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9日凌晨,在美国向广岛投放原子弹的第三天,苏联正式出兵,对盘踞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1945年8月9日凌晨,在美国向广岛投放原子弹的第三天,苏联正式出兵,对盘踞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民众宣布,对日开战
号称“坚不可摧”的关东军防线,在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下,迅速土崩瓦解,也浇灭了日本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本来日本就被原子弹巨大的破坏力给惊住了,正在商议投降。
如今苏联也出兵了,日本已经没有选择了,因而在8月10日的时候,日本内阁首相铃木贯太郎通过驻瑞典公使,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一切要求,这意味着日本放弃了抵抗。
而在初中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上,也对苏联的出兵进行了记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或许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教科书上从未说过,苏联为何要坚持出兵,毕竟当时日本已经穷途末路了,况且在原子弹的轰炸下,日本高层的心理防线已经崩溃,投降就在眼前,苏联为何还要坚持出兵呢?
说白了还是利益问题,而且一开始,苏联只是意向性承诺,而非真的准备出兵。
事实上,早在珍珠港事变后,罗斯福就向斯大林发出请求,希望借助苏联对日本进行大规模轰炸,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
苏德战争
毕竟苏德战争已经爆发,苏联现在的精力都放在抵御德国上,无暇东顾,再说,和日本开战,会让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虽说斯大林的拒绝让罗斯福深表遗憾,但罗斯福也能理解,毕竟苏联目前在战略上,的确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但到了1943年的时候,二战局势发生了逆转,苏联不仅打赢了斯大林保卫战,就连意大利也见势不妙,选择了投降,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也让斯大林有了介入远东局势的想法。
毕竟对于苏联而言,远东的战略不冻港,相当重要。
中东铁路,苏联维护远东利益的大动脉
但日本呢?自十月革命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先后3次侵犯苏联,更别说日本还侵占了沙俄时代扩张得到的旅顺、大连港,严重威胁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碍于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才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与日本虚与委蛇。
可如今日本又深陷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是时候拿回苏联的利益了。
于是在德黑兰会议召开的前一个月,也就是1943年10月19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国外长会议的时候,斯大林将对日作战的计划透露给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并让他转告罗斯福。
此举正中罗斯福下怀。
本来斯大林不透露这个计划,罗斯福也要提的,毕竟苏联参战,可以大大减少美军的伤亡,毕竟日军不要命的板载冲锋,给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日军不要命的板载冲锋,给美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其次呢还能对日本形成战略合围,逼迫日本投降。
当然,罗斯福也知道,让苏联出兵是有代价的,至于代价,他也知道,无非就是保证苏联在远东的利益罢了。
于是在1943年11月22日的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找来了蒋介石,先达成了《开罗宣言》,宣布:“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会议
然后呢,提出将大连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建议。
蒋介石一听,日本掠夺的领土都可以换回来,代价就是大连港成为国际自由港,并没有丢了主权,就表示这个问题可以考虑。
大连,位于中东铁路末端
罗斯福为啥提出将大连港变成国际自由港呢?其实就是为斯大林出兵做准备的。
这也是为何在德黑兰会议之前,匆匆忙忙把蒋介石拉到开罗的原因,其实就是想让蒋介石出让东北的一些特权给苏联,好换取斯大林同意对日作战而已。
而一取得蒋介石出让中国东北的某些权利的允许后,罗斯福立即前往德黑兰。
在美英苏三国德黑兰首脑会议上,罗斯福先试探了一下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
斯大林呢?没有急着表态,反而聊起了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入口问题,随后将话题引到远东,表示苏联在远东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完全不冻的港口。
德黑兰会议期间
罗斯福一听就知道,斯大林想要什么,表示:“自由港的主张可以适用于远东地区,比如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
尽管罗斯福没有明说,但斯大林已经知道,大连港是苏联的囊中之物了。
不仅同意《开罗宣言》的全部内容,更答应欧洲战场结束后的半年,将参加对日作战。
但这个时候,苏联的参战,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意向性的承诺,毕竟苏德战争还没结束,再说一个大连港,是满足不了斯大林的胃口的。
果然,1944年12月14日,斯大林正式向美国提出了对日作战的条件:
1、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南部应归还苏联,萨哈林岛也就是我们说的库页岛;
2、因通往海参崴的海路完全被日本人控制着,苏联需要再次租借包括旅顺和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周围地区;
3、苏联需要继续租借中东铁路和连接大连的中长铁路;
4、需要国际上承认外蒙古的现状,即保持外蒙古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
说实话,这出兵条件,可超出了罗斯福的想象,但斯大林认为,苏联要参战,必须要向苏联任命有个“交代”,也就是得说清楚苏联为何战胜德国后又迅速挥师东进对日作战。
而这些出兵的条件,就是对苏联人民的“交代”,而且斯大林有底气让罗斯福同意这些要求。
苏联远东地区
为啥?就是斯大林知道,美军登陆日本本土作战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大到罗斯福都要慎重考虑迟迟不能下决心的地步。
虽说日本败局已定,剩下的只是时间和盟军需要付出代价的问题。
但仅仅依靠美军和日军进行战略决战,尤其是在日本本土决战,美军肯能需要付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伤亡的惨痛代价。
就连丘吉尔的也在回忆录里表示:“美、英曾认为,在日本登陆作战,很可能需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罗斯福
如此大的伤亡,罗斯福自然是要极力避免的。
事实上,罗斯福早已采取了多项战略性的举措,除了力促斯大林正式承担苏联参战的义务外,还加紧秘密研制原子弹。
虽说在1943年5月的时候,就启动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但到了德黑兰会议的时候,尚未取得重大进展。
《奥本海默》说的就是这事
哪怕到了雅尔塔会议之前制造了一个原子弹,但任美国国务卿霍普金斯认为,原子弹投入战场,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因而在对德和对日的作战计划中,没有加以考虑。
那原子弹什么时候才成功试爆呢?是在1945年7月。
所以在1944年末这个时间点,罗斯福对原子弹研制成功还没有绝对把握,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苏联参战上。
这就是斯大林的底气,也是其恢复苏联远东权益增加讨价还价的筹码。
尽管斯大林狮子大开口,但罗斯福认为,斯大林不过是要恢复在远东的利益而言,损害的又不是美国的利益,只要苏联肯对日作战,牺牲点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没什么,于是,就背着蒋介石,在雅尔塔会议上,敲定了战后的利益划分。
雅尔塔会议
根据雅尔塔协议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三个月内,苏联将对日作战,其条件为:
1、外蒙现状必须予以保护;
2、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所丧失的权益须予恢复,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须交还苏联;
3、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4、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东北的全部主权;
5、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但《雅尔塔协定》毕竟是损害中国主权利益的,因而斯大林和罗斯福在会谈期间,表示会谈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对中国人保密”。
不过,国民政府对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的会议内容也是非常关注,甚至都预料到美苏要损害中国利益。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比如1945年2月8日,蒋介石就在日记里写:“罗斯福、丘吉尔、史达林黑海会议一次公报,一如预料,罗其果与英俄协以谋我乎?”
很显然,即便不知道会谈的内容,蒋介石也预感到这次会议对中国不利,但又没办法获得具体的内容,只能通过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等渠道来打听具体的内容。
但直到1945年3月,蒋介石才知道了雅尔塔会议期间涉及中国的有关内容,当然,这个内容是罗斯福通过驻美大使魏道明透露的。
之所以透露,是因为《雅尔塔协定》的实现需要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所以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又规定美国要承担说服蒋介石的使命。
雅尔塔协定
也就是说,罗斯福现在透露消息,就是让蒋介石同意,然后和苏联签订友好同盟协定将《雅尔塔协定》规定的内容确定下来。
这让蒋介石很为难,毕竟抗战还未胜利就出卖主权,有些说不过去,势必要背上骂名。
但国民政府抗战又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况且抗战胜利后,他想要打赢内战,又怕苏联支持中共,又怕美国不支持自己。
所以,在1945年6月30日,蒋介石派宋子文、胡世泽以及蒋经国组成一支谈判代表团,奔赴莫斯科和苏联展开交涉。
但苏联和美国已经商定,宋子文的一切谈判,注定是徒劳的。
宋子文
尽管期间历经四十余天,谈了六轮,但斯大林的态度强硬,坚持要求外蒙独立,而且在谈判期间,斯大林还提出了新的条件:
1、关于维持外蒙古的现状,苏联的理解是承认外蒙独立;
2、除了要租界旅顺和大连港外,周围地区虽然名义上归中国管理,但管理人员需要由苏联批准;
3、大连城市由中苏共管,大连港则是中苏专用海军基地,需要由苏联管理;
4、旅顺港虽然由中苏共同使用,但苏联需要行政管辖权;
5、中国必须统一建立一个为期40年的中苏联合委员会管理“满洲”铁路,且负责人、经理以及董事会大多数成员,必须是苏联人。
斯大林态度相当强硬
而且明确表示:“若不认可外蒙古独立之事,那么便无需再谈中苏同盟友好条约!”
同时,为了让蒋介石同意,斯大林还明确表示,只要承认和签订条约,苏联将明确表示不支持中共,且愿意承认国民党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更同意美国关于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主政府的政策。
但言外之意,要是蒋介石不同意,那苏联只好支持中共了。
这番话,让蒋介石开始犹豫了起来,在他眼里,个人的权力比中国的主权更重要,因而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选择让步。
另一边,除了斯大林对蒋介石强硬之外,苏联军事代表安东诺夫多次向英美盟国表示,苏联何时出兵,取决于中苏谈判的结果而定。
显然,就是想要让督促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
但随着美国原子弹引爆成功,开始对苏联的态度强硬起来,不仅在东北门户开放的问题上对苏联施加压力,甚至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提出干涉,反对把大连港划归苏联军事区或把它作为苏联海军基地。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此图为爆炸现场
到了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后,美国认为,即便没有苏联出兵,也能迫使日本投降了。
为了美国日后在太平洋的利益,美国自然不乐意苏联在远东占据更多的优势,态度也愈加强硬,反而让斯大林有些急迫的要出兵了。
投下的两颗原子弹
此前斯大林可以稳坐钓鱼台,就是因为美国有求于他。
但现在,局势已经发展到不需要苏联出兵也能迫使日本投降的地步,这么一来,要是苏联还端着不出兵,那就彻底失去在远东谋取权益的有利时机。
哪怕现在和国民政府还没谈出结果,但来不及了。
1945年8月8日凌晨,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并出动150余万兵力分三路突袭关东军防线。
苏联出兵
关东军仅有几十万人,且士气低迷,完全不需要150万大军的兵力,为什么苏联要一口气出动150万呢?就是希望扩大在东北的占领区,形成既定的占领事实。
哪怕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哪怕在8月17日,关东军提出停战交涉,但苏联不仅没有要求日军立即投降,反而表示,关东军应于8月20日12时以后停止战斗行为。
就是因为,一旦宣布接受日军的投降,就有可能招致中国和美国介入受降。
所以,苏联得利用达成协议的这段时间内,尽可能的扩大在东北的占领,而苏联,也正是在8月18日-20日,依靠空运部队和地面快速先遣部队相继抢占了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长春、沈阳、承德、旅顺、大连等地。
苏联出兵路线
另一边,有了美国的支持,蒋介石腰杆子也硬朗起来,甚至要求谈判的代表团要坚持以下几点:
1、划定外蒙的边界;
2、旅顺海军基地成立中苏军事委员会;
3、为大连委派一名中国港务员。
但现在苏联已经占领了东北,美国的支持和原子弹的威慑力,已经无法让蒋介石在谈判桌上带来更多的优势,甚至情况还更糟糕。
苏联钢铁洪流
为了逼迫蒋介石同意,斯大林还无不威胁地表示:“中国最好快些达成协议,不然的话中共将要进入东北。”
面对苏联已经在东北迅速推进的事实,蒋介石已经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8月14日,蒋介石批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在次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结束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也基本按照苏联的想法签订了,但斯大林对于现在的远东权益还不满足,因而在正式签订前,向宋子文提出了“战利品”问题。
至于战利品是什么,斯大林没有明说,但苏军却已经行动。
经过大兴安岭的苏军
在杜鲁门的私人代表鲍莱在《1946年6月关于日本在满洲财产致美国总统的报告》中说:“苏军抵达满洲的工业区后,就开始有系统地没收粮食与其他存储的物资,并且在9月初就开始有选择地搬运工业机器。”
显然,没有比直接搬运更实惠的利益了。
而本来规定,日军投降三个星期内,苏军就要撤军,并且在3个月内撤退完毕的,但在撤退日期即将到达的时候,苏联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的顾问斯莱特考夫斯基表示,希望中苏能在东北联合经营80%的重工业。
苏军在东北
此举,无疑是想要插手东北的经济,蒋介石表示:“中苏在东北的经济合作问题只有在苏军完全撤退后才能开始讨论。”
得到这个答复后,斯莱特考夫斯基立即宣布,所有东北的工业企业均为苏军的“战利品”。
而后,马利诺夫斯基又放话,想要留下这些也可以,但苏联要得到这些企业的股票,且在在重工业股份中占51%,在轻工业股份中占49%,还威胁表示,一旦经济合作方案未达成,苏军撤退日期也不能确定。
另一边,美国也开始进行干涉,毕竟苏联在远东的占据,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利益,认为中苏在东北的经济合作,违反了美国的“门户开放”的原则,置美国商业利益于显著不利地位。
在美国的干预下,苏联被迫改变此前的经济合作计划,取而代之的就是将东北能拉走的一切都拉走,根据1946年12月联合国调查团的报告的估计,苏联在东北运走的经济损失,高达8.58亿美元。
可想而知,苏联的这次行动,以最小代价取得的最大成果,收获远远大于出兵的风险。
以最小代价取得的最大成果,收获远远大于出兵的风险
所以,苏联出兵东北,说白了,就是利用二战,改变苏联以往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孤立局面,以求得在战后国际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有利地位。
事实上,苏联做到了,但代价就是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而直到建国后,我们才拔出苏联插在东北的这颗肉刺。
参考资料:
柳建辉、孙新:《正视抗日战争》,青岛出版社,2015年
李杨:《蒋介石与雅尔塔协定的再认识》,《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
王永祥:《雅尔塔密约与中苏日苏关系》,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记》,北京出版社,1990年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史学集刊》,1991年
王永祥:《1945年国民政府与苏联谈判内幕——蒋介石为何向斯大林低头》,《百年潮》,1991年
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江沛:《苏联出兵东北是抗日还是"投机"》,《出版参考》,2003年
韩新路,张茹芬:《抗日战争后期的中苏关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部分图片来源:国家档案局-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https://www.saac.gov.cn/zt/zslhda70/listSix.html)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