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这一天,特朗普的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一条帖子引爆了舆论。他不仅威胁可能要让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甚至扬言要对首都华盛顿进行全面的联邦管制。
9月15日这一天,特朗普的社交平台“真实社交”上,一条帖子引爆了舆论。他不仅威胁可能要让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甚至扬言要对首都华盛顿进行全面的联邦管制。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股强大的压力跨越太平洋,降临到了日本政府头上。特朗普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发出明确信息:日本,绝对不能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两件事,看似一内一外,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却是一套组合拳的左右开弓。这背后是一种被特朗普玩得炉火纯青的政治策略——“强制杠杆”。
他正在把总统手中本应用于应对危机的特权,以及美国与盟友间的稳固关系,都变成了一种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杠杆。
目的只有一个:强行撬动那些他不满意的国内政治僵局和国际多边共识,绕开所有制度性的障碍,最终巩固他个人的绝对权威和政治基本盘。
在国内,“国家紧急状态”这东西,已经变味了。它本是宪法赋予总统在危机时刻绕过常规法律程序的特别权力,如今却在特朗普手里,成了一把用来打击政治对手、压制地方自治的“万能钥匙”。
他用这把钥匙,不是为了应对什么真正的国家危机,而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
这次,他的杠杆精准地对准了华盛顿市长鲍泽。
在特朗普眼里,这位市长就是个“激进左翼”,尤其是在移民问题上拒绝与联邦移民执法机构合作的态度,更是让他无法容忍。
当然,他的目标绝不止一个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这些由民主党主政的城市,因为被他贴上了犯罪率高、流浪汉多的标签,都成了这套“组合拳”可能打击的对象。
华盛顿市长鲍泽
这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威胁。就在8月11日,他已经派遣了超过两千名国民警卫队进驻首都。事后,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宣传这一行动“立竿见影”的成效。
他的行动已经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华盛顿总检察长施瓦尔布在9月4日直接将联邦政府告上了法庭,而抗议的民众则在9月6日走上了街头。特朗普正在一步步将威胁变成现实。
华盛顿总检察长施瓦尔布
而点燃这把火的,还有一根情绪化的导火索——他的保守派盟友柯克的意外身亡。
一名年轻人开枪夺走了柯克的生命,特朗普迅速将此案定性,宣称枪手是一个“好学生”,是被左翼的激进言论给彻底改变了。
这个说法,简直是为他动用强权量身打造的舆论催化剂。在他的副手万斯参加柯克的悼念直播节目时,更是直接借题发挥,猛烈攻击左翼团体,为右翼主张大声疾呼。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权力斗争,而是通过激化意识形态对立,为动用“强制杠杆”铺平道路。
万斯为柯克抬棺
视线转向国际,特朗普的“强制杠杆”策略同样运用自如。在他眼中,牢固的盟友关系并非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而是他推行单边主义议程的延伸工具。
他通过施压,迫使盟友做出违背自身国家利益和国际主流共识的选择,硬生生将双边关系变成了服务于他特定外交目标的“强制杠杆”。
这次,杠杆的另一端压在了日本身上。就在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的关键节点,美国发出了赤裸裸的指令,要求日本不得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已经不是平等的盟友协商,而是直接将此事与日美关系的稳定直接挂钩,充满了威胁的意味。
这一指令,瞬间让日本陷入了外交上的孤立。放眼全球,已经有超过一百四十个国家承认了巴勒斯坦的独立国家地位。
就在去年,挪威、西班牙、爱尔兰和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更别提联合国大会在9月12日刚刚以142票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支持“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而特朗普政府,恰恰是那少数投下反对票的国家之一。
联合国大会
日本政府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困境。一边是来自美国不容置喙的威胁,另一边则是来自法国、英国等其他盟友的劝说,它们希望日本能承认巴勒斯坦,以此向以色列施加压力,结束对加沙的封锁。
这种局面让东京极为尴尬,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贴上“缺乏独立外交”的标签。
特朗普政府为何如此执着?其背后,是美国一贯的亲以色列立场,以及对多边机制的极度蔑视。
他们甚至拒绝为巴勒斯坦官员发放签证,阻止他们前来参会。
在这种逻辑下,盟友日本的国家利益和外交自主选择权,都被无情地简化,最终变成服务于美国中东政策的一枚“棋子”。
无论是挥舞“紧急状态”的大棒,还是胁迫远在东京的盟友,特朗普这套操作的底层逻辑是完全统一的:通过主动制造和激化内外部的矛盾,来塑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强者”形象。
他要绕开所有他认为碍手碍脚的制度性制约,以此来巩固他在支持者中的核心地位,并应对他内心深处那份对局势的“失控感”。
他的根本目标,就是“排除异己”,维持自己阵营的“统一和团结”。在国内,那些所谓的“左翼”是敌人。在国际上,所有“亲巴勒斯坦”的力量,也都被他定义为需要强力压制的对象。
这种强硬姿态,其实源于他对内政外交双重困境的焦虑。
在国内,他推行的关税政策导致物价上涨,引来了民众的普遍抨击和法律上的挑战。在外交上,他试图调停俄乌冲突却未达预期,根本无法左右普京和泽连斯基的决定。
甚至,连以色列这样的“铁杆盟友”也敢打他的脸——就在哈马斯代表讨论停火协议时,以色列的炸弹直接落在了美国盟友卡塔尔的国土上,炸毁了会场。
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失控”。因此,动用“强制杠杆”就成了他重塑权威、找回控制感的唯一方式。
这两种杠杆有一个惊人的一致点,那就是“绕开共识和制度,直接强推政治意志”。在国内,他挑战的是联邦与地方的分权体系。在国际上,他藐视的是联合国宪章和通行的多边外交准则。
这种策略或许能逞一时之快,但其长远的破坏性是巨大的。
它在国内加剧了社会的撕裂和法律的对立,在国际上则不断疏远那些希望通过多边框架解决问题的国家,让美国与寻求合作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有批评声音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正在将盟友视为予取予夺的“棋子”,将联合国视为阻碍自己行事的“绊脚石”。
而中国的态度很清晰。
我们主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基于联合国决议推进两国方案,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应有的权利,这不仅是国际法的要求,更是和平的基础。
同样,我们也一直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部的稳定和透明,就难以在世界舞台真正发挥建设性作用。
特朗普的“强制杠杆”策略,绝非什么表演型人格的随机发作,而是一种内外联动、经过精密计算的系统性权力运作方式。
它看似糊涂,实则处处都在维持自身的利益。
从华盛顿骚动的街头,到东京压抑的外交舞台,这根杠杆撬动的,早已不仅仅是某项具体的政策,它撬动的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根基,是整个战后国际秩序的准则。
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摆在面前:当强权取代了规则,当胁迫代替了协商,这种治理模式,最终会把美国引向何方?
而对于一个仍然期望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纷争的国际社会而言,这又意味着何等严峻的挑战?
来源:屏风浊影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