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策持续加码、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中国碳市场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价格发现与减排激励的双重目标,并为高排放行业提供清晰可行的低碳转型路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8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小幅回落,市场情绪趋于谨慎。
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技术细则的公众咨询正式启动,再度引发国际市场对碳定价机制的关注。
在国内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地方试点差异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个核心问题逐渐浮现。
在政策持续加码、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中国碳市场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价格发现与减排激励的双重目标,并为高排放行业提供清晰可行的低碳转型路径?
在低碳发展的浪潮中,国内碳市场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所在。
全国碳市场,它犹如整个碳交易领域的 “中枢神经”,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
就拿 8 月来说,碳排放配额(CEA)的挂牌协议成交均价约为 71 元 / 吨,较 7 月出现了小幅下跌,且整体呈现出价格走低的态势,这背后反映的是市场怎样的情绪变化?
从交易数据来看,8 月 CEA 总成交量达 1510.88 万吨,总成交额高达 10.42 亿元。
这里面挂牌协议交易、大宗协议交易以及单向竞价交易都各有其数据表现,每一个数字似乎都在诉说着市场的活跃度与发展态势。
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同样不容小觑,其 8 月的总成交量、总成交额以及成交均价等数据,与 7 月对比有着别样的变化,是哪些因素在悄然推动着这样的变化?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发文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为其绘制了清晰的中长期发展蓝图,那这又将如何引领市场参与者们前行?
再把目光聚焦到地方碳市场,这里可谓是 “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精彩。
深圳碳市场在 8 月脱颖而出,凭借着 100.72 万吨的成交量成为了地方碳市场中的 “流量担当”。
这背后是因为其 2024 年度履约截止时间为 2025 年 8 月 31 日,还特意开放了四个周末交易日,使得交易格外集中。
可这样特殊的安排又会给深圳碳市场后续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另外,深圳还公示了 2024 年重点排放单位移出名单,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市场结构的一次重要调整。
上海碳市场也在积极谋篇布局,8 月 14 日发布的《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 - 2030 年)》。
围绕着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引导激励”“碳市场创新能力协同提升” 这三大行动,精心谋划了 16 项具体举措。
目标直指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碳金融、碳定价和碳创新中心,只是在这逐梦之路上,又会遭遇哪些预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挑战与机遇?
广东碳市场同样有着大动作,8 月 22 日暂时冻结企业碳排放配额,这一举措旨在做好与全国碳市场的有序衔接。
确保配额管理数据真实准确、过渡平稳有序,可对于广东的众多企业而言,在配额冻结期间,又该如何更好地适应,保障自身的正常运营?
各地碳市场虽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举措,但都共同汇聚成国内碳市场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碳市场的良好运行,离不开一系列扎实且细致的落实与监管举措。
在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方面,正精心打造一个科学且高效的 “管理骨架”。
要建立健全与全国碳市场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权责清晰,运行高效,能够对市场进行统一且有力的监督管理。
一个市场如果缺乏这样完善的管理架构,那必然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如今构建的体系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同时,加强全国碳市场管理能力建设也是重中之重,致力于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这些系统可不是简单的存在,它们如同碳市场的 “智慧大脑”,强化着服务功能,时刻保障着数据的安全。
每一个数据的准确传输、每一笔交易的有序记录,都依赖于这些系统的可靠运行,那它们又是如何做到精准无误地服务于碳市场的?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就像是给碳市场戴上了一副 “精准眼镜”,让一切都清晰可查。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是首要任务,结合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步伐,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等到条件成熟后,还要将其转化为国家标准,如此一来,企业在报告排放情况时就有了统一且权威的参照。
而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更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这两种核算方式相互补充,能更准确地摸清碳排放的 “家底”。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环节,是碳市场的 “质量把关员”,容不得丝毫马虎。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明确其中的核查要点和要求,把核查流程梳理得清清楚楚,让每一次核查都有章可循。
审定核查机构肩负着重大责任,必须严格遵循客观独立、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专业严谨的原则。
对碳排放进行全面核实查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定、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可在实际核查过程中,又该如何保障这些原则能真正落地,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偏差?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就是为碳市场的数据安全筑牢了一道 “铜墙铁壁”。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让企业从自身源头抓起,保障数据的真实性。
当我们把视野拓展到国际碳市场,会发现与国内碳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深远。
就说欧盟碳排放配额(EUA)市场吧,8 月时其价格在月末处于 73 欧元 / 吨以下,整个市场呈现出谨慎的状态.
而到了 9 月,欧盟计划将 2.76 亿碳配额转入市场稳定储备(MSR),意图通过控制流通配额量来增强碳价稳定性。
可这看似合理的举措,真的就能如预期那般让市场风平浪静?
或许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国际资本博弈、各成员国政策差异等诸多因素干扰,最终的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
新加坡在 8 月 25 日延长了大部分上市公司及大型非上市公司在气候报告方面的时限。
这一举措本是为了帮助企业循序渐进地建立相关报告能力,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但从国际层面来看,它会不会打破原有的气候报告规范的平衡呢?是否会引发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或调整自身政策,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气候报告规范变革的 “风暴”。
国际碳市场的这些动态和变化,犹如远方的风暴,正逐渐朝着国内碳市场逼近,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促使着我们时刻保持警醒,积极应对。
国内与国际碳市场在发展、变革与探索中不断前行,虽有诸多疑问待解、挑战重重,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推动着我们不断完善管理、创新举措。
我们需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在低碳发展之路上积极应对,让碳市场更好地助力全球绿色转型,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期待其绽放更耀眼光芒。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