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每个人对于咖啡的定位和需求不一样,有的朋友认为咖啡不就是一杯饮品吗,何必搞那么复杂,而有的朋友觉得咖啡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活态度。
如果您读过我前几天写的咖啡奶泡打发方法和半自动咖啡机使用指南,可能会觉得离完美拉花只差一步。
正如每个人对于咖啡的定位和需求不一样,有的朋友认为咖啡不就是一杯饮品吗,何必搞那么复杂,而有的朋友觉得咖啡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活态度。
其实不论哪种,都是自己喜欢就好,选择自己舒服的模式即可,不用去相互看低。
如果您点入这篇文章,说明您对咖啡拉花是感兴趣的,其实在欧美,咖啡拉花并非字面意思,而叫做拿铁艺术(LATTE ART)。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咖啡拉花时的惊艳吗?那只优雅的天鹅、那朵绽放的郁金香,仿佛在棕色的画布上跳着静谧的芭蕾。你可能尝试过,结果却得到了一团模糊的白色云团,甚至分不清是心形还是土豆块。
别担心,朋友,今天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你不会咖啡拉花,以及如何从零开始成为拉花高手。
一、拉花失败的那些“秘密”:为什么你就是拉不好
每个人第一次接触咖啡拉花时,总会觉得这简直是魔法,其实不然,拉花失败通常有几个共同原因。
奶泡太厚或太薄是最常见的绊脚石,太厚的奶泡像蓬松的棉花糖,无法形成清晰图案;太薄的奶泡则像掺了水的牛奶,缺乏表现力。
注入角度偏差是另一个隐形杀手,超过15度的偏差就足以让天鹅变成“丑小鸭”。
别忘了咖啡油脂的重要性——它就像是拉花的画布,不新鲜的咖啡豆、粉量不足或萃取不足的浓缩咖啡无法提供足够丰富、绵密的油脂层。
手腕稳定性也是关键,很多人在最后收尾阶段因为紧张而手抖,导致前功尽弃。
这就好比学习骑自行车,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平衡感、协调性和勇气的完美结合。拉花也是同样道理,需要多个要素同时到位才能成功。
二、起步前的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拉花就像绘画,需要合适的画布和画笔。咖啡豆选择是第一步,中深烘焙的意式拼配豆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油脂丰富、风味浓郁,能形成稳定的拉花基底。
牛奶的选择至关重要——全脂牛奶是拉花的首选,其脂肪含量(≥3.5%)能形成细腻持久的奶泡。我平时选择安佳全脂纯牛奶(鲜奶没有时备用),首选则是鲜奶。温度控制在60-65℃最佳,这个温度区间能让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达到最佳状态。
工具准备不需要太复杂:意式咖啡机(或法压壶+奶泡器)、拉花缸(建议300ml不锈钢款)、温度计就是全部家当。别忘了选择一个宽口咖啡杯(180-220ml为佳),这样才能为你的艺术创作提供足够的舞台。
至于咖啡粉,大部分时间,我是自己用磨粉机磨3-5杯份的粉,用一杯量,剩下的倒入密闭容器,在两天内用来制作,其实有人会说这样不鲜,但是我觉得还好。
前几天我曾经提到过用风孜挂耳咖啡的咖啡粉做意式浓缩,这或许会浪费那优质的挂耳袋,但这样确实很方便,而且它的咖啡粉研磨的实在是无可挑剔,只是挂耳粉用来做意式浓缩确实粗了一点,但只要你的咖啡机的实际压力能达到15巴以上,完全可以做出油脂非常棒的意式浓缩。
他们的咖啡豆采用了堪称烘焙机中的劳斯莱斯的烘焙机烘焙,能够产生丰富的油脂,当然,由于口感非常棒,所以就算是用手冲黑咖啡来做拿铁也是很不错的,拉花的话还是要用咖啡机做意式浓缩为佳。
而咖啡机,我建议还是用德龙的比较稳定,我就是用的德龙,压力比较均衡,也不虚标。
三、奶泡的科学与艺术:拉花的灵魂所在
打发奶泡是拉花中最具技术含量的环节,也是区分新手和老手的关键。具体我再前几天有详细讲,这里就简单复习一下。
蒸汽棒角度需要与液面呈30°角插入牛奶,深度约1厘米。这个过程分为“进气-细化”两个阶段:先制造微小气泡,再旋转融合至丝滑状态。
温度控制很重要,通过手感判断(奶缸烫手即达60-65℃),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质地标准是呈现丝绸光泽,无大气泡。
检验奶泡质量的一个简单方法是:轻敲拉花壶震破大泡,并摇晃均匀,避免液体与奶泡分离。理想奶泡厚度为1厘米,摇晃拉花缸时应有流动的液态质感,表面如镜面般光亮。
可以把奶泡想象成刮胡子时用的泡沫——太干的话无法涂抹,太稀薄则很快就会消失。恰到好处的奶泡应该像湿润的沙滩,既能保持形状,又能流动自如。
很多人打奶泡容易犯的普遍错误,是始终处于进气打发阶段,如果你听他打奶泡,就会一直听到“滋滋滋”的声音,这样打出来的奶泡很硬,也过大,导入咖啡液里,会很快分层,上面一层白白的硬奶泡,看起来还可以,但是无法融入咖啡液。
所以虽然他们也知道要斜着进入蒸汽棒,也知道烫手及可,但是却不知道进气和细化的区别,进气打发阶段只需要很短暂的时间,往往几秒或者十秒就可以了,然后将蒸汽棒往下没入牛奶0.5-1厘米左右,让上层的气泡分裂并融入到下层牛奶中。
大部分时间应当是细化打发,打发的很好的牛奶会是软、细、密,倒入咖啡液中会融入进去,然后最后牛奶缸内剩余的牛奶是上层的含气量较大的,采用冲击倒入法,它会浮出咖啡液,形成图案。
四、基础图案入门:从心形开始你的拉花之旅
心形拉花是新手必学的第一课。步骤很简单:从杯中心高处注入牛奶,融合至半满;放低奶缸,加大流量,左右轻微摆动形成波纹;最后向前收尾,拉出心尖。
常见问题是奶泡太厚会变成“白点”,太薄则无法成型。注入时壶嘴距液面3厘米,以中小流量画圈融合至杯量70%,随后抬高壶嘴至5厘米,中心垂直注入形成白色圆点,最后快速前推收尾。
郁金香拉花是构建层次感的好方法。采用“推叠法”:第一层注入后快速回拉,第二层覆盖前层2/3面积,重复2-3次形成层叠花瓣,最后中心收束拉高定型。
先注入奶泡,在中心点画一个小圆;后退稍许,叠加第二个稍大的圆;重复2-3层,最后用细奶流向上提拉出“花茎”。 尝试三层以上,可以形成绽放效果。
学习拉花就像学习写汉字,先从简单的笔画开始,慢慢过渡到复杂的字体。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写草书,咖啡拉花也是同样的道理。
拉花要注意练习,重要的一点就是左右手协调同步,优秀的拉花师在右手注入牛奶时,左手会迅速摇匀,或者进行相应角度的调整,所以建议在平实练习一下左手的摇杯灵活性。
五、进阶图案掌握:当你不再满足于心形
树叶拉花是进阶控流训练。融合阶段需保持匀速摆动,形成基底纹路后,在杯缘快速左右晃动拉花缸,同步缓慢后移形成叶脉,收尾时上提壶嘴拉出叶柄。
天鹅拉花是优雅进阶款。先画出郁金香基底(3层波纹);用奶缸尖嘴在下方拉出“S”形曲线作脖子;最后点一个小圆作为头部,牙签勾勒细节。动作要流畅,S形转折决定天鹅姿态。
组合图案设计是真正的高阶技法。例如“天鹅湖”场景需分步完成:先拉出主体天鹅曲线,再用微量奶泡点缀水波纹,最后用巧克力酱勾画倒影,全程需在35秒内完成以避免图案晕染。
六、 troubleshooting:为什么你的拉花总是“翻车”
拉花失败是常态,就连专业咖啡师也难免失手。图案边界模糊通常是因为奶泡过厚或融合不充分,解决方案是调整打发时间至5-7秒,加强融合练习。
拉花不成型往往是注入角度偏差超过15度,可以使用带角度指示器的练习杯矫正姿势。奶泡分层过快可能是牛奶脂肪含量不足,改用脂肪含量3.5%以上的鲜奶会有改善。
图案不对称通常是因为手腕转动不连贯,进行模拟拉花训练会有所帮助。线条断裂是因为注入高度过高,保持奶嘴距液面1-2厘米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把拉花失败想象成做蛋糕时塌陷的蛋白霜——看似令人沮丧,但实际上每次失败都能让你离成功更近一步。记录每次成品的不足并针对性调整,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七、专业提升路径:从爱好者到艺术家
系统训练计划:每日进行1小时专项练习,前10分钟专注奶泡打发,中间40分钟重复基础图案,最后10分钟尝试创意设计。
赛事观摩学习:分析世界拉花艺术大赛(WLAC)获奖作品的构图逻辑与动作分解,重点记录选手的壶体运动轨迹。
设备优化配置:升级为双锅炉咖啡机,搭配可调节流量拉花缸(如Motta Europa),提升操作精度。感官维度拓展:建立“风味-图案”对应体系,例如:坚果调咖啡搭配几何图案,果香调咖啡适合流动感设计。
通过系统掌握上述技巧,配合刻意的练习,即可实现从咖啡新手到拉花艺术家的蜕变。
八、咖啡拉花的幽默哲学:享受不完美的完美
咖啡拉花并不总是那么严肃,它也可以很有趣。鬼畜咖啡拉花就是一个例子——这种以荒诞、抽象甚至“翻车”的造型出圈的反向操作,反而因为其幽默感受到了欢迎。
传统拉花强调对称与和谐,而鬼畜作品通过扭曲、断裂和夸张,挑战人们对“美”的固有认知。对咖啡师而言,鬼畜拉花是跳出技术内卷的幽默表达。
当咖啡师手腕轻抖创造图案时,也在不经意间调制着都市人的快乐多巴胺。下次遇见拉花翻车现场,不妨笑着品鉴这份意外惊喜——毕竟,不完美的拉花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趣味。
这就好比生活中那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有时候计划之外的失败反而能带来更多欢乐。接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十、咖啡文化的延伸:比味道更丰富的世界
咖啡拉花只是咖啡文化的一个方面。了解咖啡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能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种饮品的魅力。咖啡的起源可追溯至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传说中牧羊人发现咖啡果的提神效果后,这一饮品逐渐传播至中东、欧洲乃至全球。
咖啡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演变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在土耳其,浓厚的土耳其咖啡和悠久的咖啡馆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意大利,咖啡被赋予了意式浓缩的形式,成为了现代咖啡文化的基石。
咖啡与健康的科学关联也值得关注:咖啡因可提升专注力,但过量可能引发心悸;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延缓衰老,但特殊人群(如孕妇)需控制摄入。引用研究数据,客观分析利弊,并提供饮用建议(如每日不超过400毫克咖啡因)。
十一、新奇的尝试:用挂耳咖啡也可以做意式浓缩来拉花?
因为风孜咖啡的口感是我喝过的咖啡中最好的缘故,但目前他家只有挂耳咖啡,前段时间听一个读者朋友说她把风孜挂耳咖啡的咖啡粉用半自动咖啡机做意式浓缩,效果还很棒,于是我也受启发试了一下,还真的不错。
它采用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并运用日系烘焙手法和专业的切刀切磨技术,使咖啡粉颗粒均匀,萃取稳定。其德国PROBAT P60烘焙机和日本OHKI天然无纺布滤袋的加持,也保证了咖啡风味的精准还原和冲泡的顺畅体验。
风味选择
风孜挂耳提供了多种风味选择,适合不同喜好:
巴西风味(中度烘焙):通常口感均衡,带有坚果、巧克力风味,制作拿铁时能与牛奶很好地融合。
蓝山风味(中深烘焙):口感顺滑、风味均衡,酸、苦、甜味平衡,无论是清饮还是做奶咖都很适宜。
埃塞风味(深度烘焙):可能带有柑橘、莓果类酸香和红酒韵调,做黑咖啡层次丰富,做成拿铁则别有一番风味。
意式风味(意式烘焙):口感浓郁醇厚,带有焦糖、烤坚果甚至黑巧的香气,是制作拿铁的经典选择。
一豆两喝,实用技巧
手冲做黑咖啡:采用分段注水法。先用少量90-95℃热水浸湿所有咖啡粉,闷蒸约30秒,让咖啡粉充分排气并释放芳香物质。然后分2-3次缓慢注入剩余热水(总水量约180-200ml),这样可以获得口感干净、风味层次更分明的黑咖啡。
用半自动咖啡机做拿铁:取出一袋风孜挂耳咖啡,咖啡粉倒入半自动咖啡机的粉碗,压实力度较自磨的细粉更大一些,然后正常萃取即可,如果您的咖啡机压力足够(一般15巴以上为宜),那么做出的意式浓缩会很棒的,当然,因为一袋的粉量用来做意式浓缩稍微少了一些,而且挂耳的粉比平时做意式浓缩的要粗一些,但是好在其粉很均匀而且口感非常醇厚,所以做出来的意式浓缩还是能接受的。因为其挂耳袋是OHKI的高级袋子,如果觉得扔了可惜,可以用来做浸泡式红茶,也是不错的。
性价比与购买
风孜挂耳咖啡的价格区间大约在每包4.5元至6.9元(购买量越大通常单价越优惠),对于其呈现的品质而言,性价比不错。它主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例如在淘宝拥有其官方店铺“风孜咖啡企业店”。
结语:你的拉花之旅才刚刚开始
朋友,咖啡拉花的旅程就像一杯精心冲泡的手冲咖啡,有苦有甜,但最终回味无穷。每一次手腕的转动,每一次奶缸的倾斜,都是你与咖啡对话的方式。不要因为初期的失败而气馁,就连那些世界级的咖啡大师,也都曾经历过“土豆块”阶段。
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 在一杯咖啡中,你认为味道和外观哪个更重要?2. 如果咖啡拉花只能保存10秒钟,你还会花费精力去创作吗?3. 咖啡文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日常习惯、艺术形式,还是社交媒介?
希望你在咖啡拉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风格。记住,每一杯咖啡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每一次尝试都离大师更近一步。
咖啡拉花 #拿铁艺术 #奶泡技巧 #咖啡文化 #意式浓缩 #风孜咖啡
来源:CoffeeUnivers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