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曾经的区域平台初创者到最晚才官宣二级管控时代,万科走到这一步也确实需要一些改变的勇气,万科组织调整来的有点迟,但是也并不算太晚。
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前段时间,万科这一波大动静,也确实是成立40年以来的最大变化了,几乎把万科这家曾经的顶流房企老底都掀翻了一遍。
从曾经的区域平台初创者到最晚才官宣二级管控时代,万科走到这一步也确实需要一些改变的勇气,万科组织调整来的有点迟,但是也并不算太晚。
纵观这个行业发展趋势,二级管控时代已经是必然,城市发展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如果还是十年前的强扩张管控体系,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从万科这十年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北方区域的逐渐失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区域依然强势,南方区域依然混乱,如今排面已经非常清晰。
本次区域平台取消之后,城市公司的组织调整已经正式开启,北上广深作为如今所有房企深耕的重点城市,万科接下来怎么干,值得关注。
就在近期,各大万科城市公司hr开启了忙碌之旅,这么多的人重新整合到一个城市公司,这组织需要如何安排,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从如今已经成熟的二级管控体系房企来看,无论是龙湖地产,还是中国金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等,基本上都比较类似,城市公司的班子成员相对比较简洁。
不过万科早期城市公司过多,合并区域之后,很多早期高管都挤进一个城市公司平台,如今已经是神仙打架状态,谁上谁下真的是一个大难题。
从如今北京城市公司来看,一个不到50亿的城市平台,在合并了周边多个城市公司之后,迎来了最终的复杂牌面,或许这也是房企城市公司的最王炸配置。
地产高富帅独家获悉,万科北京公司最终形态正式出炉,与其他房企完全不同的是,万科北京公司的经营班子成员高达8人。
首先是一号位,万科北京公司总经理,这是由深铁置业集团外派,前万科执行副总裁李刚担任,或许也是对北京市场的足够重视,这块招牌确实也不能倒。
李刚(198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取得深圳大学法律硕士学位。
其早期职业经历集中于深圳市公安系统,2017年转入企业界,历任深圳市天健集团纪检监察室负责人、深圳地铁集团办公室主任等职。
2018年起担任深圳市地铁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25年初调入万科集团担任副总裁。
作为警察司法机构北京出身的李刚,直接担任了万科的核心高管,不得不说这步棋的布局还是值得大家慢慢品。
作为北京万科二号位的王智余,仍然是深铁集团外派,如今担任北京公司常务副总,基本上就是业务方面的牵头人角色。
与李刚背景不同的是,王智余算是科班专业出身,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作为前深铁置业的副总级高管,本次挂帅万科,也符合常规操作。
接下来就是一堆前万科旧将的安排,北京万科副总经理廖心旷,分管设计与成本,这位是绝对的万科北京老人之一。
廖心旷,1981年出生,2004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万科超过20年的超级产品大师,也经历了北京万科三大区域总时代。
早期开发经营本部搬迁深圳总部之际,集团也有意向让廖总调入总部,估计也是家庭原因,本次回归北京公司副总,也算是最服众的。
原本廖总就是万科北京区域设计总监兼北京副总,组织调整之后原万科北京公司成本负责人调任山东公司,如今还分管北京公司成本业务。
如今分管北京公司工程专业的是原北京城市总经理林曈,这位也是比较老江湖的万科高管了,曾经单任多年的万科城市总。
从西边到东北,再到北京,如今这位区域总级大佬又回到了自己17年前的岗位,或许也是本次调整最不可思议的高管之一。
林曈,出生于1971年。于1995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早在2008年林总就提拔为沈阳万科副总。
2019年,林曈升任为万科集团东北管理中心总经理并兼任长春城市总,属于万科高管体系里面资深大佬级别人物。
本次组织调整之后,太原公司总经理辛增亮调任北京公司担任副总分管营销,这位一直深耕太原数年的万科旧将,本次分管北京公司营销条线。
作为2004年本科毕业就加入万科的万科新动力,是北京区域培养起来的一位猛将,早在2009年就开始拓展太原市场,已经担任太原城市总多年。
早在2023年就从佛山城市总的位置调任北京区域的黄运林,如今是北京公司助理总分管招采与客服模块,这属于已经降低了两个级别。
黄运林,也是一位70后老将,作为济南万科的开拓者之一,曾经打造万科济南超百亿的业绩,在山东地区的知名度非常高。
2019年临危受命接替冯卷担任万科佛山总经理,不过这一时期的万科佛山已经是千疮百孔的局面,到了2023年初黄运林再次调入北京区域本部。
回顾黄运林职业生涯,本次调整也属于回到了自己15年前的岗位,或许也是这一批万科嫡系高管的基本命运。
另外两位班子成员分别是分管投资发展的助理总刘育民,分管太原地区业务的助理总王昊博。
刘育民早期也是青岛万科总经理级别,王昊博早期担任太原万科分管工程成本副总,后期单独常务副总。
可以看到,如今北京万科核心班子成员几乎全部都降级,基本所有管理班子都是早期资深城市总量级。
可以看到,传统房企组织构架一般都是一个城市总,2-3个分管领导,班子成员很少超过5位,如今万科北京公司班子成员直接扩张到8位。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原万科北京首席产品官夏天已经转型做项目总,之前也分管营销了一段时间,这位万科老将一直北方万科系统,也一直没有到管理层,还是有点可惜。
作为房企里面组织能力最强的万科,早期不管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是体系建设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不过近期比较搞笑的是,很多城市公司似乎都在对标友商,如何安顿这一批合并之后的嫡系,万科如今自身似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策略。
回顾北京区域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位区域总,但是似乎是越往后期,整体无论是产品调性还是市场话语权,基本上快被市场遗忘。
特别是北京市场,早期毛大庆时代,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多元化业务,在当时那个年代,万科绝对是市场的头把交易。
随着毛大庆的离开,嫡系部队的迅速离职,刘肖时代的万科北京区域,可谓是口碑急转直下,并且也出现了很多大问题。
这一时期的万科北京公司,注重似乎有点偏离核心轨道,刘肖曾经提出“6+X”,仅在家装领域就要“再造一个北京万科”。
但数年之后,万链黄了,创新项目有一大半是没有利润的。
海归派的光环,加上万科独有体系下的超大授权,万科在北京这几年搞的动静很大,实际上与地产业务本质已经偏离甚远。
这一批战投帮的上位,可谓是这一时期万科给外界最大的一个初步印象,早期工程设计出身的实战派换成高学历的咨询海归派。
刘肖在万科或者说地产界的起点比很多人的终点线都高,当初在杭州万科的确是做出了成绩,履历也一直漂亮,这也是总部提拔为区首的基本面。
可以说大咨询公司出来的高管都有这个特点——不但履历、成绩漂亮,而且做成的每件事还很有说法和噱头,特别易于归纳和传播,有里子更有面子。
这在这一时期的万科,具备这种履历背景是非常具备话题性的,万科高层也很享受这种履历带来的满足感,毕竟这一时期的万科已经是世界500强国际化企业。
来到卢冰时代的北京区域,属于神仙也无法挽救的时代,不仅仅是行业已经持续下行,万科自己早期积累的很多问题也逐渐暴露。
在他之前的两任北京区首,毛大庆让万科北京销售额突破200亿,刘肖在北万进行了各种组织变革和业务创新。
而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是大量的滞重资产和风雨飘摇的市场环境,很显然对于卢冰来说已经力不从心,本次调整过后,卢冰回归集团总部接手办公业务,回到舒适圈。
大调整过后,北京万科迎来最新的超大阵营班底,这座万科已经深耕超过32年的超一线城市,还能起飞吗?,只能交给时间。
对于今天的分享,大家对万科有什么需要补充?都可以留言讨论,感谢大家。
来源:房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