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韦氏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韦旭为其取名“叔裕”,字“孝宽”。这一出身注定了他与乱世的不解之缘——京兆韦氏是关中望族,自西汉以来便以军功著称,韦孝宽的祖父韦真喜官至北魏冯翊太守,父亲韦旭曾任武威太守,在镇压
一, 京兆韦氏的将门之子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韦氏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韦旭为其取名“叔裕”,字“孝宽”。这一出身注定了他与乱世的不解之缘——京兆韦氏是关中望族,自西汉以来便以军功著称,韦孝宽的祖父韦真喜官至北魏冯翊太守,父亲韦旭曾任武威太守,在镇压莫折念生起义中战死沙场。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北方六镇起义爆发,15岁的韦孝宽随父亲韦旭参与平叛,在战场上初露锋芒。永安元年(528年),韦旭战死后,19岁的韦孝宽承袭父职,正式开启了长达52年的军旅生涯。
二,玉璧之战成就帝国之盾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目标直指西魏在汾河下游的军事重镇——玉璧(今山西稷山)。这座仅有数千守军的城池,守将正是37岁的韦孝宽。
高欢的东魏军堪称当时北方最强武装,携带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器械。战役伊始,东魏军在城南堆筑土山,试图居高临下攻入城中。韦孝宽见状,立刻命人加高城楼,始终保持城楼高度高于土山,让东魏军的计划落空。高欢派人传话:“你把城楼架到天上,我也会凿地入城。”随即命士兵挖掘十条地道,企图从地下突破。
韦孝宽应对极为精妙:他不急于封堵地道,而是在城内沿城墙挖掘长壕,派士兵驻守。东魏士兵刚从地道钻出,就被壕内守军擒杀。他还在长壕内堆积柴草,发现地道中有东魏士兵时,便点燃柴草,用皮风箱将浓烟灌入地道,烟熏火燎中,东魏士兵死伤惨重。
高欢见地道战失效,又推出“攻车”撞击城墙。这种攻车极为坚固,“车之所及,莫不摧毁”。韦孝宽让人缝制巨大的布幔,当攻车逼近时,士兵们手持布幔站到城墙上,利用布幔的缓冲作用,让攻车的冲击力化为无形。东魏军又在布幔前泼洒松脂,点火焚烧,韦孝宽则命人用长钩钩住火竿,将其拉离城墙,火焰无法伤及守军。
一计不成,高欢再出一招:命士兵在城墙下挖掘二十条地道,先掏空城墙地基,再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焚烧木柱,让城墙坍塌。韦孝宽识破此计后,在城墙坍塌处预先架设木栅栏,东魏军刚从缺口涌入,就被栅栏后的守军击退。
这场战役持续了五十天,高欢的二十万大军轮番猛攻,却始终无法攻破玉璧城。东魏军伤亡惨重,“死者七万人,聚为一冢”,高欢本人也因战事不利,忧愤交加病倒。他派人向韦孝宽劝降,韦孝宽回怼:“我韦孝宽镇守的城池,如同我坚守的气节,岂有投降之理?”
最终,高欢不得不下令撤军,归途中心力交瘁,次年便病逝。消息传回长安,宇文泰大喜过望,亲自下书嘉奖:“公受命御寇,奋不顾身,万里沙场,一境安宁,虽古人名将,何以加焉!”战后,韦孝宽被晋爵为建忠郡公,成为宇文泰麾下核心将领之一。
从此,西魏扭转了对东魏的弱势地位,而韦孝宽的名字,也成为“防守”的代名词。唐代军事家李靖曾评价:“玉璧之守,孝宽之智,过于墨翟矣。”将其与古代守城大师墨子相提并论。
三,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①智取段琛,牛道恒
西魏大统五年(539年),韦孝宽镇守宜阳(今河南宜阳),与东魏将领段琛、牛道恒对峙。段琛派牛道恒在边境招降西魏百姓,对西魏边境造成极大困扰。韦孝宽得知牛道恒很受段琛信任,便想出一条离间计。他派人搜集牛道恒的手迹,让擅长模仿笔迹的人伪造了一封牛道恒写给自己的信,信中表达了对西魏的向往和归降之意。
为让计谋更逼真,韦孝宽在信中故意涂抹修改了几处,仿佛写信人犹豫不决。他还找来一名俘虏,让其将信藏在发髻中,故意让段琛的士兵搜出。段琛本就多疑,见信后果然对牛道恒产生猜忌,两人之间的配合变得生疏。韦孝宽趁机出兵突袭,一举击溃东魏军,俘虏了段琛和牛道恒。
②计除北齐名将斛律光
最能体现其离间术巅峰的,是除掉北齐名将斛律光的事件。斛律光是北齐的“顶梁柱”,善于用兵,多次击败北周军队,被北周视为心腹大患。韦孝宽深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决定从内部瓦解北齐。他派人搜集斛律光的日常言行,编成谣言:“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百升”即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高山”暗指北齐皇室高氏,“槲树”则谐音斛律光的姓氏。这些谣言暗示斛律光有谋反之心,韦孝宽让间谍将谣言在北齐都城邺城四处传播。北齐后主高纬本就昏庸多疑,听到谣言后,又在奸臣祖珽的挑拨下,最终下令诛杀了斛律光。消息传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欣喜若狂,当即下令大赦天下。失去斛律光的北齐,如同断了脊梁,为后来北周灭齐埋下伏笔。
四,老当益壮,平定尉迟迥之乱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71岁的韦孝宽本已致仕,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重新推到历史前台。这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赟病逝,外戚杨坚辅政,意图篡夺北周政权。相州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甥)不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举兵反叛,关东各州纷纷响应,叛军兵力迅速膨胀到数十万。
杨坚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东征。此时的韦孝宽已年过古稀,却毫无老态,行军布阵依旧有条不紊。大军进至河阳(今河南孟州)时,尉迟迥之子尉迟惇率军十万驻守武德郡,两军隔沁水对峙。
尉迟惇想待韦孝宽军半渡沁水时发动突袭,便主动后退,假意让北周军渡河。韦孝宽识破其计谋,趁尉迟惇军后退之机,下令全军迅速渡河,并在渡河后烧毁浮桥,断绝士兵退路,激励将士死战。北周军士气大振,奋勇冲杀,尉迟惇军大败而逃。
韦孝宽乘胜追击,直逼邺城。尉迟迥亲自率军十三万在城南列阵,其麾下“黄龙兵”(鲜卑精锐)战斗力极强,初次交锋中,北周军一度受挫。韦孝宽沉着应对,他发现邺城百姓聚集在城头观战,便下令士兵向人群射箭。百姓受惊,纷纷溃散,混乱中冲垮了尉迟迥军的阵脚。韦孝宽抓住战机,下令全线进攻,叛军大败,尉迟迥自杀身亡。
平定尉迟迥之乱后,韦孝宽威望达到顶峰。但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叛乱平定后不久便主动请求退休。同年十一月,韦孝宽病逝于长安,享年72岁。他的去世,为杨坚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次年(581年),杨坚代周建隋,是为隋文帝。可以说,韦孝宽以自己的最后一战,为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五,名将的日常:至孝,重情,重义,环保,不饮酒
史载韦孝宽“性至孝,遭母忧,居丧过礼”。他在担任晋州刺史时,母亲去世,按礼制应辞官守孝,但当时正值与东魏战事紧张,西魏文帝元宝炬强令他留任。韦孝宽虽在任上,却始终穿着丧服处理政务,直到三年后战事平息,才得以回乡安葬母亲。
镇守玉璧期间,发现当地百姓砍伐树木过于频繁,导致水土流失。他便下令划定“禁伐区”,规定每年只能在特定时间砍伐树木,且需保留幼苗。这一举措在南北朝时期极为罕见,体现出他超越时代的生态意识。
韦孝宽与同为西魏名将的独孤信交情深厚。两人曾在荆州共事,闲暇时常一起探讨兵法。后来独孤信因政治斗争失势,被宇文泰赐死,许多人避之不及,韦孝宽却冒死为其收尸安葬。
有趣的是,韦孝宽一生不饮酒,也不喜欢听音乐。每次宴席上,别人饮酒作乐,他始终以茶代酒,安静端坐。部下曾劝他:“将军一生征战,当以歌舞自娱。”他却回答:“吾以剑盾为乐,何须丝竹?”这种简朴自律的生活,或许正是他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头脑的原因之一。
韦孝宽的一生,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时代,见证了南北朝后期最动荡的岁月。
来源:向阳可爱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