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寄生虫 “找上门”?3 大诱因 + 4 招应对法,养殖户快收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22:16 1

摘要:最近全国多地进入多雨季节,不少水产养殖户在后台反馈:塘里的鱼虾突然变得 “娇气”,孢子虫、锚头鳋、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扎堆出现,用药怕刺激、不用药怕损失,着实犯了难。其实雨天寄生虫问题频发并非偶然,既和水体环境变化削弱鱼虾抵抗力有关,也给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创造

最近全国多地进入多雨季节,不少水产养殖户在后台反馈:塘里的鱼虾突然变得 “娇气”,孢子虫、锚头鳋、小瓜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扎堆出现,用药怕刺激、不用药怕损失,着实犯了难。其实雨天寄生虫问题频发并非偶然,既和水体环境变化削弱鱼虾抵抗力有关,也给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创造了 “有利条件”。今天就带大家理清背后的逻辑,再分享一套实用的雨天防虫方案,帮你守住塘口收益!

一、雨天先 “伤” 鱼虾:抗虫防线悄悄失守

鱼虾蟹作为变温动物,对水体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而雨天恰恰会让塘口的关键环境指标 “大起大落”—— 雨水温度低、密度大,落入池塘后会在表层形成一层 “冷水分层”,像给水体盖了层 “被子”,阻断了上下水体的对流交换。原本池塘底部就因为残饵、粪便堆积,耗氧情况严重,这下更难接触到上层的溶氧,缺氧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环境骤变会让鱼虾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身体会分泌大量皮质醇这种物质看似是 “应激应对剂”,实则是 “免疫抑制剂”,会让鱼虾的免疫力直线下降。原本能抵抗的寄生虫,现在成了 “趁虚而入的敌人”,感染风险自然大幅提升。

二、雨天成寄生虫 “温床”:繁殖、传播两头占优

寄生虫之所以能在雨天 “肆虐”,本质是它们踩中了 “适宜生长 + 方便传播” 的双重红利:

一方面,锚头鳋、小瓜虫、指环虫等常见寄生虫,最适合的繁殖温度就在 20~25℃,雨天的降温恰好让水体温度落在这个 “舒适区”,寄生虫产卵、孵化的速度会明显加快;更关键的是,这些寄生虫的幼虫和虫卵大多耐低氧,就算塘里缺氧让鱼虾难受,它们也能正常生长,相当于 “敌人在舒适区作战”。

另一方面,雨天还给了寄生虫 “不受干扰” 的繁殖窗口 —— 阴雨天水体不稳定,贸然用杀虫药容易刺激鱼虾,养殖户大多不会选择此时用药,寄生虫就有了 “安心繁殖” 的时间。再加上雨水会冲刷岸坡,把外界的虫卵、包囊和中间宿主冲进塘里;同时强风搅动水体,又会翻起底泥里休眠的病原体,让它们孵化出感染性幼虫。一进一出间,水体里的寄生虫数量和活性都翻了倍,鱼虾想不被感染都难。

三、雨天防虫不踩坑!4 个关键动作落地见效

与其等寄生虫暴发后再补救,不如提前做好防控。结合一线养殖经验,这 4 个动作能帮你有效降低雨天寄生虫风险:

1. 雨前 “未雨绸缪”:稳水体是第一步

关注天气预报,在降雨来临前 1~2 天,先给池塘适当减料 —— 减少残饵产生,能减轻水体负担;同时用生物改底产品“粪硫菌颗粒”处理塘底,分解堆积的有机物,增强水体的稳定性,避免雨后环境骤变。

2. 强化体质:让鱼虾自己 “抗虫”

最好的防虫 “药”,其实是鱼虾的免疫力。日常投喂时,可以在饲料里添加“5个博士·免疫球蛋白”,帮鱼虾打好体质基础;雨季前后,还要额外补充抗应激产品(如“高稳vc”、“激0”),减轻环境变化对鱼虾的刺激,免疫力强了,寄生虫自然难 “近身”。

3. 全天候增氧:打破 “缺氧陷阱”

阴雨期间一定要让增氧机 “连轴转”—— 不管是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还是底层曝气装置,都要全天候开启。这样既能打破表层的 “冷水分层”,让上下水体循环起来,又能直接增加水体溶氧,缓解底部缺氧问题,不给耐低氧的寄生虫 “可乘之机”。

4. 谨慎用药:别让 “药害” 雪上加霜

雨天水体不稳定时,绝对不能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某些化学杀虫药),否则会加重鱼虾应激,甚至引发死亡。一定要等天气转好、水体指标(水温、pH 值)稳定后,再根据寄生虫种类选择安全的药物(如植物源杀虫剂),用药后还要密切观察鱼虾状态,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推荐可使用“抗虫肽”,安全绿色抑虫产品,使用后无需解毒,可配合“真的快”一起使用,高效抑虫同时,提高对虾摄食速度和活力。

雨季防虫,关键在 “提前准备” 而非 “事后补救”。只要摸透环境和寄生虫的规律,做好稳水体、强体质、保溶氧这几件事,就能最大程度减少寄生虫带来的损失。希望各位养殖户都能平稳度过雨季,塘口鱼虾满仓!

来源:农民回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