藩镇虎视眈眈。

李忱登基那天,宫门大开,六军指战使齐刷刷立誓,宦官拍着他的肩:“皇上威武!”李忱沉住气,没笑,一声不吭。

上位后的第一件事,他便改了“痴傻”!开朝会时,他随身带卷子,一摞摞大臣奏折,他认真读,反复点头,连更衣都忘了。

大臣们愣了:以前皇帝只顾赏赐酒肉,他却盯着吏治不放。有人还没参透他的套路,就被他一句“此案须严查”震得噤声。

他最先动的,就是朝堂上的“国舅”郑光。郑光权倾一时,连文武百官都要敬他三分。

可宣宗新人新政,轻轻一句“国舅失察,罚俸三月”,就把郑光打回原形。文武百官目瞪口呆,心想:这皇帝还真不把人情面放眼里。

论用人,宣宗可不含糊。他翻开唐太宗李世民那套治国秘籍——杜撰的《太宗实录》、贞观政要,逐字研读。

遇到妙策,他立马登记、第一个试点。比如他看到地方刺史昏庸,就不让他“调走顶替”,而是把他留下来当面点评:你这两年粮饷未清,百姓怨声载道,该如何整改?

刺史吓得赶紧捏汗。次月考核,他居然把这刺史一脚踢走,让原任副刺史顶上。

这欢迎状况少见。李忱把各州县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行省奏报,他让文官带着图表上奏,哪些水利工程未修,哪些驿站不通,都要写明整改期限。没几个刺史能逃过他手心。

有人说,这做法连宋朝都没这么狠。

军事上,他同样不手软。南疆边患起乱,吐蕃、回纥蠢蠢欲动。

李忱急起直追,亲自改良府兵制,把荒废已久的西川都督府收拾起来,设长驿、肃路使,确保边防粮草畅通。朔方节度使李希烈本来有异心,听说皇帝亲察边防,吓得乖乖增兵固守,连一句反话没敢出口。

就是这几年,安西四镇、河西走廊渐渐回归国土,边境骁骑常常在夜色下巡逻,不再是当年那种“夜有胡骑入塞”的混乱局面。唐朝的国威,像是又站直了腰。百姓说:当年盛世不过是传说,这回是真正的“小盛唐”。

可这份功劳,宦官功不可没。当初立李忱,正是他们的主意。

宦官们一方面想稳皇权,一方面又怕帝王太能干,于是先给他面子,提拔几个得力内侍,让他以为背后有人撑腰。等李忱稳固朝纲,准备动宦官时,他却发现对方势力深植禁军、邮驿、水陆交通,根本一时难以撼动。

所以,宣宗采了个折中:既不放纵宦官,也不正面硬碰。他让宦官们退居二线,除夕、上朝、行幸一律由中书省、大理寺等文臣办理,削减他们干政渠道。

兼任枢密使的宦官洪太常,看着日渐空置的御前会、宣政殿,心里憋屈,却也没办法反扑。

年深月久,宦官势力虽未一蹶不振,却也再难恢弘昔日。宣宗迈出这一步后,文臣虽不敢恣意妄为,却纷纷感叹:这位“傻皇帝”,真正明白“法度当先”。

只是好景不长。宣宗后期体弱多病,政局渐次回稳。

宦官又嗅到了机会,私下结盟,拉拢边镇藩帅。等他驾崩,宦官再次出山,史称“倾国之祸”。

人们不禁扼腕:要是宣宗再多撑十年,或许宦官就真能被他铲平。

有人问:宣宗这人,到底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就像黄巢这样的“野蛮人”,到底有功还是有过?

历史给的答案,常常是冰冷的数字:收复失地二十余年,边患平定五十余次,可宦官根基未除。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当属他在遗诏中那段话:咬破手指,写下:“朕薄德攸咎,宦官误朕,民黎多艰,余力未尽,愿后人克念在兹。”字字血泪,映照出他半生隐忍与后期的焦虑。

这就是李忱——表面半生痴傻,实际上暗藏锋芒;家世低微,却以勤政正纪、收复失地,被后世称作“小太宗”。他也许没能完全消灭宦官害群之马,却用行动告诉我们:再野蛮的棋局,只要心机足够,一样可以转危为安。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