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叙事:共情的认知语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8:00 1

摘要:数字化智能时代,全球同步的叙事阅读将文学的社会联结功能显性化:不同语言的读者在同一时刻为同一故事动容,促使我们重新追问——人类何以共享对叙事作品的认知根基?跨文化叙事接受的心理机制又由哪些要素构成?

张叶鸿

数字化智能时代,全球同步的叙事阅读将文学的社会联结功能显性化:不同语言的读者在同一时刻为同一故事动容,促使我们重新追问——人类何以共享对叙事作品的认知根基?跨文化叙事接受的心理机制又由哪些要素构成?

跨文化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通过文本解读,促进文化间的沟通、共情与理解。随着全球信息媒介的迅猛发展,文化交流的时空壁垒被突破,人们随时可与不同文化对话。一部非洲口述史诗的苦痛与坚韧,可以在东亚读者心里激起同样的震颤;一首波斯诗歌里的爱与失落,能让拉美听众潸然泪下。这种人性深处的共振,穿透了文化的表层差异,使心灵的沟通跨越语言,化作情感的汇流与理解的生成。在此背景下,文学叙事唤起的情感共鸣与相互理解,便不只是审美体验,更成为跨越语言与文化隔阂的重要机制。各民族文学对人类生存境遇与内心图景的映照,激发出跨文化的共情体验与情感纽带,既为文明互鉴提供经验支撑,亦为多元社会凝聚共识、涵养和谐持续注入启示。

文学承载并传递人类的经验、情感与价值。进化赋予我们珍贵的礼物是心智化能力——我们能够洞悉并共享他人的主观世界,把愿望、信念与价值转化为共通的意义资源。个人的直接经验终究有限,唯有在他人的叙述中汲取经验与情感,才能拓展生命的厚度与广度。叙事由此成为人类最原初、最持久的共享媒介。

跨文化流转的叙事可以像一条隐形的纽带,跨越时空,把个体经验编织成可共同感知、反复转述的意义网络。数字平台即时压缩文本的跨语际流通时间,叙事纽带由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张力:东亚读者的阅读心得可被网上书店的算法捕获并转化为推荐策略;非洲口述史经几十种语言字幕的并行处理,于短时间内聚合五大洲的情感反馈。技术放大了叙事的连接半径,使“共同记忆”实时生成。每一次阅读与表达,都在重新激活并延展跨文化的意义网络,使不同文化的生命片段得以汇聚成持续更新的共同记忆。数字化智能时代,全球同步的接受放大了文学的共同体特质,文学叙事遂成为支撑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情感基础设施,也是人类生活坚实的意义根基。

叙事理解从来不是被动的单向“解码”,而是一场在共享经验场域中展开的动态推理建构。接受者凭跨文化共享的符号感知,唤醒自身经验图式,循情节因果、沿情感脉络,跨越文化边界,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高传播力文本的易接受性,并不取决于表层文化符码的多少,而取决于它能否激活由高度普遍化的符号组成的感官世界的感知。

面对跨文化文本时,接受者首先把个人生活经验作为“前理解”带入观赏现场;那些反复出现的叙事母题与情感线索,成为破解陌生情境的钥匙,从而启动意义建构。现象学所说的“生活世界”,正是自我与他者的交汇点。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尤为强调人类的认知理解基于实践中的经验。具身研究进一步指出:理解并非抽象符号的演算,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沉淀的感知痕迹。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所谓“情景”并非先天范畴,而是经颞叶海马回路沉淀下来的日常记忆网络;这些记忆以图式形式储存,易于在不同情境中反复调用,为语义建构奠定共同基础。当文本描述出现空白时,大脑前额叶会调动这些图式,迅速补全空白,实现从意义产生的“前理解”到情景想象的“空白填补”之间的认知过渡。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读者将叙事中他人的情绪与意图映射到自己的情感系统,完成跨文化叙事中的共情与意义共享。由此,跨文化叙事获得了认知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实证支持,为不同文明间的意义互生铺设了可验证的认知路径。

作为叙事文化的典型代表,童话之所以能够跨越文化藩篱与社会差异,在跨文化文学接受史中一直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传播性,根源于其叙事形式与跨文化接受机制的深度契合:因果自洽的情节、层层递进的情感、简明而恒定的价值指向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内在连贯性。实证研究表明,当情节连贯性提高时,跨文化受众的情感共鸣度亦可提升。在跨文化叙事理解的动态建构中,读者并非被动接收符号,而是调动个人生活经验中的图式知识,作为“前理解”带入文本,熟悉的叙事元素跨越语言藩篱,弥合文化间距,使陌生情境即刻转化为可感的经验图景。叙事理解并非凭空展开,而是始于读者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图式知识。这些图式源于身体在“生活世界”中的反复实践,被大脑以概念化的方式提炼为可迁移的认知框架。当文本激活英雄旅程、生离死别、善恶对决等原型情节时,跨文化接受便迅速展开:这些看似与生俱来的叙事构架,实为人类共享经验的抽象结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了共通的理解基础。

在中国文化加速走向世界的当下,跨文化叙事认知研究已不只是学术议题,更关乎现实需求,试图回答:叙事想象与共情如何生成?怎样以跨文化可感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进一步追问,一种文化对另一文化的选择性接受遵循何种规律,易被广泛接纳的作品又共享哪些特征?要回应这些问题,文学研究与认知科学须携手并进:用跨学科理论勾勒跨文化叙事的深层构架,以实证数据探索文本与读者的互动机制。文理并进的成果,将为社会发展、国际理解与文化交流提供可持续的动能。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亲和力,关键在于发现并运用跨文化叙事的“共通语法”。其一,以普遍人性为入口,将家国情怀、心灵成长等主题转译为全球读者可感可悟的情感语言;其二,以微观故事承载宏大叙事,用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他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三,以连贯而简洁的情节结构激活共享原型图式,既易于理解,又留有回味。深入认识并把握跨文化叙事理解的认知要素,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我们应以中国智慧提炼本土经验,激活人类共有的情感通道,让故事直抵人心。中国叙事由此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边界,成为世界读者心中的共同记忆,为深化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力量。

(张叶鸿: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学与认知实验室负责人,德国洪堡学者。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认知诗学与文学理解跨学科理论构建,项目编号:20WXB008)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