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藏古代帝王秘史,秦皇汉武命名,中国最早古地名之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15:31 2

摘要:提起“零陵”,十个人里九个会说“永州有零陵古城”,毕竟有城池可见。可要是较真问“最早的零陵在哪”,能答上来的没几个——答案是广西全州!这地方藏着太多“上古彩蛋”:舜帝南巡在这儿走到生命尽头,苍梧古国在这儿留下文明印记,秦始皇打岭南把这儿当成“桥头堡”,连“零陵

唐 榕

提起“零陵”,十个人里九个会说“永州有零陵古城”,毕竟有城池可见。可要是较真问“最早的零陵在哪”,能答上来的没几个——答案是广西全州!这地方藏着太多“上古彩蛋”:舜帝南巡在这儿走到生命尽头,苍梧古国在这儿留下文明印记,秦始皇打岭南把这儿当成“桥头堡”,连“零陵”这名字都带着三千年的眼泪与故事。今天咱就扒扒古零陵的旧事,看看这个被永州“抢了名号”的地方,到底藏着多少历史硬核料。

全州古称零陵

先解名:“零陵”俩字藏着眼泪,不是陵墓是“思念的坐标”

要聊古零陵,得先把“零陵”这俩字的来历说透。很多人以为“零陵”就是“零号陵墓”,就是“舜帝陵”,大错特错——“零”在古汉语里是“涕零”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哭鼻子”;“陵”虽然指帝王坟墓,但在这里更像个“精神坐标”。合起来,“零陵”就是“让世人落泪怀念的地方”,这背后藏着舜帝南巡的悲壮故事。

“陵”是山丘、坟墓的意思没错,但依尧舜葬制,舜帝驾崩后,“不封不树”,不封就是不垒坟堆,不树就是不立墓碑,以至于后来的人找不到他的安葬地,又哪来的舜帝陵呢?

如果说带“陵”的地名就一定是帝王陵墓,那桂北湘南一带带“陵”的地名多着呢,如醴陵、沅陵、巴陵、昭陵、邵陵、武陵、迁陵、义陵、容陵、茶陵、安陵、舂陵、泉陵、冷陵,难道都是帝王墓?

其实“零陵”就是一地名,它的取名源自那里有座山名叫“零山”(又名零陵山、阳海山,即今海洋山),那里有条河流名叫“零水”(漓江上游)。《水经注》卷三十八载言:阳海山(海洋山)古称零山,舜帝葬于零山之上,零水之源,即零山之陵,故称“零陵”。因山因水而命名,是地名学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历来都以山川河流划分区域和命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因境内有零山、零水,便将在那里修建的运河命名为“零渠”(唐代后改称“灵渠”),将舜帝生活过的地方和安葬地命名为“零陵”,并在此设立零陵县,治所就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39公里处,咸水镇和凤凰镇之间的湘江河畔。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辑录的重要古地名,“零陵”是全国34处古地名之一。可见,零陵之名极其古老。

《史记・五帝本纪》里写得明明白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四千多年前,舜帝都快七十岁了,不好好在中原养老,非要带着手下往南方跑。说是“安抚百越部落”。那时候的苍梧(今全州一带)可不是宜居之地,到处是瘴气、毒蛇,走三步能撞见猛兽,走五步得砍荆棘。

舜帝一行人走到全州湘江边时,身体彻底扛不住了,又累又染了瘴气,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老百姓,嘱咐手下“把我葬在九疑山下,让我看着百越人学会种水稻、懂礼仪”。消息传开,不管是中原随从还是本地部落,都哭得稀里哗啦,为了纪念这位仁君,就把他埋葬的地方叫做 “零陵”。

后来唐朝诗人宋之问路过全州,还写了“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感叹舜帝的功绩与世人的思念。所以说,零陵这名字从诞生起就带着温度,不是冰冷的行政区划,是古人对“仁君”的集体怀念。

上古五帝之一舜帝

舜帝生活记:在零陵当“农技员”,还留下千年古庙传说

别以为舜帝在零陵只是“路过打卡”,根据全州民间传说和考古线索,他在这儿实打实住了小半年,活脱脱一个 “上古农技推广员”。当时苍梧部落种庄稼全靠天收,撒下种子就听天由命,遇到虫害更是颗粒无收。舜帝看了心疼,索性在湘江边住下来,手把手教当地人种地。

他先带着部落人砍竹子做耒耜,演示“翻土 - 播种 - 浇水”的全套流程,还教大家把草木烧成灰撒在田里当肥料——这可是中国最早的“化肥技术”雏形。有个部落长老不服气,说“我们种了一辈子地,用得着外乡人教?”结果舜帝种的水稻长得又高又壮,比部落的产量翻了一倍,长老当场拎着米酒来认错,非要拜他为师。

除了教种地,舜帝还解决了饮水问题。当时部落喝的是湘江浑水,经常闹肚子。他带着人在山脚下找泉水,挖了个石砌水井,还教大家“沉沙滤水”的法子——把粗沙、细沙铺在竹篮里过滤河水。现在全州文桥舜皇山脚下还有口“舜井”,井水清冽甘甜,当地人说喝了能“沾舜帝福气”。

最有意思的是“舜帝夜宿”的传说。全州北边相邻湖南东安县有个大庙村,村里老人说舜帝当年逆湘江而上,遇到浅滩行船受阻,就在村里住了一晚。他见村民祭祀时用活人献祭,赶紧劝阻,教大家用五谷、牲畜代替,还定下“尊老爱幼”的规矩。后来村民为了感谢他,就在村里修了舜帝庙,《何氏家谱》里还画着古庙的样子,连戏台、回龙塔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瑶族人还一直奉舜帝为其先祖。直到现在,村里办红白事还守着舜帝定下的规矩,没人敢破。

当地的瑶族人奉舜帝为祖宗

再溯源:苍梧古国是“背景板”,舜帝把文明种子撒在全州

舜帝为啥非要跑到苍梧?因为这儿当时有个“苍梧古国”,是百越部落建立的早期文明,虽然没中原发达,但已经有了农耕和祭祀文化。舜帝南巡,说白了就是“文化交流 + 和平统一”,想把中原的种植技术、礼仪制度传到南方。

苍梧古国在全州留下了不少痕迹:考古学家在全州洮阳镇挖出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罐,上面的纹路和舜帝时期的中原器物有相似之处,说明早在舜帝来之前,两地就有了交流。当地老辈人还传,舜帝在全州教百姓“制耒耜(农具)、种水稻”,以前的“舜皇山”就是他当年开荒种地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苍梧古国的祭祀文化和舜帝带来的中原礼仪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舜祭”习俗。直到现在,全州每年农历八月十二(传说舜帝诞辰),还有老人会在湘江边摆上五谷、米酒祭拜,嘴里念叨着“舜帝爷,赐丰收”。这种延续四千年的习俗,比任何史书都更能证明:舜帝确实把文明的种子撒在了全州。

不过苍梧古国后来没了踪影,有人说被夏朝吞并了,有人说融入了百越其他部落,但它作为舜帝南巡的“终点站背景板”,永远和古零陵绑在了一起。就像现在说“秦皇汉武”,没人会忘了他们脚下的土地,说古零陵,也绕不开苍梧古国的文明铺垫。

古苍梧郡地图

秦代高光:秦始皇把全州当“跳板”,零陵县成岭南“第一行政打卡点”

舜帝死后一千多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目光立马盯上了南方的岭南。可打岭南有个大难题:从中原到岭南得翻五岭山脉,山路难走不说,粮草运输更是“死亡级难度”——总不能让五十万大军饿着肚子打仗吧?

这时候,秦始皇的谋士李斯给他指了条明路:“陛下,苍梧之野(全州)有舜帝旧地,挨着湘江,能行船,是进军岭南的绝佳中转站!”秦始皇一听,拍着桌子说:“就这么办!在那儿设个县,管粮草、通消息,名字就用老祖宗传的‘零陵’!”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正式在全州设立零陵县,这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个县,比桂林设县早了两百多年,堪称岭南 “行政第一打卡点”。当时的零陵县可不是小县城,是实打实的“军事重镇”:北边连着长沙郡,负责接收粮草;南边对着岭南前线,负责输送士兵;中间还得管着周边的百越部落,防止他们偷袭。

有了零陵县这个“跳板”,秦始皇的大军才得以顺利南下——粮草通过湘江运到全州,再走陆路翻五岭,送到岭南前线;士兵在全州休整够了,再分批进入岭南。可以说,秦始皇能拿下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零陵县功不可没。要是没有这个“中转站”,五十万秦军说不定早饿死在五岭山里了。

现在全州还能找到秦代零陵县的遗迹:城西的秦汉古墓群里,出土过秦代的铜剑、陶仓,专家说这就是当年秦军将士和官吏的墓葬;湘江边的古渡口,石头上还能看到秦代船锚留下的凹槽,见证了当年粮草运输的繁忙。

全州古码头

始皇巡视记:在零陵吃“天价肉桂”,还定下守陵规矩

秦始皇设零陵县后,一直惦记着这个“岭南门户”,公元前 210 年南巡时,特意绕路去了趟全州——这可是秦始皇唯一一次踏足广西地界。当时的零陵县官吏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准备,把县城主干道的泥土路换成石板路,还在湘江边搭了观景台,就怕怠慢了这位“千古一帝”。

秦始皇到零陵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舜帝。李斯在一旁解说“零陵乃舜帝藏骨地”,秦始皇望着远方的零陵山感叹:“舜帝能以德服百越,朕要以法统岭南!”当即下旨设“守陵户”,派二十户人家专门看护零陵山,不让人乱砍乱伐,免除他们的赋税,北宋《太平寰宇记》里还记着这事儿呢。

祭拜完舜帝,官吏端上当地特产“肉桂炖鸡”,秦始皇一尝就停不下来,连说“比咸阳的山珍海味香”。得知这肉桂是贡品,一斤能换十斤黄金,秦始皇笑着说:“零陵这地方,藏着金疙瘩啊!”当即下令让零陵县每年多进贡两百斤肉桂,专供宫廷使用。随行的大臣偷偷吐槽:“陛下这趟巡视,光肉桂订单就够零陵百姓忙半年了。”

不过秦始皇也没白来,他发现零陵到岭南的陆路太窄,粮草运输慢,当即拍板拨款拓宽古道。当地百姓花了半年时间,把山间小路改成能过马车的大道,后来秦军南下全靠这条道运粮。现在全州到兴安的古驿道上,还能看到秦代的石板,上面的车辙印比手指还深,都是当年留下的痕迹。

千古一帝秦始皇

物产密码:零陵不只有眼泪,还有让秦始皇都眼馋的 “宝贝”

别以为古零陵只靠历史撑场面,这儿的物产早在秦代就火了,连秦始皇都惦记。《史记・货殖列传》里说“江南出楠、梓、姜、桂”,这“桂”指的就是零陵一带产的肉桂,当时是朝廷贡品,比黄金还值钱。以至于秦始皇设立岭南三郡时,因为那一带盛产肉桂,取名“桂林郡”。

秦始皇为啥眼馋零陵的肉桂?一来是味道香,能当香料用,宫廷祭祀、做菜都离不开;二来是能入药,《神农本草经》说肉桂“主温中,利肝肺气”,秦始皇想长生不老,自然少不了这宝贝。当时零陵县的官吏每年都要组织人上山采肉桂,用竹筒装好,顺着湘江运到咸阳,光是运输队伍就得走半个月。

除了肉桂,零陵的茶叶也很出名。唐代陆羽《茶经》里提过“零陵茶,产于湘水之畔”,说这儿的茶叶“色绿、味甘,能解瘴气”。当年舜帝在全州,就常喝当地的野茶解乏;秦军将士到了零陵,也靠喝茶预防瘴气,减少了非战斗减员。

还有一种宝贝叫“零陵香”,是一种草本植物,晒干后香味能保留好几年。古代女子爱把它缝在香囊里,贵族人家还用来熏衣服。据说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向朝廷进贡,特意从零陵采购了一大批零陵香,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特别喜欢,从此零陵香成了“宫廷爆款”。

现在全州的肉桂、茶叶还是当地特产,去旅游的人总会带点回去。吃着肉桂炖肉,喝着湘江畔的绿茶,就能尝到两千多年前让秦始皇、汉武帝都惦记的味道,这种“穿越感” 可不是随便哪儿都能有的。

零陵香全州独有

马援南征记:过零陵挖河道,留下“马革裹尸”的热血传说

到了东汉,零陵又迎来一位大人物——伏波将军马援。公元 42 年,交趾(今越南一带)的征侧姐妹起兵造反,连夺六十多座城,光武帝刘秀急得直跺脚,派马援带着大军南征。马援走的正是秦始皇当年的路线,从零陵(当时郡治仍在全州)出发,顺着湘江进广西。

马援到零陵时,碰到难题:前方的灵渠因年久失修,淤泥多,通不了船。加之正赶上湘江枯水期,湘江部分河段水浅,战船开不动,粮草运不过去。手下建议绕道走陆路,马援却大手一挥:“挖!把灵渠和河道拓宽加深,以后运输也方便!”他带着士兵驻扎在零陵县城,和当地百姓一起疏通灵渠河道,白天顶着瘴气干活,晚上就在帐篷里研究战术。有士兵水土不服闹肚子,马援就用当地的茶叶和生姜煮水给大家喝,效果比药还灵(据说全州姜茶就这么来的)。

忙活了一个月,灵渠和河道终于挖通了,战船顺利通过。临走前,马援看到零陵百姓种水稻还是靠天吃饭,又教大家修水渠灌溉,还留下几名下级军官指导农耕。百姓们感动得不行,把马援挖的河道叫做“伏波江”,还在江边建了祠堂。现在灵渠旁的四贤祠里还塑有伏波将军马援的雕像,全州还有“伏波庙”的遗迹,庙里的石碑刻着“马援过此,引水灌田”,都是当年的见证。

更让人敬佩的是马援的骨气。路过零陵舜帝庙时,他对着舜帝塑像发誓:“男儿要死于边疆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来他果然在平定叛乱后病逝于军中,用生命践行了誓言。当地百姓听说后,纷纷到湘江边祭拜。

马援南征走的是湘江故道

结局反转:东汉把零陵“搬”到永州,全州成了“正版老字号”

零陵县在全州风光了两百多年,到东汉时期突然“搬家”了——公元 110 年,东汉朝廷把零陵郡的郡治从全州迁到了现在的湖南永州。这波操作让很多人懵了:好好的为啥要搬?

其实原因很现实。首先是经济重心转移:东汉时期,岭南的开发重点往东边移,广州、桂林慢慢繁华起来,永州因为挨着潇水,和岭南的交通比全州更方便,慢慢成了新的“交通枢纽”。其次是水灾问题:全州靠近湘江上游,经常发洪水,当时的零陵郡治设在全州县城北面的永岁梅潭解州,那里的地势较低,房子老是被淹,官员们实在受不了,就想找个地势高的地方办公。

郡治一迁,“零陵”这个名字慢慢就和永州绑定了。到了唐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写了《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一下子让永州的“零陵”出了名,反而没人记得最早的零陵在全州了。

但全州人从没忘本。直到现在,全州还有“零陵路”“零陵大桥”,当地的地方志里清清楚楚写着“秦置零陵县,治今全州”;湘山寺里还保存着一块宋代碑刻,上面刻着“古零陵治所,舜帝埋骨地”。就像现在的“老字号”分店火了,但总店的根基还在,全州就是“零陵”这个文化符号的“正版发源地”,“零陵”家族的“祖宗”。因为,即便是永州“零陵”如何火,那都是东汉以后的事了。

古“零陵”虽离开了全州,但“魂”还在

尾声:古零陵的“魂”从没走,还在湘江里流着

现在去全州旅游,还能摸到古零陵的“魂”:去舜皇山走一走,那里的古茶树可能还是舜帝当年种下的;去湘山寺拜拜,庙里的碑刻记载着零陵县的兴衰;去湘江边看看,江水还像两千多年前那样流淌,只是当年的秦军战船换成了游客的小船。

有人说,古零陵的辉煌早就过去了,但其实不是。它见证了舜帝的仁政,见证了秦始皇的雄才,见证了汉武帝的威严,见证了马援的忠勇,更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零陵”这两个字,早就不只是个地名,是华夏文明向南扩张的“里程碑”,是古人对“大一统”的向往。

就像南宋诗人陆游路过全州时写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潇湘大地的诗意,一半藏在永州的异蛇里,另一半藏在全州的古零陵旧事里。下次再有人说“零陵在永州”,你就可以笑着告诉他:“不对,最早的零陵在广西全州,那儿埋着舜帝,藏着秦始皇的兵戈,还有马援南征的热血痕迹。”

最后问大家一句:要是能穿越回古代零陵,你想跟着舜帝学种地,还是跟着马援挖河道?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开拓者v一点号

相关推荐