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交差的论文,使我升了一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19:55 2

摘要:十年前,校长笑着对我说:"你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些,写篇论文给上级交差吧。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你一定写一篇应应急。"有感于校长的信任,我接过了这个略带无奈的任务。作为在乡村学校坚守三十余载的教育工作者,那些与我并肩的老教师

十年前,校长笑着对我说:"你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比我们这些老家伙强些,写篇论文给上级交差吧。写不写,是态度问题,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你一定写一篇应应急。"有感于校长的信任,我接过了这个略带无奈的任务。作为在乡村学校坚守三十余载的教育工作者,那些与我并肩的老教师们在数字浪潮中蹒跚学步的身影突然浮现——他们如何在键盘上笨拙地敲击,如何围着年轻教师请教网课操作,如何在办公室里互相传阅着记满快捷键的笔记本。这些真实的画面构成了论文的雏形,我将其命名为《老骥犹伏枥,村小燃希望》,试图记录乡村教师群体在信息技术时代的突围与成长。

撰写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为了捕捉那些细微的教学瞬间,我走访了五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看着他们用颤抖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画出歪斜的课件示意图,听着他们讲述为了学会直播教学在深夜反复练习的故事。那些被岁月磨出老茧的手掌与现代化设备的碰撞,让我愈发觉得这个选题的重量。论文数易其稿,从最初的经验总结逐渐深化为对乡村教育信息化困境与突破的深度思考,当最终稿打印出来时,稿纸上的修改痕迹已密密麻麻如春日的燕巢。

次年春日,命运的馈赠来得猝不及防。当同事在走廊上喊住我时,我正抱着作业本走向教室,汗湿的后背还带着三月的料峭。"省电教馆一等奖!你还装什么糊涂?你成作家了。"他的语气里带着戏谑,直到教导主任将红头文件递到我手中,看到那行"《老骥犹伏枥,村小燃希望》荣获一等奖"的字样,我才敢相信这个曾被视作"应付差事"的任务,竟在全省教育工作者中引起了共鸣。市级奖励的500元与学校追加的100元奖金,于我而言远不及那份荣誉证书带来的震撼——它不仅是对乡村教师群体的肯定,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大门。

次年,我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小学作文教学点滴探索》,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2019年,基于教学体会创作《体味生

活学写真文》,获省教育学会二等奖。

疫情如骤雨般袭来时,我被指定为信息技术负责人。我带着三年前撰写论文时积累的经验,牵头搭建起全校的网课平台。记得那个冬夜,我在录播室里调试设备到凌晨,看着屏幕里自己略显疲惫却坚定的身影,忽然想起论文中记录的老教师们学习打字的场景。如今角色转换,我成了那个在云端架桥的人,带领着二十余位教师完成了从三尺讲台到虚拟课堂的迁徙。当看到老校长戴着老花镜在摄像头前认真板书,当听到学生们在评论区打出"老师辛苦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夜晚都化作了春泥,滋养着教育的新苗。

疫情渐退后的反思来得自然而然。我将网课期间的观察与思考凝结成《疫情网络教学得反思与启示》,意外再次斩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份坚持竟为我带来了职称晋升的机遇——从专业技术七级破格晋升六级,这个在同事眼中"难上加难"的跨越,于我而言却是水到渠成的注脚。

一篇关于我们学校的消息刊载于本市日报,人们把目光投向我们学校。

当年自己在论文中写下的"信息技术不应是乡村教育的藩篱,而应是腾飞的翅膀"。在现实中有了回应。几次获奖的经历教会我:教育者的成长从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对土地的深耕、对时代的回应、对初心的坚守。当老骥的蹄声踏过数字的原野,留下的不仅是一串串脚印,更是一片等待萌发的希望之春。

来源:吴豪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