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门渔村到耶鲁礼堂,他如何用一张文凭撬动近代中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15:28 1

摘要:凡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有比别人厉害的地方。1875 年,清廷骂他“背弃祖宗”,可到了 1901 年,张之洞却偷偷上奏说“请召容闳回国主持洋务”。

凡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有比别人厉害的地方。1875 年,清廷骂他“背弃祖宗”,可到了 1901 年,张之洞却偷偷上奏说“请召容闳回国主持洋务”。

容闳,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又是怎么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本事来诠释救国之道的呢?

1828年11月117日,容闳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村(今珠海),父为贫苦渔民,母替洋人洗衣补贴家用。

7岁的时候,入读澳门马礼逊学堂,因“眼睛亮、记性好”被校长勃朗看中。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容闳攥着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铜板,用瘦小的肩膀扛起了全家生计。

白天他挑着货筐走街串巷卖糖水,傍晚则蹲在天主教印刷厂昏暗的油灯下排字,油墨蹭得满脸都是。

到了1847年,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个小男孩,校长博朗先生要回国了,不知出于什么考量,他计划带容闳还有黄胜、黄宽随行回国。于是,这三名小男童也被称为“中国留美幼童先驱”。

三年后,容闳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耶鲁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当时全校仅500学生,没有一个亚洲学生,他的论文《论中国移民对美国西海岸的影响》获教授盛赞,至今存于耶鲁档案馆。

大学毕业以后,容闳本来是能够选择留在美国的,能拿着高工资,过着特别好的生活。但他一心想着报效国家,还曾经发过誓说“以后我学成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会选择对中国最有好处的去做”,下定决心要把在西方学到的知识,用来影响和改变中国,希望能让中国变得文明和富强。

只是现实有时候未必如人意,回国后的容闳,目睹封建官僚统治下的祖国,毫无生气。在失望之余,容只好先谋食再谋道,等待机会的到来。

江南制造局铸造的火枪

在蹉跎了几年之后,时间来到了1860年,彼时太平天国运动的硝烟已熄灭了许久,因缘际会下他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僚集团,被派去了美国购买机器,用以开设江南制造局。

1872年又参与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外资垄断长江航运。中国有现代化工业,实从此始。

他还说服曾国藩、李鸿章,促成120名幼童赴美,詹天佑、唐绍仪皆出此计划。后因留童“剪辫改西装、入教堂”遭保守派弹劾,计划于1881年被迫终止,容闳在日记中痛斥“愚昧误国”。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清廷大败于日本,宣告了洋务运动并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的结局。洋务自强既不可行,消极了一段时间后的容闳开始投入到维新当中。

1898年,容闳暗中联络康有为,建议“借光绪帝推行君主立宪”,只可惜命运女神又一次没有站在他这一边,"百日维新"失败后,他只能流亡美国。

历经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失败,容闳的心态、思想、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振兴中华的信念,却仍然坚定如初。1900年惠州起义时,容闳在美为孙中山提供联络站,被清廷通缉称“逆党首脑”。

后来之事,众人皆知。1911 年,辛亥革命轰然爆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一举推翻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孙中山曾特意发出邀容闳回国之信,诚邀他归来参与新中国之建设。然而,此年他已至八十三岁高龄,有心无力了。

1912 年 4 月 21 日,这位杰出非凡、令人敬崇、为振兴中华不懈奋斗的勇士,于美国溘然长逝,享寿八十四岁。

容闳用一生证明:一张文凭可以不是敲门砖,而是破城槌。从耶鲁课堂到福州船政,他始终在“开眼看世界”与“中国式智慧”间寻找平衡。今日回望,或许每个留学生都是容闳的镜像——既要对抗偏见,又要避免迷失。

来源:浮生杂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